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是有影響,但也沒耽誤什么 |「你還好嗎?」01
在疫情和后疫情時代,「商業的角色」與「人的價值」,是否會被重新衡量?在已經看到或經歷的風險之中,商業人們看到了什么機會?或者更基礎地說,面對外部的動蕩,我們要如何才能穩住自身,才有機會看到機會? 我們邀請了來自不同城市、身處商業生態圈中不同位置的朋友們,聊了聊他們對當下和未來的感受。
「當時我給自己的心理建設是,相信『能量是守恒的』,也安慰自己和家人,『這段時間的壞運氣都用完了,留給以后的就都是好運了』。」
接受我們的采訪時,Sean 身處杭州,在一家生活美學品牌擔任研發部負責人。杭州并不是這輪疫情的風暴中心,但在疫情初初肆虐的 2020 年 1月,Sean 在武漢,經歷了 76 天的封城隔離。
內心秩序的重建從那時就被迫開始,在外界的不確定性愈發無法預判之時,建立個體的確定性就成了唯一能「由我掌控」之事。他從達利歐「痛苦 + 反思 = 進步」的公式中得到啟發,開始正視、理解痛苦,更多地用同理心去同頻團隊成員的壓力和焦慮。
在工作層面,疫情激發出更異質的情感需求,美學產品的研發也因此變得更加精細化,「曾經專注在產品端去思考解決方案、競爭技術壁壘,現在是在更大的系統和視野內去找尋機會和發力點。」長期沉淀的需求洞察,和直接來自用戶的真實聲音,讓他對品類及工作的意義,一直有著堅定的信心。
而團隊穩定工作的基石,則來自于持續的品牌文化建設,以及足以積極賦能每個個體的組織建構。個人期待與組織期待的協同一致,構筑了在「萬變」中共同作戰的團隊意愿。
在已經看到或經歷的風險之中,商業人們看到了什么機會?
「在這個更關注自我和家庭的消費環境下,充滿情感和藝術的產品或體驗將成為很多人的剛需。這些剛需拆解開來,又是更加多元化、個性化的『異需』。」
01
覺知推移、習慣重建,工作和生活開始互為療愈
青年志:你現在在哪個城市?城市生活受疫情的影響大么?
Sean:我現在在杭州,疫情期間,除了增加核酸檢測和行程碼核查之外,生活沒有太大的變化和影響。
青年志:從年初到現在,或者推得更遠一點,三年的疫情時期,讓你的生活有什么重大的改變嗎?
Sean:20 年的時候我在武漢,經歷過 2 個月的居家隔離。回想被隔離的期間,的確是內心最慌亂的時候。現在看到疫情反復,也不斷獲悉上海朋友的境遇,非常能夠感同身受。當時我給自己的心理建設是,相信「能量是守恒的」,也安慰自己和家人,「這段時間的壞運氣都用完了,留給以后的就都是好運了」。
記得那時候與外界的連接只有網絡,會被輸入很多怵目的信息,忐忑和失措會讓人日漸焦慮起來。面對外部的不確定性,面對陡然被拉長的時間,只能開始嘗試各種有限的行動去平穩情緒、重整內心秩序。對我來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回到個體的關注圈,找尋內心的確定性,去控制自己情緒的熵增。就像馮唐所說,在盡可能學會如何消磨時光:每天開始健身、收拾屋子、沖咖啡、學習料理、跟父母聊天等等。這段時間必須要面對的課題就是平衡工作和生活,在此之前,我無心去劃歸它們的邊界,直到在工作的形式發生改變之后,也適時放下了心中的「猛虎」,開始細嗅生活的細節。
這些不知不覺中構建起來的生活習慣是我最大的改變,生活事小,能量是大。它們開始源源不斷地回饋給你內啡肽,給你「延遲滿足」的幸福感,一絲一毫地跟你對話,這些曾經被忽視的微小確定感,舒緩了當時的惴惴不安,也帶來了新的啟發,使我規避了很多情緒的耗竭。像疫情這樣的黑天鵝事件,于我而言,是讓覺知被推移、習慣被重建,讓工作和生活開始互為療愈,帶來了新的節奏感。
02
「痛苦 + 反思 = 進步」
青年志:最近一次讓你的工作、生活轉變的事情是什么?
Sean:是因為達利歐《原則》里的一個理論,讓我開始探尋自己如何「不斷進化」。他說「痛苦+反思=進步」,這個公式一直在我腦子里,于是我正視了一些「痛苦」:外界于我、我于社會、我于生活或是生存等等,也反思了基于此我的規劃、行動、以及意識的缺失或者機會在哪里。
在工作上的轉變,會開始更加關注人,以及人的感受,嘗試去理解一些可能的「痛苦」:用同理心去同頻大家的壓力和焦慮,反思如何幫助大家在組織內重建對自己的期待、對組織的期待。例如最近我們部門就開始了相關課題:提升管理能力,優化核心流程,重塑文化,以及升級績效薪酬激勵方案等項目,幫助大家直面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同時,一對一的深度面談也高頻次地展開。
青年志:你對未來的信心是什么?
Sean:首先我相信疫情肯定會過去,恐懼會過去,萬物會內建更好的秩序。
然后在組織內,我們的團隊一次次頂住了壓力,迎來了成長,他們給了我莫大的信心,我相信我們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在社交媒體以及社群內也看到了很多支持我們的「粉絲」,也讓我們對使命和愿景更有信心。
03
精細化運營,以文化建設與組織架構為個人提供支持
青年志:經歷過這段時間,對你負責的工作、事業而言,你的想法有沒有什么大的沖擊或者變化?
Sean:目前的工作板塊以及工作價值輸出都沒有發生變化。思維的變化來自于大環境下顧客需求的異質,所有的工作跟以前相比,都會思考如何更加精細化地運營,開發更加敏捷的流程、如何幫助伙伴提升效能等新的思考。曾經專注在產品端去思考解決方案、競爭技術壁壘,現在是在更大的系統和視野內去找尋機會和發力點,由「點」轉向「線」和「面」的洞察,盡可能去洞悉到「第一性」。我們也迅速調整和匹配了新的架構,重新排兵布陣、優化能力模型,來應對這些變化。
青年志:你們做了什么事情,能至少在內部讓大家有這種拼搏和奮斗的精神,有做好準備的動力?
Sean:現在這個時代幾乎沒有信息差,大家的輸入可能都差不多。作為平均年齡 25 歲的團隊來說,我們處理 VUCA 時代(Volatile,Uncertain,Complex,Ambiguous,即「不穩定」、「不確定」、「復雜」、「模糊」的時代)信息的能力和經驗可能都太少。所以一是不斷升級和鞏固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文化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復醞釀、發酵而來的,基因里就是年輕、充滿愛和面向未來的,這也帶來了穩固、舒適、互相信任的工作環境和氛圍。我們的領導人、老伙伴等,也在始終以身作則去踐行這樣的文化。這滿足了伙伴歸屬與愛的需求。
二是幫助大家搭建好可以施展自己才華的平臺,所以組織內在制度、流程上預設了很多的機會和空間,去讓更多的聲音變得有力量。在架構設置上,也足夠地扁平:很多核心部門只有三層架構,大家能夠在不同的項目、會議和社團上分享、學習或者直通結果,也不會受類似「科層制」的層級之擾。這保障了大家尊重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更能激發大家的主觀能動性。
第三件事是我們也在始終關注和優化動力系統:薪酬、福利、職業規劃等板塊。希望在長期主義下,伙伴的夢想和組織的夢想能夠匹配。尤其在疫情期間,集團在面臨巨大壓力的情況下,仍然保障了大家的這些安全需求,伙伴們也獲得了穩定的安全感。
而疫情對管理者的要求更高了,管理者也要去進化自己的認知甚至是技能,可以以各種角色去支持、賦能每一個奮斗著、奉獻著的伙伴個體。我的上級會一直傳遞給我信念感和堅定感,而不是太多數據層面或者經營層面的壓力,更多的是分享共同期待而不是指令。這會穩固甚至激發我的很多力量。能量在累積,也在傳遞,也希望以我獲得的多巴胺去影響更多伙伴。
青年志:我們對你所在的品牌也有一個長期觀察,通過和你聊,發現當時它的一些公司使命、愿景、價值觀的梳理,到今天其實成了一個非常堅實的底層,能夠支撐著大家。就算在外部環境很惡劣的情況下,因為長期目標是清晰的,所以大家沒有那么強的不確定感。然后再加上你給大家充足的賦能,彼此有信任的基礎,所以伙伴們可以保持一個好的狀態。至于你個人的話,是不是「沒有數據,就沒有焦慮感」?
Sean:數據可以相對清晰、準確地幫助我建立體感,例如門店的體驗優化等,我們需要不斷擴大和優化我們的數據,這可以使我們減少不確定性,進而減少焦慮。對于創意性產品洞察、策劃以及決策時,數據的支持和「上帝的calling」也需要平衡,我們要考慮數據的置信區間,也要人為地去撥動這個杠桿。有一個悖論:數據越多,自由度越低,所以面對機會產品,創新自由的杠桿自然會傾斜,去創造需求。而面對成熟產品的迭代,數據也會讓我們更有指向性動力,去滿足需求。
04
生活美學會是「剛需」,產品研發更專注于滿足「異需」
青年志:在今天,你怎么理解你所處的生活美學品類?
Sean:在這個更關注自我和家庭的消費環境下,充滿情感和藝術的產品或體驗將成為很多人的剛需。這些剛需拆解開來,又是更加多元化、個性化的「異需」。
首先在感受上,從我們的使命到行動計劃,都始終貫穿著顧客的需求,在行業內、供應鏈上下游,始終也保持著信息的更新。所以長期以來,組織內沉淀了大量的需求洞察、產業生命周期等組織認知,這使我們對工作價值有相對清晰的系統性、結構性判斷。同時,我們有建立各種直面用戶聲音的機制,例如焦點小組、產品盲測等,這也讓我們收獲了鮮活真實、確定性的認可和建議,建立了更能共情的覺察。這使我們對工作價值增添了感性的認知。
其次在結果上,今年的產品迭代和升級上,我們迅速跟進和細化了應對異質需求的策略,不僅從研發上細分品類,也在分配上開始嘗試「大規模定制化」生產,都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和成功。組織不斷「進化」的能力之變,帶來了能打「勝仗」的價值創造不變。
青年志:有了這些經歷,你會怎么看商業的本質?你對「商業」這個詞的理解有什么變化嗎?
Sean:我認為商業總有它大同小異的規律,我們要不斷進化,找到這個規律,去迎接或者找到勢態里的一些突破口。
青年志:你對商業世界里的「人(消費者、員工、合作者等)的價值」,有沒有什么看法上的大變化?
Sean:商業世界里的員工從「機械化」的「工具人」,到「生物體」的個人貢獻者,再到更面向未來的「社會觀生態」的人和人的連接。「人」的創造性和主導性在變得越來越有意義。???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