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6萬!互聯網“降本增效”后,這類人開始被瘋搶
作者 |楊佩汶 郭曉爽編輯 |楊佩汶設計 |晏談夢潔
近段時間,B站做了一系列動作,急迫想要「商業化」的心昭然若知:
推出豎屏視頻、打造“一鍵三連”商業起飛系統、推出付費視頻等......
B站 CEO 陳睿曾在 2021 年 Q4 財報后的電話會中立下“2024年盈虧平衡”的目標。
不過,急的不只有B站,很多公司也開始急于商業化,不少選擇在 2022 年開始達到盈虧平衡點,據公開資料顯示:
愛奇藝在 2022 年第一季度實現盈利;快手如果順利,今年第四季度也將進入盈虧平衡;......
為什么互聯網企業當下都急于走商業化道路?背后到底有何考量?想要理解這件事,我們不妨回頭看看互聯網上下半場的演變。
01
從“燒錢大戰”到注重 ROI
互聯網下半場回歸商業本質
中國互聯網從上半場到下半場「潮水退去」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不再「瘋狂燒錢」。
在“燒錢”這件事上達到「巔峰造極」的事件,莫過于 2014 - 2016 年滴滴、快的、 Uber 中國的“補貼血戰”。
2013 - 2014 年正值微信和支付寶搶奪支付市場,雙方都想借出行業務,讓更多流量接入各自的支付入口,于是騰訊為滴滴供血、支付寶為快的供血。
2014 年 1 月,滴滴收到騰訊 1 億美元融資后,進入瘋狂補貼狀態,隨后在阿里的支持下,滴滴和快的的補貼大戰一直打到 5 月,雙方燒掉近 20 億美元,“戰況”慘烈。
同樣是 2014 年進入中國的 Uber,為出行行業又添一把火。小E(化名)正是這次“血戰”的親歷者,曾在 Uber 負責「用戶營銷」,據她回憶,這場補貼大戰中,他們要做的,就是“瘋狂燒錢”去把「活躍用戶」和「用戶增長」這些數據變得足夠漂亮。
據相關人士透露,當時 Uber 為了獲取 1 個新用戶可以燒掉幾百美金,維護一個穩定用戶也要花費 20 - 30 美金。
而這場“補貼”大戰,最后也以滴滴收購快的、Uber 作為結束。
移動互聯網最后一波大規模燒錢操作,要數 2018 - 2019 年曇花一現、燒掉幾百個億的共享單車。
由此,互聯網靠燒錢圈地,不計成本來“續命”的操作告一段落。與此同時,進入 2018 年后,互聯網行業迎來了一波裁員潮,一直持續到 2019 年。
到了 2021 - 2022 年的今天,當資本對互聯網行業趨于冷靜、不再相信「上市造富」時,出現了資金斷供、供血不足的現象。
據智研咨詢統計,2021 年 Q4 中國互聯網投融資金額為 97.4 億美元,較 2020 年 Q4 同比下降了近 50%。
圖源:智研咨詢
與此同時,2022 年初的又一輪互聯網裁員潮,也在業界掀起了巨大的波瀾:
滴滴在 2 月被曝裁員,裁員比例占到總體的 20%;百度在 3 月發布財報后,被爆開始了員工的績效優化,阿里、騰訊裁員的消息更是登上了微博熱搜。
此情此景下,「降本增效」變為了主旋律,“提營收”成為當前互聯網公司們的當務之急。
企業想要找到新的「營收增長」密碼,就得「拆掉思維里的墻」,企業們需要以更合理、長期的“盈利式”增長為價值導向,真正回歸到商業本質 —— 關注 ROI,讓資本回報大于資本成本。
那么,企業經營者要如何「突破認知」,找到商業增長路徑?運營從業者又該如何「認知升級」,同時具備商業化思維及進階運營能力。
運營社在《商業化運營實戰指南》專欄中提出了 RRA 模型,用「營收-留存-引流」的“盈利式增長”的理念模型,闡述當下 App 商業化運營的“最優解”。
02
打工人和創業者
如何建立的商業化思維?
有句老話說得不錯:人只能賺到自己認知以內的錢。
創業者需要從「燒錢圈地」轉變為「盈利式增長」,思考如何讓流量更值錢而非埋頭找流量,以及如何建立穩定且持續的變現能力,而非外部再融資。
而運營從業者則需要想辦法讓自己處于公司價值網的核心,選擇一個能為公司創造更多價值的職業,例如大廠都在招的高薪商業化運營,普遍年薪在 50 萬+。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在不同身份下,怎樣更好地梳理商業化思維和實踐落地,運營研究社創始人&CEO 小賢老師分享了他的心路歷程:從一個大廠(百度、小紅書)出身的傳統運營,轉變為創業者,他是怎么去思考商業化這件事。
進入職業初期,小賢老師和大多數打工人一樣,工作的壓力主要是來自組織內部,具體表現在領導安排的工作或任務。
“在大廠工作的時候,會更多關注和自己業務相關的數據和 KPI,但是能給公司帶來多少營收自己并不清晰”,小賢老師說道。
當開始創業自己對公司“生死負責”,在商業化這件事的理解就有所改變。
首先,壓力源從內部壓力轉變為外部,即投資人,服務的用戶和企業客戶。作為老板,會天然地更多關注商業化的事情,在意外部對組織的「價值評判」。
成立運營研究社之初,市面上還沒有同類型運營類社區,小賢老師因此萌生了搭建“不讓運營人孤寂地成長”社區想法。那時候互聯網融資環境相對輕松,早期有投資人的資金作為后盾,創業的重點則更多是以做好「內容和產品」為核心。
隨著創業的年限越長,投資人不再是企業資金流的核心來源。于是,關注財務數據,尋找營收增長點和項目優化,成為小賢老師工作的重點。
小賢老師說道:“公司的產品是否有價值、服務是否令用戶和客戶滿意,直接體現在「營收數據」上,即他們是否掏錢買單。”
從整個創業過程中,運營研究社也經歷了一些改變:從早期只依靠社群會員費的“為愛發電”,轉變為知識課程付費,再到現在面向企業客戶提供的媒體服務和咨詢服務…… 提供的服務離價值創造越來越直近,幫助客戶解決的問題也越來越重要。
小賢老師總結道:“關注財務數據,重視營收和成本,賺錢這件事變得就相對簡單了。”
再次側面反映出,關注資金成本和資金回報,是商業化思維建立的開始。
通常企業在具備自我造血和盈利能力后,下一步就是持續做效率優化以及投入新產品。對于企業來說,就需要持續招募在傳統運營能力之下,擁有商業化思維的運營人才,以實現“健康”的規模化增長。
那么企業需要招什么樣的商業化運營人才?對于運營從業者來說,又該如何轉變傳統運營觀念,成為具備商業化運營能力的人呢?
03
企業需要怎樣的商業運營人才?
未來,企業需要什么樣的商業化人才?運營研究社將結合行業現狀,以及商業化運營人才畫像進行深入剖析,幫助希望從事商業化運營的同學做好職業規劃,同時也幫助 App 創業者和老板,了解目前商業化的人才畫像。
從目前市場上掛出的商業化運營崗位薪資來看,商業化人才的薪資情況也是非常有競爭力的,平均薪資高達 20K+,并且歷年工資變化趨勢呈上升狀態。
在分析高薪商業化運營 JD 分析時,我們發現:數據分析、產品運營、廣告投放、用戶、變現等關鍵詞在崗位職責中出現的頻率較高。
換句話說,數據分析能力、產品運營能力、商業化分析以及變現能力等,是進入商業化運營崗位的“敲門磚”。
數據來源:Boss直聘、職友集、拉勾網
同時,運營研究社對具有不同年限工作經驗的商業化從業者的薪資范圍、崗位要求以及核心能力模型進行了深度分析。
1)初階商業化人才
對于初階商業化人才來說,能夠做好被安排的一般性工作,需要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基礎的數據處理與分析的能力,輔助運營負責人做決策。
除此之外,溝通能力與執行能力也是考察初階人才,是否適合在這個行業長久發展的兩個重要的能力。
商業化運營是離“變現”非常近的崗位,這個崗位的薪資很可觀,即便是應屆畢業生也可以拿到最低過萬的薪資。
2)中階商業化人才
中階商業化人才需要有一定的產品思維,有獨立處理數據的能力。除此之外,這個階段的商業化人才對于項目管理、策略規劃、溝通等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
當然了,崗位薪資也很讓人眼紅,一般是 20K 以上。
如果你要再往上走一步,你還需要懂一些代碼、算法,比如能夠看懂一些算法的文檔。可能還會要求你有產品類或是程序員等的工作背景。
3)高階商業化人才
高階商業化人才,負責 App 商業化頂層設計,為產品的商業化變現結果負責。毫無疑問,這個階段的商業化人才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需要具備商業分析能力,站在更高的維度去思考產品的變現與用戶體驗之間的平衡關系。
除了渠道管理、策略規劃、項目管理、產品變現等硬技能,溝通能力、用戶思維、內容sense等軟技能也是需要非常突出的。
同時,還需要有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進行相關實驗,通過數據分析結果,進行策略的優化調整。這個級別的商業化人才,一般可以拿到 30K~60K 左右的薪資。
不難發現,越是高階商業化運營,市場對其數據分析、商業化思維、變現能力等技能的要求就越高。
在此,我們對初階、進階再到高階商業化運營需要具備怎樣的能力進行全面的整理。希望成為企業在招聘商業化運營人才的參考,同樣希望幫助想從事商業化運營的“掘金者們”,提供一個更為清晰的發展路徑。
點擊圖片放大觀看
04
如何從0到1成為商業化運營?
不同于傳統的用戶運營,商業化運營專業能力成長的“入門”是變現,其次是獲客和留存。
普通運營人:引流→留存→轉化
商業化運營:變現→買量→留存
那么怎么成為(或者培養出)懂商業運營的人才呢?
1)R:營收
商業化運營基礎入門,就是學會怎么賺錢,即理解App移動應用的“商業模式”。
目前,APP 移動應用平臺的商業模式,主要是兩種,一種是流量廣告變現,一種則是流量服務變現。其中,廣告變現是移動 App 主流的變現模式,幾家典型的互聯網公司廣告收入占比都非常高,比如Facebook達到 97.5%。
對于商業化運營來說需要能夠“駕馭”流量廣告變現的全過程。掌握提升廣告請求量和填充率、展示率的優化方法和提效工具,提升App應用的流量變現能力。
2)A:引流
提起“引流”,我們通常會想到用“裂變”、“地推”、“異業合作”等低成本方式去做。
然后在商業化運營視角下,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效率,怎樣讓變現賺來的錢快速周轉起來,讓用戶規模的快速擴大的同時,實現營收規模的健康增長。
具體來說,這個階段的商業化運營熟悉買量變現全流程,同時到買量&變現的數據打通和分析。通過持續關注渠道在買量和變現側的ROI數據表現,做買量渠道的優化,從渠道源頭進一步促進App應用的商業化。
3)R:留存
不同于傳統運營的留存方式:
通過用戶分層和用戶分群做用戶標簽體系,并基于用戶標簽給用戶推薦他們想要的內容和服務。
對商業化運營而言,留存需要做「用戶價值分層」,針對不同付費意愿度的用戶進行差異化的變現。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數據模型進行價值預估,對高價值用戶,做服務變現,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對于付費意愿低的用戶,可以做廣告變現,推送符合這部分用戶畫像的廣告,盡可能的讓用戶在不花錢的情況下滿足需求。
能夠平衡「用戶體驗」與「商業變現」之間的關系,對商業化運營而言屬于“高階”能力。
運營研究社創始人小賢,在對話中強調:
普通的打工人擅長是把這件事做對,而有創業和商業化特質的人則是擅長做選擇和權衡。
對于想要能夠獨單一面、成為公司級的商業化運營操盤手,我們需要能夠知道怎樣“做對的事”。
具體來說能夠做以下三件事:
做市場賽道選擇:通過分析各個細分產品類型的用戶規模和競爭情況、變現空間分以及用戶偏好,選擇有商業化潛力的優質賽道。
做業務模型梳理:業務模型梳理方法的分享,幫助你掌握對企業進行流量獲取、用戶留存、商業變現進行全面梳理和分析的能力,找到企業商業化增長突破點。
做落地節奏規劃:拆解商業化落地的關鍵評估指標和分階段的達成重點,讓App應用的商業化的落地更有目標和節奏。
05
結語
正如全球管理咨詢大師拉姆·查蘭所言:
增長是無條件的,與行業成熟度、經濟景氣程度均無關,并且增長必須是盈利性的、可持續性的和高資本回報率的!惡性增長比不增長還可怕!
當行業對企業經營者和從業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時,我們更要樂于擁抱變化、培養“盈利式增長”的商業化思維,讓企業增長「有跡可循」。
寫到這里專欄也進入尾聲,過去幾個月里,多篇專欄內容被 36氪主動轉載,登上熱榜 Top1、Top2,得到了廣泛傳播且內容受到用戶認可。與此同時,我們也收到了很多用戶的留言與反饋,感謝一路以來大家的陪伴與支持。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