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味圖書館|記憶洞察打造國民印象氣息【湯臣杰遜品牌研究院】
湯臣杰遜品牌戰略咨詢董事長劉威先生,帶領成立湯臣杰遜品牌體系化研究院,本期研究課題為「氣味圖書館|記憶洞察打造國民印象氣息」。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嗅覺總會在不經意間被感染,或是沁人心脾,或是靈魂沖擊。借助氣味打通心智,從而刺激感官、統治神經,嗅覺產業已經在不知不覺間形成一個千億規模的市場,成為消費升級浪潮下最具投資價值的新賽道。
在人的五種基礎感官中,幾乎一切關于美學、色相的產品都在為我們提供各種服務,與之相應的,則是影音類產品提供的視覺和聽覺體驗,圍繞味覺系統產生的各種食品,以及追求親膚柔軟的觸覺體驗。
而在眾多感官中,維度嗅覺所擁有的獨立價值,似乎給人感覺沒多大意義,且需求不明顯,那萬能的品牌們又是通過什么魔法,讓單一的嗅覺變得讓人無法自拔呢?
01 需求滯后-芬芳意識的覺醒
從當下的發展情況來看,國內的“嗅覺經濟”仍處于起步階段,而市場則反映出從B端到C端,對于各類嗅覺產品的需求變化。
需求的轉變讓國內消費市場不斷滲透,對于沒有使用習慣的用戶來說,他們并不會去購買,而有需求的用戶,則都是Malone、Diptyque等大牌的忠實擁躉,自然不會太在意價格。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香氛類產品作為與護膚品相似的品類,消費者也難免會摻雜對大品牌的迷戀,當中除了大品牌構建的安全感、身份人設以及生活方式刻畫外,香水香氛類產品也較少接觸皮膚,且生產相對標準、透明。
兩者相結合,給了國產品牌從中“逆襲”的機會,與生產門檻相比,品牌門檻反而成為了進入市場的最大關卡,在實現用戶觸達,打通消費者心智前,國貨們就要先越過由外國品牌們一起組建而成的“城墻”。
-消費優先級
對于C端來說,體驗型產品本身就是一門玄學,且非剛需屬性異常明顯。
在可支配收入有限的情況下,不管是高頻、易損耗的車載和家居香氛,還是低頻、使用周期較長的香水,他們都面臨著消費優先級滯后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可有可無、聊勝于無的“消費升級”。
消費意識覺醒并不意味著成為習慣,在大多數消費者無法了解香水背后的真正價值時,香水作為高端消費品就只能停留在增量層面,無法滲透至下沉市場。
畢竟在實用至上、追求性價比的消費者眼里,香水唯一的功能就是掩蓋身上令人尷尬的氣味,而香水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歷史等附加價值,卻長期被供需兩端所忽略。
需求引導生產前進,這是市場經濟的鐵律,也讓國內的香水賽道停留在“性價比”的惡循環中。
這也不難看出,為什么市場內的香水品牌,不論高端低端,只能在增量市場的基礎上掙扎。
02 感知營銷-留香,不止于表面
一個品牌是否成功,除了產品本身的因素外,營銷方式也是重中之重。
對于溢價選項更多、注重品牌效應的香水賽道而言,營銷更是決定品牌未來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畢竟對于香水、香氛這類體驗型產品來說,氣味是否好聞固然重要,但同時又是強品牌屬性的產品,品牌方對于產品的包裝、宣傳才是核心。
美國營銷大師Martin Lindstrom(林斯特龍)曾指出,人的情緒有75%是由嗅覺產生,人對圖片的記憶,在三個月后只剩下50%,但回憶氣味的精確度卻能高達60%。
人們也基于這一理論,嘗試讓顧客“感受”產品的存在,在消費門店中,通過具象的色彩、聲音、氣味、味道去勾勒出一幅美好的場景。利用可感知的元素刺激消費欲望,從而發生消費行為。
基于五種常用感官而形成的營銷策略,最常見的套路,就是一些五星級酒店使用空氣香氛,或一些高級消費場所的藝術空間布置,讓可感知的氛圍穿插在各種各樣的消費場景中。
-增長潛力洞察
2009年,氣味圖書館的第一家門店在北京三里屯開業,并利用“氣味圖書館”這一IP相繼代言了多個國外香水品牌,通過經銷形式了解世界各地不同香水品牌的營銷,以及品牌背后代工廠、研發理念、創始人經歷等。
在一過程中,氣味圖書館也在積極籌建自己的品牌,并在2014年開始同名自主品牌建設,但直到真正的爆品“涼白開”出現之前,氣味圖書館的始終維持在同一水平線上。
在此期間,氣味圖書館也效仿國外品牌的產品邏輯,推出了雛菊女士、薰衣草、鼠尾草等眾多以花香植物為主的產品,這也是歐洲品牌主流的高端香型,但在引進中國市場后,卻一直停留在供需的基礎層面。
誠然,薰衣草和雛菊這類香型,對于歐洲消費者來說都是非常熟悉的味道,不管是文藝作品,還是日常生活中,都能輕易接觸到這些植物。
但在國內消費者眼里,這些味道除了能帶來“香”和“高級感”的心智認識外,并沒有其他更多的情感羈絆,再加上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因此香水在國內逐漸形成了奢侈品的認知。
“高端”的背后,是對品牌溢價的認知已經成形,也是無法與產品構成情感上的聯結,而本土的代理或自營品牌有直接外國的產品邏輯代入的中國市場,讓產品只能停留在日常使用層面,無法帶來身份上的認同。
這也從根本上決定了,國內消費者只能從性價比和消費能力角度出發,決定是否進行購買,也間接形成了國外的品牌在國內難以滲透下沉市場的局面。
兩者相互相乘,讓整個賽道陷入僵局,這讓初出茅廬的氣味圖書館嗅到了商機。
03 關聯構建-復刻已經逝去的回憶
在察覺到國內產品與國外產品背后的情感距離后,氣味圖書館開始調整產品策略,參考歐美市場的產品研發邏輯來尋找屬于國人的味道。
而這正好是國內香水領域的一個空白,作為消費品領域的初創品牌,氣味圖書館不得不考慮頭部品牌帶來的壓力,但與之相應的,則是這些成熟品牌往往具有自己的文化,為了維持品牌形象難以實行本土化。
看似“不接地氣”的背后,實則是國內消費群體的迭代轉變,開始出現了“水土不服”的局面,而氣味圖書館策略,也是找到了賽道風口后進行的轉變。
正如Martin的“五感營銷”中所描述的一樣,嗅覺是所有感官里最能勾起記憶的觸覺,就算往事已經在腦海里慢慢淡忘,但在聞到舊時味道時,那些早已被塵封的記憶仍舊會涌上心頭,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天性使然。
-記憶溝通
“新國潮”概念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呈現的綜合載體,同時也被賦予了更多意義,個中的情懷、態度和記憶,都是值得品牌去挖掘延伸的價值點。
因此,氣味圖書館在針對拳頭產品的創意構件上,從新國潮的中國味道里尋找靈感,以20年前燒水場景為切入點,通過復刻鋁制水壺燒水時候的情景與氣味,喚醒80后和90后的童年記憶。
在經過多番的走訪調研后,發現在那個場景之下,會給人一種家的熟悉和溫暖,這段回憶不僅綿柔純凈,還摻雜一絲金屬與礦物混合的氣息,這是只有80后和90后才能腦補到的場景。
雖說不上高端大氣,但卻是與目標客群相符合的集體記憶,再加上“白涼開”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是無色無味的存在,如果用來作為一款香水,也同樣會引起消費者好奇。
就這樣,氣味圖書館以“金屬香氣,童年記憶”這一超級口號作為這款產品的購買理由,首先“金屬香氣”的洞察,本身就是一個市場空白,也能讓消費者產生獵奇心理,而童年記憶則能帶動消費者的共同情感,從根本上達成對產品理念的認可。
至此,涼白開與氣味圖書館建立了高強度聯系,又和“記憶——味道”這兩個關鍵詞樹立了強關聯,最終形成了氣味圖書館=國潮=記憶味道的長線產品邏輯。
-嗅覺烙印
能給人印象深刻的感官印象,往往是那些抽象而又美好的事物。
就像雨后的泥土芳香,被太陽曬過的棉被,盡管它們看不見摸不著,卻反而能給人一種無法言表的幸福感。
對于氣味圖書館而言,只有將抽象的嗅覺可視化,才有機會讓目標客群認識到品牌。
氣味圖書館作為面向80后和90后的香氛品牌,在整體視覺形象上并沒有過分活躍,反而給人一種認真做“嗅覺”的嚴肅感,畢竟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回憶總是美好的,不容調侃或玷污,因此在整體形象上通過更直觀的形式進行表達。
通過簡筆畫勾勒的鼻子形象,與深筆字組成的LOGO放在一起,在畫面上形成互補關系,將視覺重心放在品牌名字上,讓人一眼就能讀懂品牌業務。
與之相反的,則是氣味圖書館在產品表現上,采取了更為活躍的畫面風格。
收藏家禮盒是氣味圖書館在天貓平臺銷量最高的爆款,從色彩搭配和畫面布局中,我們可以看出氣味圖書館認真且有趣的品牌的風格。
標準的藍綠色搭配與飽滿的畫面布局,盡顯個性之余,又不會讓人感到肆意發揮。
直接粗暴的命名體系,就差將產品名直接印在香水瓶上了,不過氣味圖書館并沒這么做,而是通過不同色彩的搭配,以及大膽的夸張的文案,用畫面向受眾描述產品中所蘊含的味道。
而這略帶浮夸又有趣的風格,也正是氣味圖書館將嗅覺表現具象化的方式,或許是和LOGO的畫風著實不太匹配,所以大部分產品海報的畫面都鮮有提及LOGO。
-情感具象
以記憶中的中國味做切入點,將國人的共同回憶和情感通過氣味具象化,并以此引起用戶的情感共鳴達到銷售目的。
有了涼白開的成功案例后,氣味圖書館開始順著這個思路相繼開發其他產品,逐漸成長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香水香氛品牌。
就像“氣味圖書館”這個名字一樣,把所有好聞的味道都搜集起來,讓人們像看書一樣體會每一股氣息的記憶,一個味道就像一本書,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那本。
如果說黑爪走的是中國風路線,那氣味圖書館走的則是國民記憶路線,相比之下,氣味圖書館的方向對目標客群具有更強的針對性,能輕易挑起80后90后的回憶。
而黑爪則借助傳統文化中的特色符號,作為品牌和產品賣點進行孵化,在文化上達成與目標客群的溝通共鳴,因此在產品的命題格局上顯得更為寬廣。
大家是“國風潮流”下的相同賽道的選手,但能憑借各自優勢,走出一條獲得消費市場認可的道路,背后不僅是差異化和個性的構建,也是中國崛起的表現形式。
04 布局香氛+-探尋嗅覺經濟的邊界
就像如今的圖書館積極開拓其他業務一樣,氣味圖書館同樣希望成為一個跨品類品牌,這是當下新銳品牌的共性,也是氣味圖書館成為嗅覺品牌的唯一方向。
2017年,氣味圖書館以香氛核心,將產品矩陣延伸至洗護領域,并構建了以香水、洗護、護理、車載香氛和家居香氛組成的五大品類,打造品牌專屬的“圖書館宇宙”。
對于一個以“嗅覺”為主導的品牌來說,探索嗅覺經濟的邊界似乎無可厚非,而國內洗護市場仍未出現本土的頭部品牌,家居香氛則更是“一片藍海”,這對于主打“嗅覺”的氣味圖書館來說,確實有太多想象空間。
通過“氣味”這一洞察和定位,讓品牌穿插在不同的使用場景中,讓消費者為“嗅覺”享受買單。
-太空玫瑰系列
1998年,NASA與知名香精公司IFF一起合作,讓「發現者號」載人航天飛船,將兩朵玫瑰帶到空間站上,兩朵玫瑰在失重的環境下,揮發物質逐漸減少,讓芳香純度進一步提升,出現在地球上聞不到的香氣。
而這一香精發展歷程上的小故事,自然也被收錄進“氣味圖書館”當中,以彰顯少女個性為主題的香氛系列——太空玫瑰,就此橫空出世。
PART 1/太空玫瑰·淡香水
正如其文案所描述一樣,由兩個彩色光環組成的“土星環”圍繞著產品,與純黑色的宇宙背景形成強烈的色彩差異,配合紅黑相間的產品包裝相互呼應,主題一目了然。
彩色的土星環從整體上形成視覺錘,再加上兩朵漂浮在宇宙中的玫瑰,突出故事和產品主題,將“甜酷”與“少女”兩個理念相結合,利用視覺語言傳達產品的核心價值。
整個產品體系都是圍繞NASA和IFF的故事展開,將故事中的主角“玫瑰”擬人化,并代入到產品當中,從而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和認可。畫面排版上參照了無印良品的章法和格調,但在元素方面的呈現更加豐富,每個元素都有著自身獨特的含義,形成統一的視覺語言。
雖說這個故事與“國民記憶”理念大相徑庭,但在洞察上也符合“圖書館”這一品牌定位,每款產品背后都有著令人動容的故事,才能打造真正意義上的“內容產品”。
PART 2/太空玫瑰·沐浴露
PART 3/太空玫瑰·身體乳
PART 4/太空玫瑰·護手霜
-大白兔奶糖系列
如果說“涼白開”系列是氣味圖書館打造“嗅覺宇宙”的開山鼻祖,那后續推出的大白兔系列則讓氣味圖書館的聲量更上一個臺階。
2019年,對于大白兔跟氣味圖書館來說都是特殊意義的一年,這是大白兔品牌誕生的第六十周年,也是氣味圖書館走過的第十個年頭,兩者惺惺相惜,打造出一場橫跨四代人記憶的嗅覺盛宴。
在那個物資并不豐裕的年代,經典的白兔LOGO,還有那比糖果更美味的食用紙衣,都是國人記憶中不可磨滅的印記。
兩大國民品牌對國人獨有的情愫精準洞察,既喚醒了人們早已遺忘的“孩子氣”,也喚醒了國人關于童年的往事回憶。
PART 1/大白兔奶糖·淡香水
雖說如今的大白兔已經換上了一個更顯卡通的品牌形象,但這次聯名還是以經典的紅白藍色調為主,標識上沿用了原有的大白兔產品印象,作為包裝的核心表現和視覺錘。
整體形態延續了氣味圖書館一直以來的簡潔路線,紅白藍的主色調搭配,凸顯了兒時記憶中對“大白兔奶糖”的形象記憶。系列下的其他產品,則完美融合了大白兔和氣味圖書館的品牌特色,從遠處看就像是放大版的大白兔奶糖,在看到的一瞬間就能回想起兒時的快樂。
PART 2/大白兔奶糖·沐浴乳
PART 3/大白兔奶糖·身體乳
PART 4/大白兔奶糖·護手霜
PART 4/大白兔奶糖·車載香薰
PART 5/大白兔奶糖·家用香薰
利用一個主題串聯多個品類,不管是走聯名方向,還是內容方向,都能緊緊的貼合“氣味圖書館”的品牌調性,從而延伸出多個系列產品。
-涼白開——地域版
同一樣事物,在不同地方文化的影響下,也會有著不同的的叫法,涼白開自然也不例外。
在第一款涼白開取得巨大的成功后,氣味圖書館又相繼推出了四款涼白開系列產品,這次它們以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這四座城市為主題,結合當地對白涼開的叫法,以及日常生活習性,來開發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香水。
四款主題除了代表四個城市以外,還分別對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因此在包裝配色上采取了更加鮮艷的顏色進行襯托。
統一的風格排版讓突出了該系列識別度,而包裝上則沿用了標準的玻璃磚+大號黑瓶蓋的經典外觀,讓人一看就知道是氣味圖書館下的產品。
每款產品都采取了最地域特色的氣息作為香氛,例如以北京為代表的白開水,在色調上以綠色為主,并以蒲葵葉作為香水中調,從基礎屬性上還原了老北京蒲扇的地方文化。
以上海為代表的涼開水,則以浙滬最具接地氣的桂花香作為中調,在配色上也以黃色作為產品的主要顏色。
而廣州的熱和成都的辣,則分別以薄荷以及辣椒作為香水的中調,配色上也以藍色和紅色為主,這樣做既能讓消費者從視覺上獲悉產品的各項屬性,也能凸顯地域文化的差異。
通過地域文化差異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產品,不僅能讓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也能為產品賦上話題標簽,從而形成產品自傳播效應。
加上四款產品本身就自帶限定屬性,再加上細致入微的地方文化洞察,都讓這波限定給人感覺十分走心。
除了自創主題,或與其他品類聯名,推出不同跨品類系列外,氣味圖書館也會推出各種各樣有趣的香氛單品,它們都在包裝的整體形象上保持了統一,標志性的黑色瓶蓋,加上長方形的透明玻璃瓶身,形成強辨識度的產品包裝語言體系。
從它們的產品矩陣中我們不難看出,氣味圖書館在自身定位上就已經擺脫了品類的束縛,但凡與“氣味”相關的事物,都可以被做成各種各樣的香氛香水類產品,進而延伸至沐浴洗護領域。
圍繞“記憶”和“嗅覺”而展開的研發核驅和產品矩陣,讓“圖書館”這一定位更具說服力。
因此我們也能在它們的產品矩陣中,看到很多腦洞大開的香味,例如二鍋頭、西紅柿白糖等。
這些對于西方消費者相對陌生的氣息,卻是我們記憶中早已忘卻,但又有著深刻印象味道,往往最能彰顯我們的身份和地域認同,一種難以描述的親切感。
05 憶往尋香-讓嗅覺喚醒往事
從最初的日系MUJI風,再到LOFT、小清新以及INS等風格的流行,到如今的國潮風成為現象級潮流,消費群的更替迭代,讓國民整體審美意識在逐步覺醒。
對于消費品而言,消費者的需求已經逐漸開始,從功能性轉移到精神類需求,也正是基于這一洞察,讓氣味圖書館抓住了時代的風口,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香水品牌。
然而人終歸是感性動物,氣息在本質上并沒有任何意義,真正有意義的是來源于其背后產生的情感聯想。
氣味圖書館的定位,更像是將這種情感印象具象化,將香味氣息打造成記憶符號,從而賦予產品更高的情感價值,在立意上首先獲得消費者的認可。
這是一個從“功能”到“精神”定位遷徙,以往的香水消費行為在選購時往往以味道為基礎,但如今,我們可以通過產品的立意和定位,找到屬于自己身份認同的產品。
誠然,味道本身作為一種情緒的表達,來去僅在一念之間。但有一種味道,是在我們心智中無法忘懷,卻又難以察覺的,那便是來源于生活的味道,它們既存在過,卻又高于生活,能輕易的讓人產生回憶與情感共鳴。
也正是這一洞察,讓氣味圖書館從根本上越過了消費教育階段。
同樣是代理香水起步,當其他代理品牌還在大費周章,向消費者介紹每款香水背后的文化,費盡心思的將各種高端理念灌輸進產品時,氣味圖書館已經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國民香水”的道路。
外國品類進入中國市場,難免要從定位上作出根本調整,畢竟一個品牌如果要想打出聲量,那中等及偏下收入人群終究是一個無法忽略的群體。
與其想辦法讓消費者接受“教育”,更不如直接順勢而為,打造消費市場認可的產品。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