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我們不是為了做海報而做海報
前言:
現在廣告公司,找設計常常遇到兩大問題:
1,傳統出身的美術:只要做social,就不太會做,容易客戶不買單;
2,social出身的美術:做了很多social,卻不理解social到底該做什么。
而且,我們在工作中,常常陷入為了做海報而做海報的套路中去。
如果你認同以上的痛點,建議你現在就 轉發 這篇文章。
為了幫很多設計解惑,今天說三個邏輯點:
1.social 海報本質是什么?
2.social美術應該怎么做才更好?
3.傳統美術如何提高social sense?
偏見:客戶要的,就是social??
在一些入門的美術同學中,存在著認知偏差。他們認為,客戶買單就是好的。social是啥?客戶要的就是social。
但是,我們美術同學,天天做social,問他們,到底social是個啥?
我相信至少有9成的同學,對他們每天都在干的事兒,并不能直接說到關鍵點上。
我們天天都在干的,不代表它一定都是對的。
行業誤區:為了做海報而做海報
因為很多美術都是接單部門,流水線作案。一般來說,他們對生意全貌并不理解。
所以,很多美術同學沒繞過來的點,是忘了事情都要回到本源思考 —— 物料從來不脫離媒介。
基于這個原理,所有的social海報,自然不能脫離social media存在。
social海報的目的,是為了讓網上看到信息的人,可以通過這個視覺的表現,來獲得一個清晰的信息。這個信息,能被主動接受,甚至愿意參與討論。
畢竟,沒有參與感的內容,就不是social內容。
提升重點:Social 海報,提升兩大要點
WHY CARE WHY SHARE,是檢驗social物料是否達到目的的關鍵標準。
即:為什么讀者要關心,為什么他們覺得好的想轉發。
美術同學,從一開始做social海報的時候,就是在找參考。參考的是idea,還是設計風格,還是元素,還是調性?
其實從一開始,就是 idea 更為重要。畢竟我們叫做視覺傳達,傳遞的是信息,信息被包裝,所以是想法先行的。
問題分析:美術的問題,吃不透網感
學習social最重要的,就是抓住social的精神。傳統美術,在social上經常吃虧的一點,在于:
1,自己呆板了,沒有網感不懂網民語言體系,或者不適應說人話
2,慢工細活,摳細太多,導致活兒慢,不適應快的節奏
3,對social理解太淺了,以前以為美術牛就行了,其實要想法簡單也到位
而常常做social的美術吃虧的一點,就是技術能力,缺少錘煉,但是并不是嚴重的問題。
案例示例:正反面教學
這種不是social海報。因為不care,不share。(純舉例子,不是代表對作品的不認可)
這是social海報,你至少拿到了有趣,因為驚奇,所以轉發。
這是social海報,因為你看懂了,覺得有點意思。所以媒體都在群里發來發去。
這要是放在現在,也是可以social的海報。比爾蓋茨,發布一個媒介產品叫做光盤。光盤能容納30萬紙的信息。
這也是social海報。因為不用解釋了,我很想轉發下。
總結:
1,思維上:不要套路在套路里,視覺服務于信息,信息需要包裝為idea,否則沒視覺傳達
2,理解上:設計能力是基礎,技術強是底氣,但是,簡單說到位,說到有感受,是駕馭視覺的能力
3,實操上:要多有一些共情,關注看到畫面的人,是什么感受,想想他們為什么轉發
4,執行上:好的東西,占少數,壞的東西,占多數,別糾結
題外話:為什么現在social的東西不social
因為從一開始,social本身就讓甲方覺得不高級。但是實際上,要實現有網感,深入人心的創意,本身就是一個高級思考工作,難度不亞于傳統創意。
為什么杜蕾斯的東西少呢?因為我們在social時代,就沒有構建出social marketing應有的地位。只有杜蕾斯還肯給很多錢。往往,我們帶著花小錢辦大事的心態,又希望別人在這個小錢上花足夠多的精力。這本身就是一個聽著很矛盾的事兒。因為一直夠不上去,就往下夠底線。就像把公關理解為發稿子,我們所有有價值思考的地方,都被砍掉了。這就是原因。
“任何服務行業,最有價值的,一定思考。一個不懂營銷的人,肯定會把精力放在砍價上,而懂營銷的人,肯定是利用別人的頭腦來實現最大化的結果。因此,砍價的人,聰明。求賢的人,智慧。”by 老朱
懂了可以轉發,沒懂也歡迎加小編討論?~
關注公眾號!入手定不虧!?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