深度思考:增長焦慮下,品牌營銷效果需要科學度量嗎?
前段時間為國內某知名電商企業講了品牌課程,他們旗下有N多子品牌,團隊擅長電商玩法,各個品牌通過活動促銷、廣告投放也很容易達到千萬、億級規模,但是在新消費、新零售爆發的時代,一眾新品牌用兩三年的時間竟然超越了自己十幾年積累的規模,而這些新品牌們不僅擅長抖音等短視頻、直播平臺玩法,同時更擅長經營品牌,此刻這家公司創始人意識到,原來自己忽略的企業的品牌經營,說起來好像是有品牌的,有名字、LOGO、各種符號形象,但并沒有形成差異化的品牌認知,也沒有留下品牌資產,用戶也并非因為喜愛這個品牌而忠誠消費,大多是因為價格便宜。
那次課上,我發現這個企業連品牌崗的員工都沒有,大家更是覺得品牌像玄學,因為不清楚怎么有效度量,感覺和廣告投放完全不一樣,當時大家急切的想知道有沒有哪些品牌度量方法、工具、模型,可以可視化了解品牌營銷效果,清晰品牌資產。
行業內確實有不少品牌度量工具、方法、模型,不過有些卻很復雜,基本是咨詢公司專業人士才能熟練應用,對小白并不實用,還有的度量方法稍顯過時,而品牌經營邏輯與用戶習慣也發生變化,在2022引擎大會上,巨量引擎發布了SCI品牌力模型,最近巨量引擎又發布《巨量引擎全量增長度量體系手冊》,并推出SCI品牌力2.0模型,這個模型目前看是非常前沿且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原因就是過去品牌評估與營銷評估兩者是相對割裂的,導致以業績增長為核心的企業不夠重視品牌經營,雖說創始人都知道品牌重要,但是卻沒有一個好的度量工具、模型,也就不清楚自己過往的營銷活動到底為品牌價值、品牌資產增加了多少、或者減少了多少,而SCI模型,讓我看到了一個兼具品牌長期主義與營銷短期利益的結合體,唯有如此,才能更好推動企業增長!
—01—
傳統品牌經營與新品牌經營有哪些不同
類似我開篇提到的案例,大家看一下身邊一定不在少數。
很多人一被問到有沒有做品牌,一種情況是毫不猶豫地說,我就在做品牌,你看看包裝上有LOGO;一種情況是不假思索地反駁,做品牌沒用。
這就如同有人在跑步,可能憑借自己的底子好,也可以跑得很快,但是這樣長久不了,你會看到有人戴著智能手環,穿著專業裝備,還有教練指導,即使這人底子差,假以時日的訓練,也會超越你,競爭的維度已經發生變化。
至于傳統品牌經營與新品牌經營有哪些不同?我從兩點展開,供大家思考:
第一. 數字力
在《指數型組織》一書中提到的內部屬性“儀表盤”就是典型數字力的表現,20世紀90年代初,西爾斯和凱馬特這樣的零售巨頭都是按天、按周通過人工進行數據統計,再做采購決策,而沃爾瑪則發射了自己的同步衛星,實時跟蹤庫存和供應鏈的變動。不在一個維度競爭時,傳統品牌經營模式就敗下陣來。新品牌經營需要在度量方法與數據收集、運營管理等指標之間,不斷變化,效率越來越高。類似巨量引擎面向增長的SCI品牌力模型和六大度量工具。其中,SCI品牌力模型以品牌規模、品牌效率、品牌形象三個角度評估和追蹤品牌健康情況,通過巨量引擎的數據和技術能力,實現可量化、可沉淀、可優化的新品牌度量時代。
注:下圖為演示賬號
第二. 品牌力
傳統品牌如何判斷知名度,如何確定品牌口碑好壞,一般通過專業調研機構實現,即便如此,往往數據樣本不足,最終結果也就停留在“僅供參考”,而新品牌經營在品牌力方面不僅會更關注品牌效率,在品牌規模、品牌形象等維度,以實時動態數據為核心,更加高效。
巨量SCI品牌力模型就可以實時了解各類數據,比如下圖就是SCI對比數據分析,根據數據表現拆解自身品牌的劣勢原因,并參考行業TOP品牌,制定優化提升策略。
—02—
品牌經營為什么要科學度量呢?
答:心中有數,運籌帷幄。
要經營一家品牌公司,而不是一家單純賣產品的公司,需要更科學的經營邏輯與打法,當品牌可以更科學準確的度量時,也就知道走向成功的路徑和距離,需要怎么不斷優化、調整。正如你要從A點出發,目的地是B點,導航為你優化了最優線路,但實時路況顯示前方擁堵,你可以選擇避開擁堵,當然開車時也可以及時關注速度,因為語音也在提醒是否超速……
這個場景就如同品牌經營,做到心中有數,方可運籌帷幄。傳統品牌經營一般關注知名度、認知度、忠誠度,而SCI品牌力2.0模型讓我們看到了符合當下企業科學經營的評估體系,我們可以從知名度、認知度、忠誠度三個傳統品牌評估指標到SCI品牌力模型,來看品牌力度量維度有哪些改變,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 從“品牌知名度”到“品牌規模(Scale)”
過去講品牌知名度,很可能關注有沒有在電視臺投廣告、請明星代言人,而如今更關注多少人對品牌感興趣(認知A1-被動A3),多少人愿意為品牌種草(主動A3),多少人產生行動轉化(A4總量,粉絲),所以知名度對應的量化指標就是品牌規模(Scale),而品牌規模也可以理解為品牌影響的用戶規模。品牌投入越多,對品牌感興趣的認知人群就越多,所能匹配到的種草人群也就越多,最終產生行動人群也就越多,生意的上限就越大。
度量品牌規模的指標體系是人群資產,即巨量云圖O-5A模型。該模型是建立在科特勒的5A理論基礎之上的,即O潛在機會人群、A1(了解)、A2(吸引)、A3(種草)、A4(轉化)、A5(復購)。也就是A1-A3的人群數量足以體現品牌前鏈路的種草能力。而清晰的了解A3種草情況,才會提升A4轉化A5復購幾率,在巨量云圖,品牌可以通過對比頭部企業了解自身種草水平。例如如果發現A3相對較低,就可以對核心人群進行分析,推送感興趣的貨品、內容來擴大A3人群,實現“種收平衡”。
注:下圖為演示賬號
第二. 從“品牌認知度”到“品牌效率(Conversion)”
過去我們認為品牌認知度是品牌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衡量消費者對品牌內涵及價值的認識和理解度的標準。往往很多品牌知名度很高,卻沒有認知度,一方面是缺乏差異化要素,另一方面是在內容觸達用戶時并沒有搶占心智,建立共鳴。
我們總是會談及品牌認知度,卻不知道如何度量,也沒有一個清晰的評估體系,而品牌效率指標遠遠不是簡單意義的評估認知度,該指標包括5A人群流轉效率和內容效率兩部分,其中人群轉化率包括A1-被動A3增長率、主動A3及A4流轉率和粉絲增長率,內容效能包括內容的完播、點擊、互動、轉化,這些指標分別對應且體現了認知-種草-行動人群規模的增長與流轉效率。效率越高,轉化越好,用戶對品牌的認知越清晰,也說明了品牌、產品、內容更具差異化特征。如何提升品牌效率?大家看到是內容效率到人群流轉效率的轉化,也就是說——選準內容賽道,種收效率更高!
第三. 從“品牌忠誠度”到“品牌形象(Image)”
品牌從業者經常會提到——品牌忠誠度,它是衡量品牌忠誠的指標。由消費者長期反復地購買使用品牌,并對品牌產生一定的信任、承諾、情感維系,乃至情感依賴而形成。
SCI品牌力模型的最后一個指標是品牌形象(Image),這個指標是定義品牌在市場上、在社會公眾心中所表現出的個性特征,它體現公眾特別是消費者對品牌的評價,認知的深度、廣度。品牌形象最終也體現在行動的客單價上,總體來說品牌形象越好,消費者單次購買金額和復購率更高,品牌溢價也隨之提高。
從品牌口碑到客單價,其中將品牌搜索次數、內容曝光數、自然內容曝光數、NPS(Net Promoter Score,凈推薦值)等指標細化體系,讓品牌更加可視化。
為什么說SCI品牌力模型更具科學性,它不僅可以包括傳統品牌評估體系,且將以往很難評估,非動態數據變成可視化、實時化,然而更重要,且讓我覺得十分有必要向同行推薦的,是這個模型符合當下用戶習慣,符合企業新的經營邏輯,在內容時代,能夠將內容評估、人群轉化、產品流轉融為一體,我一直覺得品牌與營銷是不可分割的,但實際操作中,往往因為內部管理因素、評估體系不同、目標不一致,導致兩者很難兼顧。SCI品牌力模型的應用,也引出一個公式:
長期生意增長=可經營人數x轉化率x用戶價值
—03—
品牌與營銷,是長期主義與短期效益的博弈嗎?
霍尼韋爾前董事長、CEO高德威(David Cote)的最新著作《長期主義——關注短期業績,更要投資長期增長》就闡釋了長期戰略與短期業績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目標,如何兼顧。作者表示:你需要耕耘播種,但更需要經年累月地給作物澆水,悉心照料它們,這里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企業經營品牌,是長期主義。
企業實施營銷,是短期效益。
兩者并不矛盾,只是過去傳統品牌經營時代,品牌與營銷的評估是割裂的,兩者很難融合,再者媒體平臺、各類營銷資源,也很難兼顧,比如過去傳統內容很難帶貨轉化,好像天然就只適合品牌廣告,所以就給人廣告費不少,但是好像帶來銷售轉化不能量化。本質原因是媒介的數字化不夠。而如今,用戶通過觀看抖音短視頻、直播,邊看邊買,內容與銷售融為一體,品牌與營銷也自然融合。
在營銷側,品牌們通過巨量引擎的投前預算分配工具、AB實驗工具、投中增效優化模型、投后復盤結案工具、投后增效度量工具(BLS+CLS)等讓品牌的每一次營銷投入都能帶來確定的回報。讓“品牌”與“營銷”不再脫節,更好的讓企業決策層科學地制定市場預算,從“拍腦袋”的不確定性盲目出擊,到“拍胸脯”的確定性飽和攻擊!
【趣多多】從號店一體到品效協同
品牌營銷不僅關注營銷的短期效益,也要有品牌的長期主義,趣多多在2021年8月開始在抖音通過場景植入方式,以品牌+競價,配合少量達人,引流到京東、淘寶,實現電商轉化,在9月開啟了“號店一體”升級,開啟穩定直播,完成抖音成交閉環,深耕抖音心智,打造品牌“好吃有趣”的形象。根據該階段(2.0)投放效果進行復盤對比,給出下一階段(3.0)策略指導。
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 人群:
人群洞察:投后復盤發現A3人群更接近品牌TA人群(Z世代),更加年輕以及偏向高消費。
優化策略:GenZ為品牌核心人群,要做深化觸達,提升滲透率和點擊;小鎮青年、都市藍領是可優化人群,可在新品中進行嘗試;新銳白領、資深中產、精致媽媽是潛力可嘗試人群,后續可以重點關注。
- 內容:
內容洞察:投后復盤發現劇情、創意類內容有助于互動率
優化策略:內容創作向GenZ偏好的科技、游戲、二次元內容類型進行探索,降低美食類內容的產出
- 觸點組合:
洞察:巨量星圖達人+競價廣告的轉化率高于任何觸點單獨的轉化率
策略:打通達人投放與信息流的人群,組合策略進行觸達
- 最終效果:
透過這個案例,你會清晰的感受到營銷與品牌的關系,通過投放不僅看到相關指標的提升,而對應品牌力也隨之增長。
—04—
尾聲
最近我的新書《超級增長》即將出版,重點講述新品牌快速成長的方法論,其邏輯與本文觀點一致,也與文中提到的符合新品牌經營的巨量引擎SCI品牌力模型相應。
在不確定的時代實現確定的超級增長,不僅僅需要企業打造超級產品,更需要有科學營銷的思維、方法與工具。
電力時代,能夠快速運用電力的公司獲勝了,“含電率”是制勝關鍵;
數字時代,廣泛應用數字化工具,將數字能力轉變為組織力、品牌力的企業會越來越有價值,“含數率”是制勝關鍵。
放眼未來,當越來越多企業開始意識到數據的重要時,真正能夠科學度量的品牌,才能實現超級增長!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