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I可宜奶茶的長期主義
長期主義的勝利
在中國,在未來,誰會獲得成功?
我想說:是長期主義者。
以前只靠生意嗅覺,膽子大就能賺到錢的時代正在過去;擁有專業壁壘的企業時代到來了,它是基于對客觀規律的理解和尊重,持續地做出系列的、大概率正確的決策,不斷交付優質的、差異化的、難以取代的體驗。
沒有具體的案例,就沒有具象的感知。
在高關注度的奶茶品類中,就有這么一家企業,它的前身是全球華人奶茶啟蒙品牌——五十嵐,早在十一年前便將真奶、真茶和真果的“新式茶飲”理念,帶入中國大陸市場,彼時的喜茶還叫“皇茶”,奈雪的茶還未誕生。
它就是KOI(可宜奶茶)。
或許在大眾認知中,KOI的名字有點陌生,它的習慣叫法是“KOI可宜奶茶”(下文簡稱為KOI),在以福建為代表的華南市場中,有著極高的滲透率。但KOI絕非區域性品牌,而是真正的國際化品牌,在逾500家門店分布中,國際市場門店數超過中國市場(含港澳臺),也是直營奶茶品類中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品牌。
回溯KOI品牌的成長,我能清晰地看到品牌所奉行的“長期主義”路徑,以供應鏈交付產品品質,以細膩服務交付體驗感,以數字化交付用戶粘性。
它的長期主義的背后,是力求將奶茶品類升維到奶茶文化,就像幾百年前,中國茶葉風靡世界般,KOI也在推動奶茶文化,將華人的驕傲拿回來。本期內容,我將內容視角交給品牌內部,與KOI集團策略長、中國KOI(凱鷗愛)董事總經理-潘昱廷進行了一場對談,找到KOI品牌的內生力和外延性。
KOI是三“流”企業
“KOI是三流企業”。
看到我不解的樣子,潘昱廷解釋道:“作為全球直營奶茶品牌,KOI有三‘流’,第一是統一物流,從源頭把控消費者體驗,直營體系保證連貫的作業;第二是人力流,我們在做橫向地人才輸出培養,以戰養戰,從認知到操作進行完整培訓;第三是現金流,直營意味著拿自己的現金去開店,每開一家店就意味著現金的支出,我們會強調對現金流的掌控。”
以上這段對話,發生在?KOI?上海品牌策略總部。而相較于“潘總”,他潘昱廷更習慣于亞倫的稱呼。(下文我也將稱呼他為亞倫總)
圖/KOI集團策略長、中國KOI(凱鷗愛)董事總經理-潘昱廷
除了職位title外,亞倫總在餐飲行業的豐富履歷,也是被冠上后綴“哥”的原因。在2018年加入KOI前,亞倫總在王品集團擔任大陸事業群商業運營高層一職,長達七年。更早以前,亞倫總率先將西餐文化、連鎖經營概念,帶入西南地區,并推動建立中國臺灣多項餐飲品牌。
在加入KOI之后,亞倫總也將餐飲行業的多元認知、視角,帶入到品牌當中。采訪所在地“KOI上海品牌策略總部”,便是亞倫總所推動的“雙總部策略”,與“廈門行政總部”相互協同,在中國大陸市場實現跨區域發展。此外,亞倫總也在通過全球直營策略、數字化戰略,找到品牌下一個十年的第二增長曲線。
后疫情的當下,KOI呈現出逆勢擴張之勢,在7月幾乎保持每天新開一家門店的節奏,集團也定下在2024年直營門店達千家的目標,成為中國大陸手搖奶茶第一直營品牌。
在長達一個半小時的采訪中,我記錄了三萬多字內容,但文章的篇幅有限,下面我將借助亞倫總的視角,將內容聚焦在7個維度,力求完整地理清KOI的過往,以及將要到達的前方:
·供應鏈后場戰事;
·黃金珍珠是一種信仰;
·SKU策略守正出奇;
·同心圓的選址策略;
·全球化啟示與多樣性紅利;
·數字化刻入品牌DNA;
·認同,而非服從的企業文化。
從現代企業內部來看,擴張、增長是刻進了基因里的東西。正如IBM傳奇CEO郭仕納所說:我所看到過的小企業,想的都是怎么做大,而沒有反其道而行之。
擴張的背后,也有著不同的路徑。相較于資本驅動型的擴張策略,KOI走的是另一條穩扎穩打的道路,正如亞倫總所說:“我們開新店的錢,來自于我們一杯接一杯的手搖茶飲品,我們手會軟,而別人是拿著資本的錢去開,別人手不會軟,這個是一個很大的現實。”
正因如此,我認為KOI的成長和擴張路徑,有著普適的意義。
供應鏈后場戰事
餐飲業的競爭,最終都會回溯到供應鏈。
雖然KOI品牌的創立源于五十嵐(中區),卻不同于五十嵐的經營模式。作為中國臺灣的奶茶領導品牌,五十嵐主要走的是加盟及直營并存的模式。正如現在許多遍地開花的臺式平價品牌一樣,也有許多品牌都是源自五十嵐的各種分支品牌,將加盟模式帶入到大陸市場后的產物。
KOI走的是全球直營的模式,這意味著品牌需要有全流程的把控力。“我們不通過供應鏈去賺錢,這不是直營店的獲利模式,我們所有的利益點都是給到消費者,”亞倫總如是解釋道,“我們的經營初衷是給消費者一杯好茶。”
在奶茶品類深耕二十余年的KOI,始終強調對原材料的把控,除了以量制價之外,KOI更側重于“匠人”理念,借助于自身體量和規模,去定義奶茶行業的品質標準,并上溯到最源頭的茶園種植環節,通過品質標準來倒推茶葉種植的要求,供應鏈的每一環節都是定制化的。
此外,KOI供應鏈的另一特點是“全球化”。不同于大多數奶茶出海企業“先內后外”,KOI在最開始走的就是全球化。而每個國家都有各自不同的食品安全、進出關標準。為了匹配全球標準,KOI只有把自身標準拉得足夠高,才能橫向滿足、覆蓋不同市場的標準要求。
此外,不同于白酒品類的庫存邏輯,即庫存周期越長,反而是一種增值。奶茶品類的部分原材料,如鮮果、牛奶庫存壓力大,對物流有著較高要求,而進關、出關和報關等流程會拉長物流周期,KOI便將部分新鮮原材料進行本地化采購,就近供應和運輸,而像珍珠等核心原材料則由中國臺灣統一供給,兩者相輔相成。
在供應鏈的打磨上,KOI吃過不少經驗教訓。例如,當KOI從中國臺灣市場來到更內卷、更龐大的中國大陸市場,也帶動供應鏈上的臺企廠商,進入到中國大陸市場,并逐步形成大的體量和規模。但在早期,這些廠商生產出的原材料,要回到中國臺灣的總倉,再運往廈門,并從廈門運輸到各個城市,這無疑增加了不必要的物流成本。
因此,KOI為了讓原材料就近供應,就為中國大陸的茶飲市場,另辟一條獨立于全球供應鏈以外“快速通道”,來響應KOI在中國大陸市場的需求,這也是KOI深耕全球化供應鏈的一個案例。
在主營產品之外,品牌周邊也逐步成為一種消費趨勢。曾有第三方機構做了一份調研,發現消費者對于奶茶產品的偏好度比較穩定,傾向于老款產品,但對品牌周邊的嘗鮮度更高。KOI在兩年前就已布局品牌周邊商品,選擇經由中國KOI研發,本地廠商生產制作,從鑰匙圈到茶杯組,延伸出上百種周邊商品,銷往全世界。
走全球直營的KOI,在供應鏈上的不斷打磨,成本的極致管理, 回過頭來去影響對消費者的定價,亞倫總補充道:“KOI的定價空間是讓消費者喝到一杯好茶,而非因為成本去犧牲消費者喝好茶的權利”。
黃金珍珠是一種信仰
“東北有三寶,KOI也有三寶,就是‘黃金’‘珍珠’和‘奶茶’,我們能在全球屹立不倒的前提,就是黃金珍珠。”在亞倫總的描述中,我感覺黃金珍珠是KOI的一種信仰,以及企業的護城河。KOI也以黃金珍珠為靈感繆斯,創作出品牌IP——BB Bear。
黃金珍珠在KOI絕對是“董事長工程”,上到董事長下到企業高管、運營長,飛往全球各地巡店時,要求店員手把手煮珍珠,這是必備技能,也是KOI的產品主義的體現。
而一顆合格的黃金珍珠,有兩個核心要素:甜度和口感。
在甜度上,因為傳統的珍珠是由黑糖蜜過的,嘗起來會很甜膩。而KOI要求珍珠在與奶茶匹配時,不能因為珍珠釋放的甜度,去影響奶茶原本所設定的甜度,進而影響整杯奶茶的口感;
在口感上,KOI設定了兩小時的保鮮期,這也是全球門店奉行的統一標準,當煮制后的珍珠放置時間超過2個小時,就要當作廢棄品處理,以保證外售的每一顆珍珠,嘗起來都是Q彈的。這也反向要求KOI建立起高規格的全球冷鏈配送體系,以及實時的稽查管控流程。
例如,KOI總部通過建立數字中臺,做時間軸管理,實時監控全球各地的門店。任何一家門店在煮制好珍珠后,總部會監控放置時間,當放置時間超過兩小時未做處理,就會對門店進行扣分、檢討改進。
KOI的每一顆珍珠,都是一份珍重。
因為存在著種種難度,珍珠奶茶雖是菜單的常駐客,但鮮有企業把它作為拳頭產品。而KOI進入中國大陸11年來,始終堅持主推珍珠奶茶,反向推動供應鏈升級、門店經營流程管理。
之于競爭者是否會模仿復制,亞倫總不無自信地說道:“他們若想復制一樣的配方配比、保水度,維持冷鏈過程中的品質,以及做到這么多年來我們在操作經驗的一致性,我認為非常困難,其中有很多環節難以被復制。”
例如KOI針對手搖奶茶,制定了系統的搖茶訓練體系,不同于工業設備的自動,手搖奶茶需要操作技術的積累,以及反復的練習,通過工匠般的專業判斷和精準手感,泡制出差異化的風味。
因此,企業的競爭壁壘,就像一座冰山,能被看見的只占一小部分,潛藏在水面以下的能力才是最主要的,它是在持續不斷地試錯中,習得的。
時間,就是KOI最大的競爭壁壘。
SKU策略守正出奇
守正出奇的“正”,就是招牌商品黃金珍珠奶茶。以截止2021年的統計數據為例,黃金珍珠奶茶占總sku銷量的比例最高,達到18%;黃金珍珠配料排名第一,占比為35%;奶+茶系列商品銷售占比超65%。
不同于部分奶茶品牌,跟隨新概念和新消費流行,KOI不斷聚焦,圍繞“黃金珍珠+”構建起招牌SKU矩陣,持續為品牌貢獻主要營收。
為了“守正”,確保招牌商品的營收穩定,KOI也實時自檢招牌商品的點餐率,亞倫總對此闡述道:“如果招牌商品點餐率低于均值,也就是掉到40%以下的時候,我們要回過頭去檢討,為什么招牌商品被其他新品吸引走,這個是我們對于招牌SKU的過程管控。”
正因為明白自身優勢項,KOI的推品邏輯不會失焦,這也是在不斷試錯中總結出來的。過去,KOI奉行多SKU的原則,全盛時期上線了80款產品,其中有許多交錯組合,例如茶基交錯、輔料交錯等等,并劃分出不同的組合和層級。反饋在消費決策端,對消費者來說,選擇不是越多越好的,菜單越來越長,反而加重消費者的選擇越困難,爆品就越難出現。
當前,KOI持續在做減法,SKU數量控制在48款,其中有一半以上是以黃金珍珠奶茶為主軸的產品。
守住“黃金珍珠+”的主體地位后,KOI也通過月月上新,來做到“出奇”,迎合市場的主流消費趨勢,推出應季或流行商品,增加觸達新客人群的機率。
例如,近期KOI賣勢很好的“青提”系列,補足了夏天果茶的需求。“我們在合適的季節,將消費者的需求擴充到菜單中,水果茶飲系列就是當下的流行,季節過了就會被替換掉”,亞倫總重申道:“這個應季單品可能是別人的主招牌商品,但換季后的商品銷售風險較大,但對我們來講,它只是一個季節性的、過渡型的商品,換季對我們的風險并不大。”
青提系列在上線初期,便占到KOI點餐率的15%,直逼黃金珍珠奶茶,而后點餐率逐步回歸到正常水平,現在處于10%左右。
在這一過程中,KOI無疑觸達了更多的新客人群,正如亞倫總所說:“很多新客因為青提,第一次在KOI下單購買,有了第一次的觸達,后續新客人群就有可能在KOI消費其他商品。”
另一個“出奇”的系列叫輕楓系列,就是輕楓紅茶。
相較于青提系列的應季單品,亞倫總對輕楓紅茶的定義是“趨勢單品”,有著更強的增長潛力。回溯中國臺灣的消費習慣,早期茶飲市場傾向于做加法,在茶飲中添加各種華麗的東西,在消費市場逐步成熟后,會出現一個返璞歸真的現象,即消費者回歸最原始的風味,也就是喝純茶。
“未來,我相信中國大陸的茶飲市場,會持續地往純茶路線去靠,中國臺灣現在喝純茶的比例超過40%,而中國大陸這一比例沒超過10%”,對于數字比例上的差異,亞倫總推測道:“現在,消費者還在做加法,就是茶飲要加奶,再加果汁,放上一個奶油蓋,頂上再加一個草莓,當加到一定程度后,大家的茶飲消費會開始往回走,我們現在推的輕楓紅茶系列,輕楓紅茶帶著淡淡的楓糖的香味,它的香味不是來自于香精,而是紅茶在烘焙過程中,自然產生的一個楓糖香味,它不像綠茶,沒有苦澀的味道,更耐喝”。
因此,KOI的輕楓紅茶系列,是培育純茶市場的入門級單品。
KOI也輕楓紅茶的茶基上,不斷創新SKU,例如最近大火的“檸檬+輕楓紅茶”,能夠給純茶市場帶來正確的認知。KOI在不斷教育市場,將這一系列打造為下一個青年人、下沉市場中的爆品,其價格維持在15元左右。
“輕楓系列目前被我們視作最重要的一個招牌商品”,亞倫總概述道。
而為了順應“0糖0脂0卡”的健康飲品趨勢,KOI也在準備相應的措施——其一,持續地把糖度和甜度降低;其二開發0度糖概念的茶飲,用純天然的、健康的代糖產品來替代;其三,開發零咖啡因產品,來覆蓋小孩、孕婦等消費人群。
同心圓的選址策略
“花別人的錢不心疼,花自己的錢心疼”,這句有些簡陋的話,反應了商業模式最樸素的道理。
早期,走全球直營道路的KOI還是極致成本管理思維。因為流淌在品牌賬戶上的每一筆錢,都是一線員工一手一手“搖”出來的,自然會珍視每一筆支出。但亞倫總卻有著不同的理解,就是“算總賬”——“我開始跟集團說,雖然我們的錢是一杯接一杯的奶茶搖出來的,但是我們要算總賬,要開始有‘母雞帶小雞’的概念。”
在亞倫總的理解中,“母雞”就是進駐城市地標,再以此為圓心,向外輻射“小雞”,也就是兩條同心圓,并分為a路線、b路線。a路線指代的是連鎖商圈,其中包括華潤體系、萬達體系和K11體系等,這是KOI快速拓店的策略聯盟,通過與這些集團批量的溝通和協調,來實現全國市場的規模化覆蓋;在b路線上,KOI主做外賣,即以外送點為主的街邊店,這樣既能分散外賣需求,又能讓商圈門店擁有足夠的獲利能力。
以此倒推來看,城市地標門店不賺錢,但卻是品牌主戰略點。此外,實體門店終究是做流量的生意,消費者的動線非常關鍵。KOI的門店選址會聚焦于地鐵交通路線,以地鐵沿線為主線來拓店。
此外,在門店視覺和體驗之上,亞倫總也在設想全球旗艦店的概念——“在全球旗艦店里,你能喝到和日本、越南和迪拜口味一致的茶飲,在裝潢設計上,能透過影片的形式看到東京的街景,KOI門店外飄著雪,能看到迪拜街頭,捂著頭巾的女士在自拍,我們希望能串聯起這樣一個體驗,少有人有機會能做這件事。”
全球化啟示與多樣性紅利
回溯起這一輪全球性疫情,亞倫總最大的感觸是“做大利多”,這體現在兩個維度:其一,是調度空間;其二,是“時間差”。
疫情爆發初期,亞倫總將許多資源進行國家間的橫向調度,其中既有人的調度,也有物品的調度。例如在美國紐約疫情爆發后,亞倫總將人員、物資轉移到其他國家和地區。國際化市場布局,讓KOI有較大的調度空間,跟著疫情趨勢來靈活配置。
其次,是時間差,疫情反復中,KOI的全球化能力,讓品牌內部提前預備應對策略。例如在上海封控期間,KOI已經有了一套“央廚即送”的邏輯流程,即封控期間能讓一家門店率先啟動,確保單一門店供應全市門店的商品。
這套模式并非是“一拍腦門”的決策,KOI此前已在新加坡、越南先后試驗過,這也是品牌全球化帶來的啟示。
除了疫情場景之外,全球化也在為個人,為品牌帶來多樣性紅利。
多樣性紅利原本是一個生態學概念,即一個生態里面的物種越多樣,這個生態系統也就越穩定,越具有抗風險性。同樣在KOI的企業生態中,個人和品牌都能從中獲益,擁有不同的觀念和視角。
在個人維度,KOI的員工有機會實現橫向的流動,去接觸全球各地重要的華人地區,并保持每兩年換一個國家,在全球各地輪了一圈后,再回到中國市場來發展。這也為KOI品牌帶來了國際化的視野,去嘗試茶飲品類的更多可能性。
“我從來沒有想過,奶茶跟椰奶之間交錯,會產生什么樣的變化,也從來沒有想過我們的很多茶葉,跟不同國家的特色商品交錯,會碰撞出什么火花,這些事情現在都可以實現”,在探討全球化意義時,亞倫總說道,“例如在日本市場,我們開始跟有機果園合作,也發現很多跨品類、跨品牌的合作商機,比如跟日本知名百年品牌‘不二家’做聯名,他的‘匠人’精神與KOI一拍即合,這也為品牌后續發展提供了許多契機。”
因此,奶茶出海的背后,除了更大的市場份額,提升營收和現金流的靈活性,也能實現國際化的視野,在全球任何一個門店的優秀創意和經驗,都能被快速復制。
數字化刻入品牌DNA
數字化,絕非等同于采購一套昂貴的CRM軟件,而在于數據能否反應出現象,現象能否推導出真相,真相能否輔助于經營一線的決策。
在KOI的品牌數字化語境中,要理清個中邏輯,就要回歸到“消費者軌跡”——消費者今天喜歡我們的原因是什么?哪個商品導致消費者離開了我們,去了競爭對手那邊?要重新贏得消費者的好感,我要拿出什么樣的優勢商品,制定和落地怎樣的方案?
這些問題,都是為了讓數字化回歸“工具”角色,輔助決策者找到“人”的部分,理解消費者的動機,制定品牌應對策略,最終實現品牌粘性。在KOI的消費群體中,七次以上購買人群占比達到10%,KOI持續通過數字化塑造“MOT”,來“粘”住消費者。
啥是MOT?
MOT(Moment Of Truth)是由北歐航空公司前總裁卡爾森提出的,他認為關鍵時刻是客戶與企業的各種資源發生接觸的那一刻,這個東西很重要。
比如洗車場景,我們公司樓下的洗車店,你去提車,往那一坐,主動提一瓶水,你洗完車,坐到車上,又發現兩瓶水,其實這兩瓶水一共就 4 塊錢,用的還是農夫山泉,但卻產生了 40 塊都解決不了的感覺。
KOI正是通過上下貫通的數字化,來保持消費者與品牌接觸的時刻,都能產生好感,進而提升復購率。
品牌力所代表的,正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數字化也為KOI帶來了生意增量。“從消費的時間軸中,我們重新定義了奶茶店的經營時間,過去大家白天喝茶,晚上喝酒,但隨著健康養生意識提升,我們發現很多人晚上不喝酒,大家聚在一起時,會習慣性地購買一杯奶茶”,消費行為路徑的變化,意味著消費場景的延伸,亞倫總談到,“宵夜的奶茶市場持續在上升,即晚上7點到10點,以及更晚時間段的商機出現,我們往后多營業一段時間,能增加一定的營收空間,這就是新的營收來源。”
在后續的千店計劃中,數字化是KOI需要去融進品牌DNA的東西。
當下,KOI已沉淀300萬數字會員,這其中預示著潛在消費者人群在哪里,并指導后續的開店方向。此外,數字化也在發掘KOI的跨品類能力,即與不同品類的品牌擁有著高重合度的目標消費人群。例如Zara、優衣庫的消費人群,可能與KOI的目標受眾相互吻合,品牌若選址在這附近,能吸納更多的消費人群,擴充品牌人群數字資產。
認同,而非服從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的具象體現,就是創始人和高管團隊的言行。
“你對亞倫的印象是怎樣的?”我曾就這個問題,問過與亞倫總交往很多的同事。
她告訴我:“亞倫哥出身于王品集團,在團隊經營上很用心,希望給公司帶來一種大家庭的氛圍,有困難大家說出來,大家朝著同一個目標努力,他平日跟同事很親和,很open,樂于接受各種意見。”
“我就是KOI集團口中的‘亞倫哥’”,亞倫總如此自我定位,并補充道:“我不是一個100%的KOI人,因為我沒有從頭到尾地參與KOI創業,但我還是會為KOI而感動,希望在這個時間點,更清晰地為KOI帶入不同的生命力、品牌力。”
之前亞倫總工作經驗養分來自于餐飲上市公司-王品集團,也依然走的直營路線,并與KOI品牌彼此間的價值觀相互融合,像是另一種延續,能在”餐”上的經驗轉化為”飲”,更預期能為餐飲產業創造更多有價值的火花。
這種自發的認同,與家長式的服從,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企業文化。
KOI品牌內部在竭力維持的,正是前者,這也體現在離職率上。KOI進入到中國大陸市場11年,資深的管理層流動率很低,工作時長動輒七八年,長的有十年,亞倫總對此說道:“在中國大陸發展11年,我們有這么多超過10年的資深員工,這是KOI奔赴未來10年的基本盤。”
做難而正確的事情
或許,從當下的角度去理解KOI,我覺得這是難得的品牌樣本。
KOI品牌做得很“重”,這里的“重”是指產業鏈、產品創新和探索、物流等投入;是不“獨善其身”,去努力定義一杯珍珠奶茶該達到的標準;是“重體驗,而非重資本和流量”的思維轉變。
很慶幸,在過往的關鍵節點上,無論是產品研發投入、品牌全球化還是數字化能力沉淀,KOI仿佛都選擇了“難”的選項,做“高門檻”的事情,這是品牌的“復利模式”, 也是長期主義的必經之路。
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當他的本質是好的,時間就能幫上忙。以黃金珍珠手搖奶茶突圍的KOI,正在不斷擴大品牌輻射面,這是時間的饋贈,更是品牌不斷形成內生性增長動力的結果。
也只有當野心和實力相匹配后,才會出現星辰大海!
因此,從定位、運作到建立認知,KOI品牌的擴張之路,過程仍然辛苦。但辛苦的事情與正確的事情,往往是一個基本事實的兩面,二者不可分割。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