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借用營銷模型來思考創意?
創意人的大腦在有靈感時可以天馬行空,但無靈感時回到最初的營銷模型則也是不錯的方法??纱蟛糠帜P椭淮婊钤诜桨钢?,執行時卻被束之高閣。本文將介紹4種常見的營銷模型,給出另種思考方法,幫助創意團隊在后續執行中能夠靈活運用。
模型1:OIIC——打好創意基礎,從本質上完成質的飛躍
OIIC是一個較為基礎的營銷模型,先確定品牌的目標,包括目標人群和此次活動想達到的效果,然后找到達成目標的阻礙,再通過洞察消費者,針對他們的痛點和薄弱點,制定有挑戰性的解決方案。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則就是“Issue障礙”,這是決定后續創意和傳播的出發點——是什么阻礙了消費者的購買?是什么阻礙了你與消費者的溝通?只有擁有全局視角,對行業和人群洞悉徹底,才能發現別人看不到的“障礙”。誰找到了正確源頭,便優先占了上風,讓創意立足于新穎的洞察之上。
模型2:4C營銷理論——轉變初始思維,站對消費者角度
1990年,美國學者羅伯特·勞特朋(Robert Lauterborn)教授提出了與傳統4P營銷理論相對應的4C營銷理論,整體將產品視角轉變為消費者視角:
“Product 產品”轉變為“Customer顧客”,讓產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與期望。
“Price價格”轉變為“Cost成本”,降低消費者的購買成本。
“Place分銷”轉變為“Convenience便利”,考慮消費者購買產品的便利性。
“Promotion促銷”轉變為“Communication溝通”,和消費者進行有效溝通。
創意人也應該按此轉變自己的初始思維方式,從消費者視角出發,不是“告訴”對方想讓他聽的話,而是要說出“自己”想聽或需要聽的話。前者站在產品視角,產出的內容自然會出現廣告同質化的情況。但后者站在不同消費者視角,會產出更貼近TA內心的富有洞察的創意。
模型 3:3C戰略三角模型——始終知己知彼,不是只有你在思考
3C戰略三角模型最初被用于企業經營,后來也被廣泛使用在人事管理和品牌營銷中。而對創意來說要借鑒的是,“實時”考慮公司自身、顧客、競爭對手這三個角色,綜合在一起才構成穩定的三角模型,繼而才能動態地把握市場,迎接每次挑戰。
NDN數字營銷團隊在服務一個家清品牌時,客戶下了一個大膽的brief——正視品牌產品的缺點,以另一種方式向消費者解釋出來。因為顧客在買東西時會貨比三家,自家的缺點無疑也是顧客的顧慮,勇敢一點,找到表達它的方法,與其藏著掖著,不如趨利避害地解釋。這要求營銷人必須時刻掌握競品動態,以及留意市場環境對消費者消費心理/行為的影響,小心翼翼打好差異化。
模型 4: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挖掘多種需求,找到TA的關注點
馬斯洛需求層次結構是心理學中的激勵理論,包含了決定動機的五種需求,自下而上構成,逐漸從生理需求上升至頂端的高級需求。這并不是說以不同層級定義了品牌消費者,而意思是人都具有這五種層次需求,但不同時期表現出的迫切程度是不一樣的,當某種需求上升至主導地位,其他需求都會降至從屬地位。一方面,這要求了創意人需要在不同時期或不同傳播階段找到目標人群的主導需求。另一方面,一場完整的營銷傳播策劃案也要循序漸進地滿足消費者從底層到頂峰的需求,讓TA明白該品牌產品不僅能滿足TA的生理需要,還能滿足TA的心理需要。從各方面打入消費者心理,完成購買激勵。
營銷模型也算是一種思維模型,每了解一種就掌握了新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每個廣告人解決不同階段的問題。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