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保險業積極發揮行業優勢助企紓困
【策劃人語】近期,金融監管部門密集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保險業助企紓困措施加速落地。銀保監會提出,增加保險產品供給與覆蓋,做好外貿金融服務等要求。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也倡議各保險機構創新保險紓困企業新路徑,支持暫時遇困行業企業渡過難關、恢復發展。在6月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商務部再次強調了出口信用保險對于外貿企業防范化解風險挑戰的重要性。本期報道圍繞保險業助企紓困組合舉措落實情況展開分析,敬請關注。
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今年以來,河北省唐山市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通過減稅降費扶持、金融信貸支持、房屋租金減免、保障物流暢通等措施助企紓困,幫助市場主體解決實際困難,促進經濟穩增長。據介紹,今年1至4月份該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4%。
疫情要防住,經濟也得穩住。近日,國務院印發《扎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提出6個方面33項措施,為穩經濟大盤降下“及時雨”。在6月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司長李興乾再次強調了出口信用保險對于外貿企業防范化解風險挑戰的重要性。
金融監管部門層面,近期相關部門密集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保險助企紓困措施加速落地。中國銀保監會提出,增加保險產品供給與覆蓋,做好外貿金融服務等要求。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也倡議各保險機構創新保險紓困企業新路徑,支持暫時遇困行業企業渡過難關、恢復發展。
《金融時報》記者從業內了解到,各保險公司多角度、多層次持續加大對市場主體、就業、民生、糧食能源安全以及外貿出口相關行業領域的支持力度,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有效的保險支撐,充分發揮保險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
外貿保險服務保障提質增效
綜合看,今年上半年,我國對外貿易整體穩中向好,但也面臨一些不確定性因素。正如李興乾所言,中國外貿企業面臨的各類風險挑戰在增多,防范化解風險的訴求也在提升,對出口信用保險的需求在增加。
在中國文化管理協會鄉村振興建設委員會副秘書長袁帥看來,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對穩固外貿經濟的作用十分明顯,一方面可以保障外貿企業的收匯安全,降低交易成本,使其在國際貿易中更具競爭能力,有利于擴大貿易規模;另一方面,出口信用保險可作為企業在融資時的債權抵押品,降低融資門檻,幫助外貿企業加速提升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推動其與國際市場標準接軌。
今年以來,從國家層面到金融監管部門密集出臺了多項政策,加大出口信用保險對外貿企業的保障力度。特別是在2月份,商務部與中國信保聯合印發《關于加大出口信用保險支持做好跨周期調節進一步穩外貿的工作通知》,重點強調要將出口信用保險作為穩外貿工作的有力抓手。
政策落實擲地有聲。以上海市為例,中國信保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對符合專精特新等條件的中小微企業,實施不低于10%的階段性降費。同時提升信保融資支持力度,針對企業資金緊張問題,充分發揮信保融資聯席會議機制的作用,支持各金融機構深化保單融資合作,持續擴大“信保+擔保+銀行”融資模式覆蓋面,切實緩解外貿企業融資難題。
據商務部透露,截至5月底,中國信保承保規模突破3500億美元,同比增長12.7%,為14.9萬家外貿企業提供了保險服務,同比增長7.5%。
除中國信保外,部分商業保險機構也積極開展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業務,支持外貿企業脫困。記者從中國人保了解到,該公司創新推出跨境電商保險、海外倉保險等產品,服務外貿新業態新模式。截至今年4月底,中國人保出口信用險承保金額達279億美元,服務3375家企業;累計保障交易訂單量超過2700萬單,累計承擔風險金額超過200億元。平安產險采取包括推廣小微企業線上化投保服務通道、對受疫情影響較大地區的企業進行保險費率優化、允許合理緩繳保費等措施,有效發揮短期出口信用保險的支持作用。
海關總署最新數據顯示,我國5月出口增速明顯回升,同比增長15.3%。隨著一攬子穩經濟政策措施落地見效,我國外貿進出口在未來數月有望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勢頭。
專家表示了“穩外貿”仍是下半年對外貿易的政策重點。為此,需要保險機構進一步發揮好出口信用保險的風險保障和融資增信作用,幫助外貿企業增強接單的信心,穩定發展預期。李興乾提出,要鼓勵信用保險機構出臺更多有針對性的舉措,支持跨境電商、海外倉等新業態的發展,提供更具差異化的信保服務。
南方電網能源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劉重陽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跨境電商、海外倉面臨的風險更大,不同品類的產品風險等級不同,應當根據進出口相關國家雙邊協議、相關政策、產品的市場情況進行風險等級劃分,再提供有區分性的保險保障服務,對于一些關鍵領域可適當放寬風險要求給予支持。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自貿區研究院副院長肖本華則建議,在出口信用保險費率方面予以優惠,在案件受理、理賠時間、賠款支付等方面更好地滿足企業要求,尤其是提升中小微外貿企業的政策獲得感。同時,利用出口信用保險機構與國內外合作伙伴建立的信息網絡,幫助外貿企業了解進口方資信情況和進口國國情,識別可能面臨的風險,為外貿企業提供專業化風險管理服務。
保市場主體“工具箱”不斷豐富
市場主體是經濟的力量載體,保市場主體就是保社會生產力。為幫助企業早日擺脫疫情影響,專屬保險產品“工具箱”也在不斷擴容,安全生產責任保險(以下簡稱“安責險”)就成了各地推廣的保險工具之一。
《金融時報》記者注意到,近日,包括北京市、江蘇省、江西省、吉林省等在內的全國多地陸續推出安責險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的相關政策,服務舉措涉及延長保險期限、擴展責任范圍、調整保費繳納方式、開通綠色通道及時支付保險賠付資金等。
今年4月下旬以來,北京市疫情出現反復,全市部分區域、行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受到較大影響。北京銀保監局會同市應急管理局、市金融監管局、市商務局出臺6項措施支持參保北京安責險的企業保持穩定發展。
作為北京安責險制度推進的主要保險機構,人保財險北京市分公司相關負責人對《金融時報》記者介紹說,“公司對于部分行業領域的2.68萬余家參保安責險的企業,其中,涉及年保險費在2000元及以下的小微企業2.5萬余家,免費延長保險期限1個月。后期,根據疫情防控形勢變化,我們還將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區域和行業,再行延長參保企業保險期。另外,對城市快遞、物流、批發市場等企業,特別是生活必需品重點保供企業,在原有政策不變的基礎上,再給予10%的費率下浮優惠。”
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各地各類企業在復工復產中要兼顧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當前,企業生產經營面臨的外部沖擊加大,帶來內部操作風險事件上升,安責險定位于承保雇員的人身傷亡損失以及施救和救助費用,也可以拓展至第三者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賠償,保障范圍較廣。
“通過為企業提供較低成本的風險管理工具,可減少企業事故發生,更大程度地保障員工人身安全,從而增強企業信心,促進企業恢復和擴大生產。保險機構積極發展安責險,也可在增加保障型保費收入的同時,促進與企業主體及政府相關部門間的合作,發揮保險服務實體經濟作用。政企聯合出臺的安責險相關福利政策也充分體現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王向楠說。
有力有序推動經濟加快恢復和重振,保險工具運用還不止如此。目前,上海市正在加快復工復產恢復經濟,為減輕在滬小微企業資金負擔,中國大地保險針對急需資金周轉的科技企業,推出科技履約貸保險服務,通過采取云盡調、線上審核、資料后補等方式推動業務順暢進行,幫助企業順利度過困難期。中國人壽財險則是圍繞科技保險、貨運保險、法定傳染病保險等多領域打出保險產品“組合拳”。如在上海市推出的冷鏈貨物無害化處理保險,為中小微企業因標的物被政府相關部門檢測出攜帶法定傳染病病毒而被進行無害化處理造成的損失提供風險保障。
袁帥表示,在幫助企業復工復產方面,保險機構還要充分發揮金融服務本職功能,與銀行機構緊密聯動,探索“銀行+保險”等面向中小微企業的貸款保證保險業務模式和政策性擔保融資模式;暢通企業融資渠道,開發定制定向的保險產品,提升服務質量,簡化相關業務辦理流程,為助企抗疫、復工復產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
貨運物流保通保暢力度加大
貨運物流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動脈”,不僅連接生產和消費兩端,也影響抗疫物資的生產和流通。為此,相關部門已應需出臺多項舉措,支持貨運物流保通保暢。
《金融時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保險機構針對貨車司機、快遞員等特殊崗位工作人群特點,推出專屬意外傷害保險產品,積極拓展貨運物流企業相關保險保障,保障物流暢通。
“快遞小哥”猶如保物流通暢的“毛細血管”,疫情期間極大支撐了城市的正常運轉。中郵保險作為寄遞行業“國家隊”中國郵政旗下的壽險公司,聯合相關機構對快遞員群體進行調研分析,有針對性地推出“郵俠e路保”專屬意外保險,為快遞員等新產業新業態人群提供全方位的保險解決方案,緩解其保險保障不足問題。
據中郵人壽相關負責人介紹,“郵俠e路保”專屬意外保險產品覆蓋意外、醫療、津貼等保險責任,并拓展新冠身故、傷殘責任。同時,該產品根據快遞行業工作節奏,在快遞業務激增的高峰期將提供額外保障。
“人保財險面向貨車司機、快遞員等特殊崗位人群,專門推出‘安業保’意外傷害保險貨運抗疫版產品方案,總保額近40萬元。此方案針對特殊人群流動性大、風險性高、收入穩定性較低等需求特征,提供意外傷害身故、傷殘給付責任和意外住院津貼責任以及法定傳染病(含新冠)確診給付、身故給付和住院津貼保障責任。產品主要優勢在于兼顧貨運物流工作人員在特殊時期罹患法定傳染病(含新冠)導致的收入中斷風險,為其提供更完善的風險保障。”人保財險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除了增加對物流從業者的人身保障,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認為,保險公司還可以從物流企業的車輛保險入手,多方面解決困擾物流行業的根本痛點。比如,對于大貨車等營運車輛遭遇的投保交強險、商業險難題,大型財險公司要發揮帶頭作用,充分認識到疫情防控常態化情況下物流行業的現實困難,加強風險管控、推進科技賦能,通過運用大數據、車聯網等信息技術手段,實現風險減量管理,逐步改善營運車輛商業保險經營狀況。(來源: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記者 戴夢希 新社匯·全媒體矩陣轉載發布)
圖片來源:網絡
中國文化管理協會鄉村振興建設委員會副秘書長袁帥表示,在我個人看來,安全生產責任重于泰山,無論任何時候,企業的安全責任保障都應該是放在首位的,加之當前疫情的反復對企業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在如此復雜的環境下,安責險自然成為了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的得力保險工具之一,畢竟疫情防護,降低責任風險和損失風控策略,在當前對企業而言是首當其沖要面對的。
我國的對外貿易以出口貿易為核心,向著多元化、多樣化、立體化的方向發展,除了商品貿易外,服務貿易、技術貿易也在日益增加,培育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優勢的對外服務貿易領域,包括貨運流通、物流、工程、旅游業、制造業、勞務派遣、技術輸出等等都對保險業的保障功能提出著需求。另一個角度,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全面進入新的經濟發展建設時期,經濟的發展需要引入更多的國外先進技術、原料、服務等,這些也特別需要來自保險業的保駕護航。
在我看來,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對穩固保障外貿經濟作用十分凸顯,不僅體現在對眾多從事外貿經濟的企業保障其收匯安全,提供安全保障機制,使企業給予其買家更低的交易成本,從而在競爭中最大程度抓住貿易機會,提高銷售企業的競爭能力,擴大貿易規模,同時其也可作為企業在融資時的債權抵押品,降低了企業融資的門檻,更加在助力外貿領域企業加速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與國際接軌,推進內外貿易一體化發揮著不容忽視的金融服務保障力量。
保險業在幫助企業復工復產方面上,我認為,保險機構要充分發揮其金融服務的本職、本質,要緊密與銀行機構聯動,探索“銀行+保險”等面向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貸款保障,政策性擔保融資模式,暢通企業金融渠道和通路,開發定制定向的服務產品,提升服務質量,簡化相關業務辦理流程,為助企抗疫、復工復產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