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養一頭牛不能“認養”
國內乳企正在迎來近 10 年最熱上市潮。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共有 14 家乳企準備上市。包括已成功登陸深交所的陽光乳業,剛剛提交招股書的認養一頭牛,已經啟動 IPO 計劃的君樂寶等等。
其中,最引人注意的莫過于認養一頭牛——因為它增長得實在太快了。
過去兩年,認養一頭牛以遠高于行業水平的速度增長,增速分別達到 90.79% 和 55.55%。2021 年,其營收達 25.66 億元,僅次于伊利、光明、新乳業、三元等大型乳企。成立不到 8 年時間,就超過了天潤、一鳴等老牌乳企。
作為 DTC 品牌,認養一頭牛從電商起家,通過線上渠道直接觸達消費者。目前,“認養一頭牛”全網用戶超過 2000 萬。
但快速增長背后,也暗藏著隱憂。
招股書顯示,認養一頭牛營收雖高速增長,凈利卻不增反降。品牌凈利從 2020 年的 1.47 億減少到 2021 年的 1.4 億。公司近三年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 40.95%、30.79%和 28.86%,其中 2020 年和 2021 年主營業務毛利率相較于 2019 年明顯下降。同時,公司 2021年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為 0.27%,這個數字在 2019 年是 0 。
認養一頭牛 CEO 孫仕軍認為,認養一頭牛作為一個初創企業,能夠在“紅海”市場突圍而出,主要做對了三件事:
一是堅定不移地完善和建設產業鏈;
二是在渠道上和運營方式上創新;
三是致力于建立一個激勵型的組織,從一線激發企業活力。
我們和凱度消費者指數大中華區總經理虞堅,就認養一頭牛招股書聊了聊,拆解它的爆發路徑和上市后面臨的挑戰,希望能為成長中的新消費品牌帶來啟示。
01
講了一半的故事,如何自圓其說?
復盤認養一頭牛的故事,要從它如何教用戶“認養一頭牛”說起。
有趣的是,刀法研究所發現,認養一頭牛長期宣傳的認養模式,在招股書中幾乎只字未提。
招股書顯示,直到 2019 年,認養一頭牛乳制品的產量仍全部依靠外部采購。公司大量的生牛乳由中國圣牧、光明乳業等公司供應。此外,還有大量的產品由光明乳業、君樂寶和貝因美代工。這與其一直宣稱使用“自有奶源”相矛盾。
2016 年 12 月,認養一頭牛以互聯網眾籌形式發布了首款產品。參與眾籌的用戶可以全年享受奶制品直送到家服務、免費牧場親子游。這次活動總共籌集到 330 萬元啟動資金。
2017 年 1 月,認養一頭牛聯合“吳曉波頻道”“十點讀書”“老爸評測”等百余家自媒體大號,推出“認養”活動。用戶可支付 2999 元獲得牧場奶牛認養權,或是花 1 萬元成為聯合牧場主,認養奶牛并享受牧場經營紅利。
認養奶牛的消費者可以在專供牧場提前一年預訂牛奶,最高等級的會員可以決定奶牛的名字,并定期拿到奶牛的生活照以及各項生長數據。
為了讓更多用戶有沉浸式的養牛體驗,認養一頭牛又在 2020 年相繼推出云認養小游戲、聯名認養和實名認養。云認養類似于 QQ 農場,消費者可以用養殖游戲得到的金幣兌換實物或牛奶折扣券。聯名認養則是通過購買季卡、半年卡、年卡等獲得聯名認養權,享受定期送貨上門以及育兒指南等權益。
這一系列操作精準擊中了乳品市場的用戶痛點——食品安全。認養一頭牛打出 slogan“奶牛養的好,牛奶才會好”,將牧場“透明化”,讓消費者可以通過直播 24 小時看到牧場的生產情況。這種互動形式既加深了品牌和用戶的溝通,又無形之中增加了信任感。
而創始人徐曉波因為從香港給兒子買奶粉而被關“小黑屋”的故事,和那句“難道內地真的產不出一杯放心奶嗎”,更是讓他和無數擔心奶制品安全的中國父母產生共鳴。
只是,在認養一頭牛野蠻生長過程中最的大助力并非品質,而是 DTC 品牌慣用的策略:分銷+社交裂變。
認養一頭牛先后與有贊和貝店合作,邀請各平臺頭部和腰部博主帶貨種草。用戶購買指定商品,推廣銷售可以獲得銷售傭金、邀請獎勵。
虞堅認為,認養一頭牛的的聰明之處在于,在乳制品這樣巨頭壟斷、充分競爭的市場中,通過創新的營銷方式撕開一道口。但這家公司未來最大的風險也在于此:其宣傳的認養模式與規模化生產必然是矛盾的。上市之后,是要利用資本的力量實現更快的規模化擴張,還是繼續把這個故事講下去?
“認養一頭牛抓住了用戶痛點,但是否在能供應鏈和產品上能夠解決痛點,就是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
新消費品牌在起盤階段利用營銷手段打開市場無可厚非,關鍵在于完成從 0 到 1 之后,能否在渠道端和供應鏈建立起真正的護城河。
01
從10-100,躲不過的線下渠道
從招股書中,我們也能看到其不斷增長的營銷費用的壓力,和加快線下渠道布局的步伐。
2019 年至 2021 年,認養一頭牛的線下銷售收入占比從 37.7% 縮減至 22.3% 。同時,銷售費用從 1.9 億增加到 4.8 億,主要用于電商平臺的產品銷售及品牌營銷推廣。本次募資,還將投入 5.2 億元用于品牌建設營銷推廣。隨著頭部電商平臺邊際獲客成本提高,認養一頭牛急需開拓線下渠道。它的下一步計劃,是成為一個全渠道牌。
凱度消費者指數顯示,截至 2022 年 5 月的一年內,認養一頭牛在全國市場的滲透率為 9%,同比增長 38% 。從區域看,認養一頭牛 60% 的銷售額集中在三線及以下城市,省會城市和一線城市銷量分別為 29% 和 11% 。
認養一頭牛確實把貨賣到了全中國,但在線上流量幾乎見頂的情況下,市場滲透率依然只有蒙牛、伊利等巨頭的十分之一左右。這也能解釋為什么認養一頭牛在天貓、抖音做到了品類銷量第一,卻有許多人根本沒有聽說過這個品牌。
某種程度上,線上渠道的“壁”比線下更深。一個品牌在超市貨架上,就算不被購買,也有“刷臉”的機會。而在線上,很可能就是“查無此人”。而在其銷售更多的下沉市場,認養一頭牛也并未建立起真正的渠道壁壘,更多是靠促銷策略而非產品和渠道優勢。
如果說認早期通過線上渠道起盤,還能避開線下競爭。那么從 10 到 100 這個階段,沒有任何品牌可以躲開線下渠道的建設,認養一頭牛也不例外。
而在線下渠道,完全是另一套游戲規則。
在線上,可以花錢買流量,用補貼換銷量,可在線下,無論是商超還是便利店,都十分看重產品的毛利。目前,在省去物流運輸成本的情況下,認養一頭牛的毛利水平與行業平均持平。進入線下之后,勢必面臨進場費、經銷商費用等成本增加的問題。而要和巨頭爭奪貨架位置,新品牌往往需要讓出更多利潤。
線下渠道最難的一點在于,要用產品直接和人打交道。了解每個區域消費者的喜好,考慮從哪些城市開始布局,這些問題對于 DTC 品牌而言,都是挑戰。
03
沒有奶源供應鏈,何談產品差異化
為了快速增長,認養一頭牛在加速線下渠道建設的同時,也開始布局產品多元化。
招股書顯示,認養一頭牛 85% 以上的收入來源于純牛奶、酸奶等產品。上市之后,公司將成立牛肉業務事業部,將品類延伸至牛肉制品。
產品多元化一定程度上能幫助品牌擴大受眾面,從而實現增長。但同時,也對供應鏈提出更高要求。
事實上,認養一頭牛目前的生牛乳、奶酪制品并未實現奶源自有化,而是向妙可蘭多等供應商采購原料,再進行加工。而影響乳制品產品品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奶源,在這種情況下,認養一頭牛很難在產品上打出差異化。
采購原料帶來另一個的負面影響是丟失議價權,從而導致難以控制成本。“成本控制和利潤,是影響一家公司收入增長可持續性的重要因素。”虞堅分析道。
認養一頭牛增收不增利的情況,實際上反映了其對上游成本較弱的把控力。公司也意識到,想要形成護城河,必須把供應鏈掌握在自己手里。
其招股書披露了本次募資,將投入 9.8 億元用于海勃日戈智慧牧場建設。目前,公司在河北、黑龍江擁有 5 座標準化的規模牧場,自有牛群存欄量已達 3.7 萬余頭。2020 年 10 月山東生產基地投產后,自主生產逐漸成為公司的主要生產模式。
作為后入局者,認養一頭牛享受了營銷上的“后發優勢”,同時也要花更多成本解決供應鏈上的弱勢。國內的原料奶供應資源,多數已被各層級全國性、 區域性及地方性乳制品企業通過自有牧場及長期合作等方式所獲取。在“得奶源者得天下”的乳品行業,后入局者想要突破這層競爭壁壘,需要更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和長時間的建設周期。
建設牧場需要時間,但資本不但等人。上市之后,擺在認養一頭牛面前的難題,是要短期內快速增長,滿足資本的期待,還是先放慢增速,打好供應鏈基礎。
04
分析師點評
在吳曉波所著的《這個國家的新國貨》中,孫仕軍曾這樣總結公司的增長秘訣:“作為一個新興品牌,沒有傳統品牌所面臨的組織、技術革新方面的歷史包袱,可以從零開始,直接引用國際上先進的技術,在組織、設備、奶源方面都站在一個更高的起點上。另外,新的營銷模式,新的消費階層的興起,開辟了乳制品線上銷售的新渠道,讓我們可以彎道超車,取得后發優勢。”
可如今,在乳業巨頭的圍剿下,認養一頭牛的生存現狀似乎并不樂觀。它必須尋求資本的支持,才能應對內外部復雜多變的競爭環境。
從完美日記到蕉下,再到如今的認養一頭牛,每當新消費品牌準備上市,總會面臨許多質疑。其中最多的,是對其營銷方式的詬病。
刀法研究所認為,新消費品牌用營銷打開市場,獲得快速增長,也是一種創新。但營銷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品牌的宣傳內容不能真正落實到產品、供應鏈上,那么很可能被反噬。畢竟,新消費從來不缺會講故事的人。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