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線一插,祖安少俠
1
我侄子又挨揍了。
別誤會,這一次不是因為同時和十七個女孩子網戀被他媽發現,其中還有三個超過六十歲。
也不是因為用橡皮砸前桌女同學的頭,結果被班上三十多個女同學一起扒了褲子按在地上捶。
這次的事情是這樣的,前段時間他加了一個小學生群,在群里和人語音激情對噴垃圾話。
但他家教比較嚴,說垃圾話說不過別人,就在網上搜怎么罵人。
為了使用的時候可以語速快一點,他還專門練習了一下,并且用他爸給他買的用來背單詞的錄音筆把練習過程錄了下來,標注為【單詞背誦1】。
有一天他上課去了,他家里來了一堆親戚,他爸媽就在客廳招待客人。大家聊到小孩學習的問題,他媽媽很自豪地說我兒子最近上網課很認真,每天都在拼命背單詞,我給他買的錄音筆都被裝滿了。
親戚們大受震撼,表示不是我們不相信,就是想見見世面。
于是他爸爸找出了他的錄音筆,在客廳開始公放。
然后他的所有親戚長輩都接受了他用還未度過變聲期的嗓音朗誦的激情澎湃的垃圾話洗禮。
親戚們更加震撼了,他爸的臉也黑了。
他姨媽趕緊打了個圓場,說單詞可能在后面,咱們再聽聽。
接下來的半個小時,是他爸媽這輩子經歷過的最漫長的三十分鐘。
那一天,我侄子從學校回來,被他爸追了三條街。
后來他爸爸跟我吐槽,說現在的小孩怎么這樣,嘴上說是要上網課,其實把門一關就不知道在網上學些什么了。
我說很正常,成年人在網上都容易把持不住,更何況是孩子呢。
而且很多家長的觀念也有問題,就覺得都是孩子不聽話的鍋——我讓你上網學習,現在你在網上不干正事,揍就完事了。
但揍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很多小孩其實沒什么判斷能力,就是網上有啥他就看啥,他也不知道這東西是好的壞的,這個時候他也是受害者。
家長只知道動手,不去正確引導,小孩是不可能自己知道如何在網上規避不良信息、獲取有益知識。
真有那無師自通的本事,你根本就抓不到他的馬腳。
反過來說,如何尋找不良信息倒是不需要教,人在這方面的創造力是無窮的。
我小時候沉迷打游戲,我自己摸遍了濟南所有能讓未成年人進入的黑網吧,還做了一個按月更新的地圖。
甚至還標注了附近學校老師出現抓人的規律。
光是游戲就有這么大誘惑力,如果是那些更刺激更吸引人的不良信息呢?
老話說學好不容易,學壞一出溜。
但正是因為不容易,才更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
2
怎么在互聯網語境下保護青少年,這是一個很復雜且很重要的問題。
在【危險】中【保護】的途徑一般有三種,分別是隔絕、監督和引導。
先說第一個,讓青少年和網絡完全隔絕是不可能的。
這是最偷懶的做法,同時也是最不可能實現的做法。
我都不說逆反心理,就講一些客觀因素。
現在哪里都能上網,你不給他買手機他不能借同學的嗎?
你不讓他用家里的電腦,他不能去網吧嗎?
不讓孩子光明正大上網,他必然會偷偷上網。
二十年前我爸都攔不住我,你還能攔住現在的小孩?
還不如允許他上,起碼能知道他在網上干了什么。
而且青少年也確實離不開互聯網,這東西早就是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了。
到時候同學們都是信息時代原住民,就你家孩子還活在上個世紀,你也不希望孩子在學校被暴打原始人吧。
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現在學校動不動就要上網課,這個總要讓孩子上吧。
那家長全程監督,一有不良信息就不讓小孩看了行不行?
不現實啊。
家長也要上班,也要養家糊口,沒有那么多時間盯著小孩。
大部分家長每天上班就夠累了,你讓他們回到家還要研究一下孩子在網上會不會刷到什么不良信息,這就太強人所難了。
更何況在網絡這個領域,很多家長可能還沒自己孩子懂。
他們就算有監督的意愿,也沒監督的能力。
我侄子的父母可能還算好的,他們自己也上網沖浪,對網絡用語也并不陌生。
但有些家長是真的搞不懂網上小圈子的那些彎彎繞,可能孩子就在他們眼前瀏覽不良信息,他們都注意不到。
就說前幾年很流行的一款換裝手游,主要受眾是五到十歲的小孩子,有些壞人就喜歡在這個游戲的大廳里發布不良信息。
這你讓家長怎么監督?
他就算在旁邊坐著,也只能發現孩子在玩一個在他認知中完全無害的換裝游戲。
明明一眼看過去,屏幕里都是花花綠綠的小裙子小衣服,他怎么能想到自己的孩子正處在危險之中?
再說社交平臺和內容平臺,上面可能會刷到一些觀點較為極端或是較為負能量的內容。
你說發布者有什么惡意嗎?大概率也沒有。
人家只是為了宣泄情緒,壓根也沒打算給青少年看。
家長看到這些東西也很難警惕起來,因為家長是成年人,有自己成熟的世界觀,也不會因為你一兩個視頻或是一篇文章就受到什么影響。
但青少年還在建立心智的關鍵時期,網上的任何觀點和情緒在他們這里都會被無限放大。
如果沒人培養他們的認知能力和網絡素養,很容易就會因為看了一些不合適的內容而鉆牛角或是思想走進死胡同。
舉個例子,我正在讀書,本來就覺得生活很乏味、學習很無聊,再讓我去逛一圈抗壓吧,覺得老哥們說話太有意思了,出來的時候整個人都變抽象了,這還讓我怎么學。
而且抽象文化的感染力本來就強,韓國的選手來中國打一趟比賽,回到首爾都馬上滿口抽象話,更何況是那些學習模仿能力拉滿,鑒別能力又極低的青少年。
就算家長意識到有些東西不合適孩子看也沒用,因為孩子不一定信你。
互聯網上那些做內容的人都是專業的, 各種爽點設計和邏輯套路,再配上恰當的BGM增加氛圍感,家長怎么可能和這些東西比說服力。
我侄子現在就喜歡用抽象話大戰他爸,他爸說你再不寫作業我就抽死你,他說你抽啊,指定沒你好果汁吃。
他爸聽不懂他在說什么,就只能動手揍他,我攔都攔不住。
我侄子和我告狀說他爸家暴,我說沒辦法啊,別人透過現象看本質,你透過現象看抽象。
結果肯定是得到一頓抽,變得四不像。
3
要保護青少年安全上網,需要的不是【隔絕】和【監視】,而是【引導】。
前者是授人以魚,但后者才是授人以漁。
怎么引導?
離不開平臺、家庭和社會的參與。
平臺提供優質的視頻或直播內容,家長負責言傳身教,社會營造健康向上的氛圍,三者缺一不可。
只有這樣,才能提升青少年的網絡素養,讓他們知道如何安全用網、如何在網上保護自己。
但現實是,很多平臺都缺乏主動保護和引導青少年安全上網的意識,很少主動為孩子們做些事情。
確實,從純粹利益角度考慮,平臺根本沒有動機去管孩子怎么上網——我只要你們提供播放和閱讀就可以了,管那么多干什么?
成年人的流量是流量,未成年人的流量也是流量,在數字上不會有任何不同。
但這種事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連孩子都不在乎,怎么可能尊重用戶?
一個有擔當、有社會責任的平臺,必然會將青少年保護提到一個非常高的優先級。
就像抖音,很早之前就為青少年用戶的安全上網做過大量措施。
譬如去年九月,抖音就推出了平臺史上最嚴的青少年模式,14歲以下實名認證用戶全部進入青少年模式,且無法自行退出。
在今年六一前夕,抖音還專門上線了【小安守護平臺】,將注意力聚焦于青少年的網絡安全保護。
保護青少年,抖音并不是剛開始做,而是默默堅持了很久。
這東西不賺錢,沒有商業價值。
但這是正確的事情。
在這件事上,需要的正是這種堅持。
隨著暑假到來,青少年用戶的上網時長增加,抖音還在8月3日對【小安守護平臺】進行了升級。
一方面,小安守護平臺匯聚了@國家反詐中心、@首都網警和@潘周聃學長等個人與機構號,為青少年用戶創作生產網絡安全知識視頻。
另一方面,小安守護平臺還上線了針對青少年用網熱門話題的討論功能,家長可以在這里和孩子們敞開心扉,交流真實想法。
在小安守護平臺的社區熱門議題中,有一個議題叫【家長需要了解孩子的網友嗎?】。
有的家長覺得不去干涉孩子的交友是對孩子的尊重,但真的溝通過后就會知道,你可以不干涉,但不能不參與。
你以為孩子是在和同齡人聊天,但隔著互聯網,你怎么知道屏幕對面是成年人還是孩子的同齡人?
你能說這些家長是不關心不在乎孩子的安全嗎?不,他們只是因為缺乏溝通,真的【不知道】孩子還有可能面臨這樣的危險。
這種時候,家長最需要的不是火急火燎地【管束】孩子,更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呵斥孩子,而是多和孩子交心,多聽聽他自己的想法,在平等融洽的基礎上提供幫助。
抖音提供的這個功能,如果能讓更多父母和孩子放下隔閡,建立充分的親子信任關系,那這就是一件好事。
4
8月17日,抖音還與團中央合作,邀請四位不同年齡段的嘉賓,辦了一場主題為【奇妙知識在抖音——沖浪吧少年】的直播。
在直播間里,這些人交流碰撞不同的互聯網觀點,一起給了青少年一份【暑期安全沖浪指南】。
保護青少年,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抖音已經站了出來,希望其他平臺也能跟上。
這一仗,不為任何利弊考慮。
只因為他們是孩子,他們需要你。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