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子的網易,走不快的B端?
8月1日,相關部門發布8月國產網絡游戲審批信息,共69款游戲獲批,不過在這其中并未出現網易、騰訊兩個游戲大廠的身影。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已經是網易今年以來第四次沒有登上游戲版號審批通過名單,這對于游戲服務營收占比達三分之二的網易來說顯然不是好消息。
雖然對于手握多款游戲的網易來說,沒有游戲版號帶來的傷害可能暫且沒有那么大,但從全局來看,現在正處于C端紅利流失的敏感期,與騰訊等互聯網大廠不同,網易還不能夠達到C、B兩端協同發展、兩條腿走路的地步,哪怕是小程度的打擊或多或少對于網易的總體經營都是不利的。
就目前而言,網易B端的發展現狀似乎難言稱好?,F在許多互聯網大廠都在爭先恐后分食To B市場的蛋糕,但相比阿里、騰訊等緊趕慢趕地進軍B端市場,網易的動作顯得有些遲緩。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爬不上高位的智企
當前各家C端產品線不斷內卷,市場含金量正在走向枯竭,互聯網巨頭們要發掘新增量,B端業務自然成為了必選項。近年來,BAT、美團、字節跳動、網易等頭部互聯網大廠都紛紛進攻To B市場。只不過作為老牌大廠,網易似乎在新時代背景下的B端市場似乎沒有那么游刃有余。
據財報顯示,2021年,網易公司To B業務在總營收中的占比僅有14%,對比其他頭部互聯網巨頭的B端營收貢獻,網易的To B布局并不出彩。
目前,網易面向B端的智慧企業已經完成了云信、云商、易盾三大業務板塊的調整。雖說在大體方向上,網易已經基本縷清了B端的發展思路,但就具體的產品形態而言,網易似乎還未跟上B端市場的發展節奏。
譬如,網易定位、網易互客等多項B業務的聲量還比較小,相對有較大水花的網易七魚在行業正面臨來自阿里、騰訊、百度等競爭對手的巨大壓力,發展環境也不容樂觀。
據沙利文數據發布《2021年中國智能客服市場報告》顯示,騰訊企點、環信、UDESK、容聯七陌、云問科技均位列市場領導者梯隊,其智能客服的基礎能力、綜合實力,以及研發創新、協作能力相比網易七魚都不弱。這么來看,即便是在市場中相對有較大起色的網易七魚也很難幫助網易B端輕松實現騰飛。
客觀來說,這些年BAT們大費周章接上B端業務線,在技術、客戶資源等方方面面都已對網易及其他二線互聯網企業形成了“血脈壓制”,或許這也是為什么在許多B端領域的前排基本很少出現網易的身影。
一來,技術是驅動B端行業發展的一個關鍵點,過硬的的技術實力才是真正決定B端市場勝負的槍炮?,F在看來,BAT們在大數據、云計算、智能科技等技術領域都有自己的殺手锏,雖然網易在這些技術技術領域中也有自己的建樹,但要追趕BAT還有些距離。
二來,客戶資源的多與少影響著玩家們在整個B端市場的份額,同時也決定了它們在市場中所持有的話語權??梢粤私獾降氖?,網易智企2019年成立,從2020年開始,網易在企業服務的動作才逐漸頻繁,而此時的BAT們已經以高舉高打的玩法迅速占據B端市場,現在它們的目標正從收攏中小企業到政企大客戶轉移,客戶資源的體量和價值已邁向新階段,在這方面,網易顯然落于人后。
從上述層面來看,BAT這類互聯網巨頭都有很大優勢,網易智企想要突破重圍還比較困難。不過有關于網易一直在B端市場比較低調的原因,除了受外方勢力的影響之外,其實更主要的還是網易本身對B端市場發展的態度。
刻在基因里的“慢性子”
在外界看來,網易的發展調性一直都很佛系,是個小心翼翼的慢性子企業,多年來在C端的表現是這樣,現在在B端亦如是,具體表現有如:
其一,生態延遲。在其他對手紛紛押寶生態的大勢下,網易還停留在廣泛布局具體業務的階段。這些年,阿里、騰訊們依靠生態地位全面出擊,無差別拓展B端客戶,到如今它們也能依仗著龐大的客戶群體完成變現。
以協同辦公領域為例,阿里釘釘截至2022年3月31日,已經服務2100萬個企業和組織,目前已經發布了三款商業產品,進入了變現深水區。此外,企業微信也實現了與騰訊文檔、騰訊會議等內部產品的全面互通,生態探索也有跨越式的升級。而據官網顯示,網易靈犀目前合作企業超100萬,對比之下,其在生態伙伴方面明顯難以形成突出優勢。
其二,云端掉隊。在當前的云市場中,網易的步調慢了一大截,其云計算并沒有突圍行業頂上前排。據Canalys發布《2021年中國云計算市場報告》顯示,中國的云基礎設施市場由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和百度智能云組成的“四朵云”占據80%,穩居主導地位。
像網易一樣末位的云廠商只能分割剩余的少部分份額,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國家云的深度入場,行業競爭將愈發劇烈,網易后續在云市場當中的聲量難免會面臨被動下調的風險。
相較C端業務,B端業務本身的客戶遷移成本高昂,起步稍慢就意味著將客戶拱手讓人。換句話說,網易在生態和云服務上的謹慎,可能會讓網易少分到B端的紅利。
不過,網易似乎很欣然接受這種慢節奏的發展狀態。
按照網易此前入局新賽道的戰略來看,其一直是先等市場的競爭稍微平靜后才徐徐入場?;蛟S對于網易來說,國內的B端市場并沒有真正的成功范本可供參考,還是一個需要各自摸著石頭過河的新賽道,此時走得慢才能走得穩。
從企服賽道的特質來看,其實并不難理解網易的保守玩法。一方面,數字化轉型起步時間并不算長,客戶對B端產品的使用習慣有待培養;另一方面,企業級產品復雜程度高,專業性更強,在對大部分客戶對企業服務產品需求不明的情況下,加速前進是一件很冒險的事情。
B端的不確定性
不過盡管網易走得慢,但是否穩當還得另說。
從網易對B端的未來規劃來看,其布局重點集中在需要投入重金、不確定性又強的PaaS和SaaS以及元宇宙領域上,后續想要高速增長的難度可不小。
首先,元宇宙正在構建,產業鏈并未完全成熟,當下還無法準確判斷元宇宙的最終形態,企業對元宇宙產品的需求并不清晰。
目前,互聯網大廠們都在試圖圍繞元宇宙進行布局,和網易一樣想要做“賦能者”的參與者也頗多,但非常一致的是,它們在講述完元宇宙的誘人前景之后幾乎都會補上一句“當前還處于元宇宙的初級階段,距離完整意義上的元宇宙可能還要10年以上的時間”。
其實道理大家都懂,只是在各行各業的大廠都在圍攻元宇宙大勢下,誰都不愿意當最后的晚到者,誰都不想丟掉所謂下一代互聯網的入場券,網易自然也不例外。
其次,聚焦的PaaS、SaaS領域是兩大吸金獸,對網易在資本和落地層面又是一次大考。
相比于laas產品,SaaS、PaaS服務可以降低客戶使用門檻,讓更多企業用得起,在產品推廣、收攬客戶群體方面省不少力,而且后續回本周期也較長。但這些優勢是建立在原本由客戶承擔的部分成本,如服務器、IT運維等,被轉移到服務商自己身上,所以SaaS、PaaS前期投入自然會比較高,或多或少會讓網易背負不小的財務壓力。
總的來說,種種因素都在考驗著網易B端業務的未來。如何找到適合B端發展模式,或許才是網易接下來布局B端真正應該思考的關鍵問題。
寫在最后
的確,與同行競爭力的差距、自身戰略的滯后性,統統都很難讓市場相信網易能否把B端做好、做大。不過,縱然網易在當前的B端市場行走緩慢,但仍不可否認其To C多年積累下來的成功經驗,已經足以證明網易能夠推出好產品的能力。
只能說,網易現在對于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價值的取舍,其還是更愿意繼續專注于做C端價值的深度挖掘,包括推出的 To B 產品,有許多還是網易用于延伸C端附加值的工具。更形象地說,B端業務就像是網易深耕C端順便做起來的副業,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此前網易在B端感覺一直處于“潛水”的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網易在B端前排還沒有很大的分量,但是其在B端的服務口碑還不錯。比如網易智企實力入選“2021中國To B行業年度榜單”、獲得“2022胡潤中國元宇宙潛力企業榜未來之星”等,可以看得出來,網易在B端市場已經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認可度,其在B端的發展潛能不可忽視。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