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分析】差異化舉措助企紓困 金融政策需持續發力
【摘要】對于如何更好提升金融紓困措施的針對性和科學性,滿足疫情環境下部分企業的特殊需求,專家建議,延續當前一些合理舉措,抓好政策落實,同時提升政策的協調性。
新華財經北京7月7日電(記者 王虎云)近幾年,為推動普惠金融增量擴面、提質降本,金融監管部門采取多種舉措,提高金融資源配置精準度,激勵金融機構紓困中小企業。對于下一步如何提升金融紓困措施的針對性,專家建議,抓好政策落實,同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并提升工商、財稅、金融等政策協調性。
疫情下企業需求呈現新特點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后,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和融資受到較大影響,尤其是中小企業面臨的沖擊明顯。與以往相比,企業對金融紓困措施的需求呈現出一些新特點。比如,由于停工停業拖延生產進度,部分企業經營收入不穩定,有些企業回款周期拉長,貸款償還時間難以保證。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李廣子表示,從企業需求來看,疫情沖擊下,企業需求收縮明顯,新增金融需求有限,需求主要體現在主要是存量債務的延期還本付息,以及為維持運營而產生的流動資金需求,如支付租金、員工工資等;從行業來看,餐飲、旅游、酒店、航空等服務業受沖擊較為明顯,特別是近段時期以來,房地產企業金融風險顯性化。此外,受疫情持續等因素影響,風險從需求端向供給端轉移,部分地方中小金融機構風險突出。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所研究員陳佳認為,當前企業生存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出現了重大變化。疫情反復、國際環境變化等給我國制造業產業鏈帶來一定沖擊,有些企業面臨訂單損失問題,有些企業面臨營收困難問題,還有些企業出現融資難題。中小微企業經營管理模式相對粗放,風險管理機制相對薄弱,金融需求相對特殊。
“面對環境變化,中小企業本身的戰略發展壓力比較大,需要進行戰略疏導,產業引導,并輔之以金融、人力、社會保障等一系列配套措施。”陳佳說,紓困廣大中小企業是一整套系統工程,金融支持紓困只是其中一個部分。如何一邊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逐步深化,一邊努力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去契合廣大中小微企業的需求側管理,這個問題目前尚未完全破題,而疫情客觀上加劇了中小企業的實際困難。
對銀行等金融機構而言,向實體經濟讓利、助力企業紓困,勢在必行。然而,如何從監管層面減少銀行疑慮,讓其敢貸、愿貸,也對監管部門的智慧提出考驗。
比如,完善企業貸款盡職免責制度,免除小微信貸從業人員的后顧之憂,是銀行業內討論較多的話題。記者采訪了解到,銀行相關從業人員擔心,在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后,若遇到壞賬會受到處罰。又如,中小企業征信體系不完善,銀行貸款時難以得到企業完整的征信記錄,無法完全掌握企業的信用信息,增加了對中小企業貸款信用的顧慮。
一系列差異化支持政策出臺
為健全完善敢貸、愿貸、能貸機制,近幾年金融監管部門從信貸投放、考核機制、不良容忍度、盡職免責、外部環境建設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差異化的激勵支持政策。
2020年5月,人民銀行等八部委聯合出臺《關于進一步強化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要求商業銀行將普惠金融在分支行綜合績效考核中的權重提升至10%以上,大幅增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首貸、無還本續貸,并表示將進一步放寬普惠型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還要求建立健全商業銀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監管評價、金融企業績效評價管理辦法,強化外部考核激勵機制。
2020年6月,人民銀行等五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加大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力度的通知》,要求獲得支持的地方法人銀行業金融機構制定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投放增長目標,將政策紅利讓利于小微企業,著力降低信用貸款發放利率,要求建立2020年3月1日起的普惠小微信用貸款發放專項臺賬,及時報送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和銀保監會派出機構,并保證數據真實、準確、完整。
2020年7月,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監管評價辦法(試行)》,設置專門指標,發揮監管評價“指揮棒”作用。比如,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小微金融服務情況的監管評價,主要涵蓋信貸投放情況、體制機制建設情況、重點監管政策落實情況、產品及服務創新情況、監督檢查情況等。每類評價要素下設若干項指標,監管部門對每項指標進行評分,并根據綜合得分將評價結果劃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四級共四個評價等級。
2021年7月,人民銀行發布《關于深入開展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單列小微企業專項信貸計劃,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分支機構普惠小微貸款的考核比重,并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健全盡職免責制度,制定針對性強、具備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保障盡職免責制度有效落地。進一步提高小微信貸從業人員免責比例,適當提高不良貸款容忍度,鼓勵建立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明確界定基層員工操作規范,免除小微信貸從業人員的后顧之憂。
2022年5月,人民銀行發布《關于推動建立金融服務小微企業敢貸愿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的通知》,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探索簡便易行、客觀可量化的盡職免責內部認定標準和流程,推動盡職免責制度落地;要求落實好普惠小微貸款不良容忍度監管要求,優先安排小微企業不良貸款核銷;強調要強化正向激勵和評估考核,激發愿貸的動力。
2022年6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受疫情影響困難行業企業等金融服務的通知》,從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做好接續融資安排、適當提高不良貸款容忍度、持續提升服務效率、創新信貸服務模式、完善考核激勵機制、發揮保險保障功能等多個方面,對進一步做好受疫情影響暫時遇困行業企業等的金融服務提出了工作要求。其中,鼓勵銀行機構在受疫情影響的特定時間內適當提高相關行業不良貸款容忍度。同時,要求銀行優化調整考核機制,落實盡職免責制度。
金融支持政策需持續發力
金融監管部門出臺的上述舉措,具有針對性。小微金融服務的廣度、深度、精度不斷提升。
一位銀行業人士表示,過去這些年,監管部門對銀行相關業務考核的側重點在發生變化。比如,以前考核指標主要考慮小微企業貸款的增量和增速,之后開始關注覆蓋面,考核指標里增加了對戶數的要求,避免貸款過于集中在少量客戶身上,如今對小微金融服務的考核標準越來越細化,形成了一個體系,包括投放情況、體制機制建設、產品和服務創新等。小微金融服務多元化、精細化的趨勢將越來越明顯。
對于如何更好提升金融紓困措施的針對性和科學性,滿足疫情環境下部分企業的特殊需求,專家建議,延續當前一些合理舉措,抓好政策落實,同時提升政策的協調性。
李廣子建議,一是延續延期還本付息政策,直至疫情趨穩;二是做好金融機構本身的風險化解與處置,特別是部分地方中小金融機構的風險處置;三是把金融助力復工復產作為重點,推動企業主體盡快恢復正常經營。
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認為,金融紓困需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供給側,在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率、合意信貸規模和流動性方面給予一定政策優惠,提升金融機構信貸供給的意愿和能力,研發適合小微企業輕資產特點的普惠型金融產品。二是需求側,研究出臺更有力更有效的紓困政策,或者增量政策工具,減輕企業負擔,提升政策的實效性和獲得感,比如落實好減稅降費、減免租金、穩崗就業等政策,進一步提升工商、財稅、金融等政策的靈活性、協調性和配套性,通過財稅、金融等政策,加大對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資金支持力度,助力企業脫困轉型。
中國文化管理協會鄉村振興建設委員會副秘書長袁帥表示,各地要抓好政策的落實,解決政策落地過程中的“卡點”問題,最重要的是保證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在他看來,保險機構要與銀行緊密聯動,探索“銀行+保險”等面向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貸款保障,開發定制服務產品,為助企抗疫、復工復產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以上來源:新華財經 記者:王虎云 新社匯·全媒體矩陣轉載發布 )
圖片來源:網絡
中國文化管理協會鄉村振興建設委員會副秘書長袁帥表示,中小微企業在繁榮市場、帶動就業、保障穩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央十分重視中小微企業的發展,一攬子穩經濟的政策將支持、促進中小微企業煥發活力。各地要結合地方實質情況,抓好政策的落實,推動壓實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責權,解決政策落地過程中的‘卡點’問題,最重要的是保證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真正行而有效地提振企業發展信心,助力中小微企業渡難關、增信心、促發展。一方面,各地可對轄區內中小微企業提供免息或低息的經營性信用借款,充實經營現金流。另一方面,安全生產責任重于泰山,無論任何時候,企業的安全責任保障都應該是放在首位的,加之當前疫情的反復對企業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在如此復雜的環境下,安責險自然成為了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的得力保險工具之一,畢竟疫情防護,降低責任風險和損失風控策略,在當前對企業而言是首當其沖要面對的。再者,金融保險業在幫助企業復工復產方面上,保險機構要充分發揮其金融服務的本職、本質,要緊密與銀行機構聯動,探索“銀行+保險”等面向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貸款保障,政策性擔保融資模式,暢通企業金融渠道和通路,開發定制定向的服務產品,提升服務質量,簡化相關業務辦理流程,為助企抗疫、復工復產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