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式商業」觀察,在未來我們需要怎樣的商業空間?
不論是公園、商業,還是公園商業,任何空間形態的出現,都是為了服務于“人”。
撰文 | 銳裘、丁貓;編輯 | 銳裘
在2020年4月,RQ基于對當時疫情后的社會需求觀察,寫下了《街區型商業迎來新機遇》一文,探討開放式街區型商業恢復更快的原因。
疫情影響下,人們愈加渴望獲得更多戶外機會,更期待在自然中尋找更為自在的生活方式。在這之下,城市商業空間形態需要被重新定義,其中,「公園式商業」在業內被頻繁提到,它是否會成為一種新商業形態?如何理解自然與商業的關系?它還會有哪些可能性?
今天,我們不妨從后疫情時代的需求變化切入,在地球跑個圈,看看有代表性的公園商業案例,最后再回到上海,探討未來在商業空間升維上的更多可能。
01
現在進行時:
城市化背后的新需求與新機會
一件事被頻繁提及一定是有原因的,“公園商業”這一說法流行的背后,是人們對戶外需求的提升。
還記得在6月1日,上海宣布「復市」首日,一大批市民迫不及待奔赴各區的濱江綠地。經歷了長時間居家隔離生活的人們,幾乎心里只有這個念頭:到戶外,找人碰頭去。
此后的兩個月來,你會神奇地發現,只要有草地,就會“種滿”年輕人:露營、飛盤、滑板、跑步、寵物社交……人們對戶外渴求的提升,讓上海能滿足這樣需求的空間供給,變得更加稀缺。
△ 筆者攝于6月的上海天山公園
疫情激發了都市人對自然的向往。在年初,小紅書發布的《2022十大生活趨勢》報告就指出:“山系生活”、“城市漫游”和“冰雪正當潮”等將成為2022年關鍵詞。彼時在小紅書上,關于“戶外”的分享筆記已超過450萬,如今更是占據了最熱門話題榜。
埃森哲在《2022中國消費者洞察》報告中亦指出,消費趨勢反映了都市人在現代化中更為“內在”的需求表現:更關注自我關懷與意識、更理性對待消費、更注重生活與工作平衡。
△ 筆者攝于新華路社區營造中心
因而,在RQ看來,以上的生活趨勢并非只是暫時,對自然和戶外的需求,是當下及未來都市人將長久保持的渴望,將為商業帶來更多可能。
線下商業場景的更多可能
「線下」依然是重要的場景,但人們對線下的需求早已不局限于購物本身,更多意味著由此帶來的消費體驗,以及生活的如常,關系的重構,生態的連接。
消費需求趨勢,也勢必將影響城市商業空間的改變。
△ 上海西岸 圖片來源:網絡
我們不禁想問,除了公共屬性更強的綠地濱江,未來上海是否還會出現更具現代化的、易接近的、尺度更友好、運營更專業的融合綠地空間的商業形態?它既要保證公園綠地的真實感,又要在真實的自然場域中融入客戶視角和商業內容,使不同的場景有機融合。
一個這樣的新空間形態的出現,在極大滿足人們需求與品味的同時,也勢必能創造出新的市場增長機會,成為一種城市的新社會資產。
02
看向成熟案例,
發現「公園商業」與城市的關系
需要強調的是,「公園商業」這個話題并不新鮮,最早期的城市規劃者就把「公園」與「商業」聯系在一起。
例如,香港維多利亞公園與整個中環商圈的關系,東京新宿公園與新宿商圈的關系,甚至在上海,靜安寺與靜安公園的關系。公園與商圈共融,在一定程度上也實現了城市生活「快」與「慢」的平衡。
到了當代,城市化進入新篇章,「公園」與「商業」的關系越來越曖昧,并由此出現了「亦公園亦商業」的新城市空間,這種區別于傳統盒子mall、傳統街區的做法,展示的是城市規劃者及商業地產商們對更以人為本的體驗式商業模式的探索。
強調「人與景觀互動」的公園商業
提到公園商業,大部分人一定會將其與“自然”、“綠色”聯系在一起,東南亞國家的商業項目便是典型代表。
△ Mega Food Walk 圖片來源:網絡
在曼谷的Mega Bangna內,有一個名為Mega Food Walk的半戶外擴展區,設計方充分利用空間,設置了熱帶森林、流水、棧道、錯層等,形成了極具互動和體驗感的生態空間。
Mega Food Walk 特別強調「景觀Landscape」的意義,這就要求項目不僅僅只是把綠色引入商業空間,更應注重塑造人與環境的互動,商業需要考慮如何讓消費者融入自然,因此Mega Food Walk也設定了不少有趣的小裝置,鼓勵人們能在自然中收獲體驗。
從「公園」升級為「公園商業」
相信不少人會認同,一個真正好的商業,應該做到故事、空間、業態和場景的統一。那么「公園商業」在空間的向自然之外,還能做哪些加分項?
近些年來日本涌現極多的公園式商業,它們或許得益于21世紀初日本政府推出的《都市公園法》,提出「立體都市公園制度」,這一制度本質上鼓勵“商業+公園”的出現。
△ RAYARD久屋大通公園 圖片來源:網絡
在名古屋車站旁,一個老舊公園被改造成為綠色活力潮流地標,這便是「RAYARD久屋大通公園」。
該項目位于名古屋標志性景點名古屋電視塔下,被認為是在“真正的公園”里融入低密度、高品質、強互動的新公園商業形態。項目引入帶花園的咖啡廳及西餐、戶外用品店、新潮流文化、體驗式書店和兒童美育等,其中戶外品牌 Snow Peak 的集合空間就設在這里。與環境極為契合的業態,加之24小時開放的機制,讓這種探索公園的新鮮感更為迷人。
從上述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公園式商業」形態多樣,但本質上來說,自然條件還是要綜合人們的體驗和生活方式,不論是強調景觀的特別、打造與之相匹配的特色業態,都需要與這個場域結合,否則,讓人「出戲」的商業無法實現閉環。
當我們將視線由全球轉到國內,目前也涌現出不少公園商業的案例,啟發我們關于下一站商業的思考。
03
在上海,一個公園商業新物種
在這些“公園式商業”案例中,瑞安新天地推出的新項目蟠龍天地引起了我們的關注,其空間形態和業態組合頗有意思。
蟠龍天地的官方定位「Urban Retreat 都市輕度假目的地」,我更愿意把它類比成“公園里的新天地”,因為在規劃中,建筑與商業是被23萬方綠地公園包圍的,這直接拓寬了在未來打造戶外休閑場景的想象尺度。
△ 蟠龍天地 規劃圖
△ 蟠龍天地 實景圖
把新天地放置于一個更大尺度的公園里,這會是一個怎樣的場景?除了能成為城市人輕度假的又一選擇外,它還意味著什么?這些疑問反而提升我對它的期待。
蟠龍天地賦予公園以生活方式,除了免費開放給公眾游玩休閑外,23萬方的綠地被設計成六大主題功能區,承載運動、親子、藝術等屬性,以提升綠地的功能性,并引入包括營地教育、城市馬場、室外籃球場、以及西上海唯一開放的棒球場。
△ 蟠龍天地 實景圖
在這里,綠地不僅僅是一個自然的空間,而是希望未來人們在公園里通過有趣的業態形成更多的社交與互動。
此外,蟠龍天地身處1400余年歷史的蟠龍鎮,這讓它自帶「人文」屬性,保留了江南風格老建筑及江南古橋文化。項目基于江南古鎮原生脈絡規劃,商業和自然巧妙地被自然水系等聯結,互為融合,加之街區式的商業形態,以形成「亦游亦逛」式的體驗。
△ 蟠龍天地 煙雨廊橋 實景
新場景下的商業共生
與公園資源契合的,商業業態同樣也強調自然戶外、文化體驗、輕度假休閑等屬性。
在這套全新的商業打造路徑里,蟠龍天地跳出了傳統招商思維,而是與品牌深度共創,從目前公布的合作伙伴中,我們能看到項目和合作方們“不浪費”自然的用心。
△ 蟠龍天地 綠地實景
夏山營地教育創始人許萌計劃在這里打造一個“開放式營地”,與蟠龍的綠地、商業和社區融合,并聯合蟠龍天地的其他品牌伙伴,打造出傳統營地所無法提供的豐富內容,幫助孩子們建立與真實世界的連接。
△ 夏山營地教育營地活動
而上海第二座余德耀美術館將依托蟠龍天地更廣闊的空間、更多元的文化屬性,未來,藝術不僅僅在展館,而是會突破以往展覽形式,出現在廊橋上、綠地間、水系旁,真正走進人們的日常。
△ 余德耀美術館外景圖,上海西岸
△ 蟠龍天地藝術中心,即未來的余德耀美術館
從景德鎮來的樂天陶社,則將集合展廳、商店、教育中心,公益講座、咖啡廳等豐富內容;當然,還有年輕人喜歡的樂天創意市集。不用去景德鎮,便能逛到樂天的市集,這想想也是一件讓人愉悅的事。
△ 樂天陶社景德鎮市集
來自希臘的國內首家天然生活方式酒店 COCO-MAT Hotel,將在蟠龍天地打造包括零售、家居、餐廳、套房等在內的全方位天然體驗。精品酒店的加入,進一步豐富了蟠龍天地的輕度假體驗。
△ COCO-MAT 希臘酒店
盡管蟠龍天地目前還處于籌備階段,但我們還是能通過已釋放出的信息,暢想出它為我們所營造的親自然與戶外的生活場景。這座24小時不打烊的“公園”,還為都市人創造了一份跳脫日復一日的工作學習的「生活的真實感」。
小結
在公園式商業,重構人與自然的尺度
△ Mega Food Walk
盡管探討「公園商業」的范疇與框架很廣,但RQ認為,每一個公園式商業要獲得市場認可,都需要充分考慮以下幾點:
1. 自然元素的合理運用:
公園商業里,自然元素一定是必然,但運營方需更注重它們與整體空間、與人們的關系,不僅僅是一個綠地空間,而是充分融入于人們的生活方式;
2. 業態的合理設定:
公園式商業的業態布局與招商策略需充分利用綠地的自然條件設計合理的業態搭配,為人們提供更多更合適的場景體驗;
3. 「先自由,后消費」的場域營造:
這里應是一個更為自由的場所,人們在這里散步、吃飯、社交、運動、度假……只有在徹底“自然”的狀態下,多元的消費形態才有可能形成;
總之,公園本就是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通過觀察都市人的新消費訴求,以及代表案例后,我們發現,「公園式商業」是城市現代化下的必然趨勢,綠地和商業的融合,則將給城市帶來更多美好生活的可能。
想象這樣一個畫面:
這里會有一大片草坪,既能露營也能玩飛盤,寵物和孩子們肆意奔跑;這里會有各種與自然結合的業態,有生活美學酒店,還有一家美術館,提供藝術文化層面的內容。
而人們在這里遇見的每一棟建筑、每座橋、每個店鋪里的主理人、每一場活動,也許都會給他們帶來前所未有的體驗。
正如Jane Jacobs在半個世紀前指出,“正是人與人活動及生活場所相互交織的過程,使城市獲得了活力。”
歸根結底,不論是公園、商業,還是公園商業,任何空間形態的出現都是為了服務人,只有回歸人本邏輯,這些空間產物方能獲得認可與成功。
探索實體商業,看見城市未來城市 | 地產 | 消費 | 人文
商務合作、文章轉載、讀者群申請等事宜,請添加客服“銳小球”微信 ↑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