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數字化賦能非遺發展 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之魂
圖片:近日,在廣東省廣州市非遺街區(北京路)投入使用的無人零售車盡顯科技范兒,市民可通過掃碼支付購買非遺產品。中新社發許建梅攝
數字時代下,我國非遺保護與傳承或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文旅部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在今年6月11日我國第17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各地共舉辦了6200多項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其中線上活動達2400多項。
非遺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那么,在現階段保護和傳承非遺的路上,我國還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困難?數字時代下,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遺?如何利用數字化等科技手段賦能非遺文化,創造更多的發展可能性?
保護傳承之路道阻且長
作為歷史悠久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的非遺資源十分豐富。截至2020年12月,中國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的項目共計42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34項,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項,優秀實踐名冊1項。另有觀研報告網發布的《中國非遺保護行業現狀深度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2022-2029年)》顯示,截至2021年末,我國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610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68人。
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本土特色非遺資源,對于延續我國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在多方的聯動努力下,我國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不容忽視的是,在我國非遺傳承與保護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瓶頸性問題。此前,福建省漳州市政協委員、省級非遺鐵枝木偶傳承人陳銀龍在調查該市東山縣非遺傳承人現狀中發現,目前東山縣共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2人、省級非遺傳承人12人,非遺傳承人的平均年齡已達60.25歲,不少非遺民間絕活正瀕臨消亡。
2019年,被評為陜西省非遺項目的大白楊社火傳承人——時年82歲的侯宗海,主動聯系西安非遺保護中心,表示要將大白楊社火項目近年來取得的國家補貼悉數捐出。自申報陜西省級非遺成功后,大白楊社火只耍了一次,沒有耍過第二次。據了解,大白楊村位于西安市西二環以內。從農村到城中村再到城市社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白楊村落的性質消失殆盡,大白楊的失地農民也變為城市居民,人們最原始的通過社火祈求五谷豐登的訴求逐漸弱化;再加上大白楊村位于交通要道,耍社火的條件又被進一步限制。為了重現大白楊社火的輝煌,候宗海想了很多辦法都沒有成功,最終選擇放棄這項非遺傳承,將所得的所有款項全部捐給大白楊小學。
四川非遺文創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鞏強曾撰文:“有些非遺項目越保護越瀕危,自身造血功能逐漸喪失,最終依然無法逃避步入消亡的結局。”
實際上,非遺傳人往往“身兼數職”。一方面,他們要忙于非遺產品的生產和非遺活動的宣傳;另一方面,單靠售賣非遺產品、進行非遺表演又無法滿足其生活需求,使其不得不去外地打工或另尋謀生之道。
藝術管理專家歐陽藝智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除了以上所述,非遺保護和傳承現階段最大的困難是經費不足:“這項事業目前的主要資本投入方還是國家,民間資本投入不足;而民間投入多數也僅限于誰經營誰投入。”同時,歐陽藝智還指出,現階段,非遺領域交叉性新型人才明顯不足,亟需一大批既懂藝術又懂科技、還懂市場的人才。
數字化的推廣和應用提供非遺展示理想路徑
面對非遺保護傳承路上的種種問題,數字經濟的崛起或為其提供了解決新思路、發展新道路。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地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非遺宣傳展示活動以線上開展為主,亦吸引了不少網友關注、參與、討論。以今年河南的非遺購物節為例,其集結了河南省線上非遺商家480余家、非遺工坊和老字號商家160余家,主要分為“行走河南云購非遺”系列活動和“數字時代的非遺”系列活動兩大部分。
據介紹,“行走河南云購非遺”系列活動主要依托于各大線上購物渠道,把新的銷售推廣模式引入非遺,推動非遺傳統商業模式進行迭代升級;“數字時代的非遺”系列則更偏重于依托騰訊、抖音、阿里巴巴等平臺,對非遺傳承人進行電商運營、短視頻拍攝、直播帶貨規范、流量提升等數字技能專題培訓,從而助力非遺更好地擁抱數字時代。
抖音《2022非遺數據報告》顯示,抖音上國家級非遺項目相關視頻播放總數達3726億次,獲贊總數為94億次,抖音視頻覆蓋的國家級非遺項目達99.74%。在抖音“非遺合伙人計劃”“看見手藝計劃”等助力下,過去一年,抖音非遺項目直播場次同比增長642%,獲直播打賞的非遺主播人數同比增長427%,瀕危非遺視頻播放量同比增長60%。
“就當下而言,非遺傳承人要熟悉掌握網絡、手機及直播短視頻平臺的玩法。”文旅創新創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德欣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稱,非遺傳承人一定要利用好網絡工具和手段,完成非遺的數字化保護、傳承與傳播、銷售,特別是縣級非遺一定要用好這些平臺,逐步改變自己弱勢和邊緣化的現狀。
2019年,抖音上一位名叫“油紙傘大師”的非遺傳承人將自己制作油紙傘的過程錄制成視頻,一經推出,就收獲了眾多年輕人的喜愛,其油紙傘產品從滯銷到供不應求。如今,這位“油紙傘大師”已在抖音擁有了100多萬粉絲,這也意味著我國至少有100多萬人對油紙傘制作的非遺技藝很感興趣。
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看來,我國非遺形式多樣、技藝精巧,普通展陳手段很難呈現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數字化的發展和應用,給非遺的展示傳播提供了理想路徑,必將開創新的文化傳承空間、新的文化體驗方式以及新的文化傳播業態。這對非遺保護工作,尤其是對廣大的年輕傳承群體來說,是難得的發展機遇。
讓傳統非遺文化技藝盡情擁抱數字科技
眼下,如何利用數字化賦能非遺發展成為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
《“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明確提出,從2025年到2035年,“非遺的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成為新目標。在未來的數字世界中,虛擬與現實進一步疊加擬合,科技本身的超級連接正通過數據、應用、內容、服務、產品等具化形態實現虛擬世界里的“新全球化”。
中國文化管理協會鄉村振興建設委員會副秘書長袁帥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數字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并被廣泛運用到社會經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數字時代非遺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等各個領域的數字化發展也逐漸成為新潮流、新趨勢。通過區塊鏈、5G、云計算、AI技術的普及應用,通過數字空間建模、虛擬現實、增強現實、3D打印、3D掃描、動態捕捉等技術手段,讓傳統非遺文化技藝與數字科技相結合,賦予了傳統文化傳承新的時代元素和意義。
今年端午節前夕,以粽子和龍舟等端午節符號為靈感,融合湖北宜昌特色文化元素的12款數字藏品上線發售,價格在38元至68元不等。據悉,6月1日,該套數字藏品上線僅一天,總參與人數便達52277人;6月2日15:00開售,不到3分鐘,共計24000份便全部售罄。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稱,端午節是我國首個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節日,作為主要申報地,湖北宜昌與端午節有著更深的淵源。藏品以數字藝術語言煥新中國傳統節日,在弘揚端午文化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我們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傳統文化,給實體經濟探索數字世界引出一條更寬闊的發展之路。”該負責人說。
端午節掀起的一股“非遺+數字藏品”熱,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及其蘊含的經濟價值。
此外,張德欣還建議,地方政府、相關企業及非遺從業者必須具備跨界思維與破圈意識,打破舊有思維窠臼,突破自我限制,打開思想格局。
以騰訊與敦煌研究院近年來的聯合出品為例,從2017年雙方達成合作以來,先后推出了數字供養人、王者榮耀飛天皮膚、QQ音樂“古樂重聲”音樂會、敦煌詩巾、“云游敦煌”小程序和敦煌動畫劇等數字化傳播精品內容。其中,通過“云游敦煌”小程序,用戶足不出戶就能游覽敦煌。據悉,目前這個小程序的總訪問量已突破5800萬。6月15日,雙方又宣布成立“數字敦煌x騰訊互娛文化遺產數字創意技術聯合實驗室”,騰訊將拿出游戲技術,深度參與敦煌的數字化,比如用游戲技術全真復現藏經洞、打造敦煌莫高窟官方虛擬人伽瑤等。【以上來源:《 中國城市報 》( 2022年06月20日 第08 版)作者:中國城市報記者 張亞欣 新社匯·全媒體矩陣轉載發布】
圖片來源:互聯網
中國文化管理協會鄉村振興建設委員會副秘書長袁帥表示,數字時代隨著數字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并被廣泛運用到社會經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非遺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等各個領域的數字化發展也逐漸成為新潮流、新趨勢。通過區塊鏈、5G、云計算、AI技術的普及應用,通過數字空間建模、虛擬現實、增強現實、3D打印、3D掃描、動態捕捉等技術手段,讓傳統非遺文化技藝與數字科技相結合,賦予了傳統文化傳承的新時代元素和意義。
數字技術的高效應用,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永久保存與完整保護,并對其進行再生、修復、利用等,最大化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非遺+數字經濟,打開了文化發展的新引擎,“非遺資源+數字經濟+技術應用+運營創新”成為推動非遺產業數字化,數字非遺信息化的推力,并且實現非遺傳承發展從單純線下展示到線上線下綜合宣傳推廣的轉變。
通過數字融媒技術手段,讓傳統非遺文化變得更加“生動”,可以云端“聽得見、看得見”、“摸得著、帶得走”,更加的可親近。利用數字技術,讓非遺文化融入電子商務系統,通過數據庫分類管理,精準覆蓋,全網矩陣圖文、音頻、視頻覆蓋,針對不同群體屬性,綜合運營網絡平臺、直播帶貨、新媒體等拓展開闊傳播和宣傳渠道,發揮線上+線下的優勢,實現非遺數字經濟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通過與數字技術的結合,讓非遺文化借以數字技術推進傳承與保護,增強新生代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感,讓非遺文化貼近大眾,活躍于身邊,吸引更多年輕人愛上非遺、傳承非遺。非遺+數字技術,不僅是一種保護手段,更加是使得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相通,傳統文化才應是時代的主潮流,弘揚我國傳統文化,讓非遺文化活起來,火起來。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