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 | 呢幾條HK廣告好叻叻!
下一站,香港廣告
HONG KONG
提起香港,從港片到港樂
不同一代人擁有不同的一代回憶
但似乎都少了另外一樣
極具代表性的香港文化產物——廣告
廣告,在一定程度上
能直觀反饋當下社會的流行風貌
不如我們由頭來過
在橫跨兩世紀的廣告中
開啟港味之旅
01
無厘頭
VS
搞笑魔性
在香港文化中永恒不變的,只有各種不同的無厘頭梗。
例如粟一燒廣告,搭配“又係燒粟米咁橋?一早知你係粟一燒!”(又是燒玉米那么巧?一早知道你是粟一燒)的廣告詞
足可證明80-90年代,星爺對香港文化的影響力,稱得上魔性十足!
又或是這張祛痘膏廣告,讓消費者成功順著美女的搞怪眼神,聚精到臉上的痘痘,強調長痘對顏值的影響力,憑與眾不同的風格在一眾祛痘產品廣告中脫穎而出。
就如一提起農夫山泉,是不是就有人忍不住在后頭接一句“有點甜”?在香港,同樣有著洗腦能力不逞多讓的洗腦slogan。
例如“1234567,多勞多得。星期一至星期七,多勞多得”,這句對大陸同胞來說有些陌生的口號,卻憑借一群在天臺上喊口號的上班族,而深深烙印在了香港人的DNA中,這難道不是我們現在說的“社畜人群”嗎?
02
中西文化融合
VS
網絡熱詞
香港作為一座高度開放的國際化都市,廣告中對于英文的使用可謂是司空見慣。而中西語言的融合,更是為廣告語的創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03
港樂
VS
甜心教主王心凌
最近,39歲的“甜心教主”再次憑借經典老歌成功翻紅,給一眾網友帶來一波“回憶殺”。不只是大陸,香港廣告人也同樣鐘愛打“懷舊牌”。
伴隨著一代又一代香港人成長的“港樂”,便是一張最好的“王炸”。當熟悉的經典歌詞再次出現在大街小巷,面對這份穿越時空的感動,試問又有誰能夠拒絕呢?
04
本土文化
VS
粵語文化
粵語作為一種區域性很強的語言,面對客群特征屬性明顯。為了更好地拉近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香港廣告人們普遍偏好使用口語化宣傳手法,使消費者倍感親切。
例如HKTV MALL地鐵廣告,通過諷刺亞電拖欠薪金、公屋鉛水事件等時下熱事,來引發消費者與品牌間的共鳴,提升消費者對品牌印象的好感度。
又或是維他檸檬茶在新年時出街的這張平面廣告,通過巧用諧音梗,來傳遞真摯美好的祝福,同樣具有濃濃的粵語風情。
05
以小見大
VS
雞湯共鳴
香港從來不缺平凡人的小故事,也不缺奮斗圖強的勵志格言。
在香港這處人生競技場上,上演過無數辛酸淚。但正如一句廣告語所說:“明知會輸,我地一定要贏。香港條路,從來都唔易行。但每一代人都有佢噶塞拉利昂精神?!?/p>
塞拉利昂,指的是連飯都吃不飽卻還要堅持夢想,不放棄不認輸的精神。而這,正是無數港人的真實寫照。面對困難,絕不言棄。
因此,在廣告中借小人物與消費者產生雞湯共鳴,無疑迎合了消費者的精神需求,為品牌帶來積極效應。
06
食字
(諧音梗)
在前文所提的廣告中,不難發現常有諧音梗出沒。
的確,通過諧音梗可以巧妙地將看似毫無聯系的事物輕而易舉地聯系在一起,滿足廣告人的表達需求。
而諧音梗自帶的幽默氣質,也正中鬼馬搞怪的香港廣告人下懷,使其逐漸演變成一種常用的廣告文案創作思路。
最后,再分享一則來自2008年的廣告——《tempo 紙巾-洗衣機篇》。
本則廣告承接已有認知,打開新認知。以梗接賣點,降低觀眾們get梗的門檻。并將場景與賣點魔性化,強化其在消費者腦中的印象,使人見之難忘。
此外,還具有極強的針對性與互動性,增加消費者代入感的同時,也是對社會現象的反思,成功在商業性與社會公益性中尋求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
在廣告中
我們也能夠淺淺窺見香港的風土人情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或許正是香港特別的本土文化
才能夠孕育出這樣一群“逗”破天際的廣告人
*本文純屬有趣分享
圖片及資訊皆源自網絡
特別鳴謝東爺系廣告人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