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微信治好了我的大廠病
1
前段時間我聽說了個故事,有個在大廠工作了7年的員工,離職以后自己創業,開了個搞園藝的小公司。
這些年像他這樣自己創業的大廠前員工有很多,但不是每一個都能有好結果。
折戟沉沙的人多了,甚至還創造了一個都市傳說:
大廠思維是小公司毒藥。
意思是,正因為他們把大廠病帶到了小公司,才加速了小公司的死亡。
描述有夸張,但情況也確實存在。
按理說大廠能成為大廠,它那套東西肯定是有用的,不然憑什么是它殺出來。
又不是劉禪和趙子龍組隊在長坂坡殺了個七進七出的那種【殺出來】。
可為什么很多人在大廠干得好好的,一離開就事事不順?
因為厲害的本來就不是你這個人,而是你所處的這個平臺。
開F1的車手離開車去騎OFO,還能加速起飛嗎?
押金都給他薅了。
我有個朋友,以前在大廠做公關,認識了很多KOL,自認為和他們的私交很好,處成了朋友。
后面他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覺得他手握這么多媒體資源,可以自己做MCN 啊。
于是火速裸辭,注冊公司,租辦公室,這些事情弄完了才發現,他的【朋友們】根本沒有人愿意跟他簽約。
我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覺得簡直是離譜的媽媽給離譜開門,離譜到家了。
大廠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要資源有資源,人家當然愿意和你合作。
但人家看重的是你嗎?
不,是你背后的那個公司,是你的預算。
錢、人和資源都是公司的,你什么也帶不走。
一旦離職,你身上所有的光環和魔力就會立刻煙消云散。
你可能會說,我學會了大廠的方法論呀。
別傻了。
在小公司照搬大廠的方法論,這就相當于把F1的發動機強行裝在三輪車上。
先不說三輪會不會散架,光是這個發動機的成本也賺不回來啊。
但,真的什么也帶不走嗎?
也不盡然。
有一個你能帶走的,那就是你的工作習慣,好的工作習慣和善用工具的意識。
因為習慣,它就像你從小到大吃下的飯菜,看似消失在了胃里,其實早已在無聲無息間化成了你的骨骼與血肉。
2
當然,創業畢竟是一件極為復雜和艱辛的事情。
就算再怎么把大廠思維嚼爛吃透,也不可能真的就順風順水、所有難題都迎刃而解。
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園藝公司創始人,當初剛創業的時候信心滿滿,覺得以自己的大廠資歷,開個小公司還不是手到擒來。
他都已經開始幻想,自己作為創業獨角獸,被投資人們抱著大腿求投資的場景了。
到時候他就擲骰子決定,你來投A輪,他來投B輪,那個誰,投個C輪吧。
事后證明,他的判斷很對。
那確實是幻想。
公司架子剛搭起來,業務還沒跑上幾個,他就遇到了極為嚴重的精神內耗:
千頭萬緒的事情太多太雜,把他弄得手忙腳亂。
經常是白天開了一天會,感覺精神已經很疲憊,晚上復盤才發現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沒有做。
這真不是他不夠拼,實在是精力一滴都沒有了。
真的,就差背后有頭熊追著他了。
想象一下,你操持著一家剛起步的小公司,領著一群剛進入這個行業的新人,關鍵是你自己嚴格意義上也屬于行業新人。
你不知道自己應該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馬上要見投資人了,你知道自己該準備見面材料了,但財務總監的人選還沒定下來,也需要你見完所有候選人以后親自拍板;
上次和你們公司合作過的某公司老板約你打高爾夫,但對方約的那個時間你好像還有其他飯局;
你左邊第三顆牙疼了很久,本來想去公司附近的醫院檢查一下,但眼看著花卉換季,你又得抽時間飛全國各大鮮花基地考察。
長期工作、短期工作、生活瑣事和生理病痛像一鍋大雜燴一樣混在了一起。
如果處理不好,你就只能牙疼著見投資人,在高爾夫球場上整理資料,在鮮花市場選擇你的財務總監。
你試圖讓員工幫你理一下思路,結果舉目四望,每一個員工都只能看到自己眼皮底下的那一攤子。
這種感覺就像你是流落荒島的魯濱遜,身邊只有一個不會講話的野人星期五。
你是老板,只有你最清楚所有事情的輕重緩急和次序,沒有人能像你一樣看清楚整個公司的運轉。
這是你的責任,也是你的詛咒。
3
公司像草臺班子一樣鬧哄哄了一段時間,他的身體先扛不住了。
創業是來賺錢的,不是來把自己搭進去的。
有的人創業氪金,有的人創業氪命。
他不想氪命,但命運不饒他。
表面上這是創業者才能體驗到的痛苦,實際上它是一種所有人都會得的【人生通病】。
無論是小公司創業者,還是大廠的職場人,抑或是其他各行各業的從業者,比如像我這樣做自媒體的,其實都會遇到相似的問題:
怎么才讓無關的事情靠邊站,怎么從瑣事中搶回自己的節奏?
怎么才能從【人被事推著走】,變成【人掌控事】?
最復雜的問題,往往會有著最簡單直接、最命中要害的答案。
你需要的不是任何花里胡哨的騷操作。
開一扇大門可能只需要一把小小的鑰匙。
他看著企業微信上的“日程”功能,將自己的日程規劃一件件填了進去。
而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他又有了意外之喜——
企業微信的日程是和手機的系統日歷打通的,所以可以把對生活的安排合并進去。
企業微信的日歷上,所有事務井井有條地排列著。
它們藍紅相間,代表著工作與生活的并行不悖。
接下來的日子依然很忙。
但不會亂。
忙不是問題,問題是忙了之后能得到什么,能留下什么。
4
大部分創業者之所以心力交瘁,往往是因為習慣了事必躬親,無法把一些相對不重要的工作分出去。
一但發現有任何問題,他都會馬上把自己氣成河豚。
哪怕這事情和他的生意沒啥關系。
而且在理清楚自己的日程前,你確實也沒辦法清晰地分辨出哪些事情必須親自做,哪些事情又可以假手于人。
一旦用上企業微信的日歷,絕大部分創業者應該都會恍然大悟:
之前我那么忙,好像都是在瞎忙。
另外,如果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干,你還當什么老板,創什么業?
老板最重要的任務,不止是跑業務,更是招人和用人。
只會跑業務,業務跑到極致,你能成為一個偉大的銷售,但你依然不是一個合格的老板。
優秀的創業者,要向歷史上的名將學習。
名將不需要成為單打獨斗最強的人,那是兵王的活。
但他們必須擅長募兵、練兵和用兵。
為公司招人,這就是募兵。
別以為這件事情很簡單,如果是在大廠,你當然可以每天躺在那里,等HR把雪花般的簡歷推過來。有的大廠招人的時候甚至會隨機丟掉一半的簡歷,用來篩選應聘者的運氣。
但如果你只是一家小公司呢?
如果你壓根沒有一個成熟的人力部門呢?
你又不能讓下面的總監們由著自己性子亂招,畢竟這些總監是你親自招的,你知道他們是什么水平。
他們識人能力怎么樣,你心里沒數嗎?
不是說眼光一定不好哈,主要是招來的人不一定合適。
萬一眼光太好了,給你招回來一個超級賽亞人,非要教你龜派氣功怎么辦。
你又不敢拒絕,你一拒絕,人家一生氣,地球都有危險。
那每一個基層崗位,都由你親自面試?
好像也不對。
本來就是為了節約精力才招人,這樣不是反而增加了工作量嗎?
完犢子,好像卡住了。
那個園藝公司的創始人也遇到了這個問題,但他在大廠干過,他知道怎么解決。
壕無人性的大廠都有自己的一套招人系統,打開簡歷,旁邊就有推薦的面試問題,可以說閉著眼睛問一遍,也能招到不錯的人。
但小公司沒這個系統啊,難道花錢買一套?
創業團隊沒必要花這個冤枉錢 ——
他花了一下午,用企業微信的“文檔”建了一個面試題庫,把公司的面試模板搭了起來,并且將其開放給公司所有總監。
這樣招來的人不一定完美,但起碼能認同公司理念、能勝任對應崗位。
不然的話,說不定就會發現人雖然招進來了,但大家道不同不相為謀。
【募兵】問題解決了,但事情還沒完。
新招來的員工確實很認真很努力——但畢竟欠缺成熟經驗,讓老板直呼帶不動。
沒辦法,作為一家小公司,對人才的吸引力是很有限的。
簡單說,就是小廟裝不下大佛。
你只能自己【練兵】,一點點培養你的員工,引導他們蛻變。
那個園藝公司的創始人在大廠工作的時候,用部門預算給員工組織各種培訓,養活了大量的知識付費。
那些搞培訓的人可能說得很對,但他們不了解你的公司。
泛泛而談的知識如果不能用來解決問題,那就只是無用的屁話。
公司的確需要一個專門為自己服務的知識庫,這沒有錯。
但要為了知識庫專門買一個系統,那沒必要。
燒錢都不是大問題了,主要是維護麻煩,管理更麻煩。
那哪是搭了個知識庫啊?那是給自己找了個爹。
中國人最大的智慧之一,就是物盡其用。正在用的企業微信,只能做面試題庫,不能做知識庫?
嗯? 怎么不能呢?
他利用企業微信在線文檔,很快就搭建了一個定制化的知識庫,搞好后,還掛在全員群的公告里。
所有人都可以慢慢看,慢慢學習,分歧點還能隨時討論,熱心的同事們想主動往里面補充內容,也特別方便。
隔三差五,他還會讓有經驗的員工開個直播,園藝本來就是門實踐科學。
自此他參悟了一個道理——
企業微信的在線文檔功能,就像一個虛擬世界的樂高,只要你能把內容裝進去,想要什么庫都可以。
所以最后連企業人才庫、員工的晉升要求公示,他全用在線文檔解決了。所有的晉升標準和考核要求都寫在了里面,不但方便,而且流程透明,讓員工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公正對待。
隨著時間的推移,公司的業務也走上了正軌,需要他額外操心的事情已經越來越少。
橫亙在他面前的,只剩下一個問題:
怎么把控整個公司發展的大方向。
船開得再快,也怕前面有冰山。
5
大海航行靠舵手,作為一家公司的創始人,最重要的事情當然是把控公司的發展方向。
但這方面確實是很多創業者的弱項,尤其是那些從大廠出來的人,他們習慣了被OKR支配的生活,一旦沒了OKR連開會該說什么都不知道了。
作為一家小公司,沒有IT能力,自己開發OKR系統不現實。
那是不是只能花錢買?
看看公司現金情況和預算表,你不覺得這東西的價格簡直是割韭菜嗎?
堪稱閃電旋風割。
關鍵是,被割韭菜了以后,還不一定能解決問題。
最重要的是維護成本太高了,很多人一到月末,活都不干光寫OKR了。
想想你在大廠時的快樂摸魚回憶,你就會意識到OKR也只是一套工具而已。
不能太為難它。
說白了,重要的從來都不是OKR,而是公司有上下一致的目標。
具體怎么落實呢?在每周的周會記錄里體現。
公司今年的目標,拆解成每個時間的具體的執行動作,用企業微信在線表格把公司所有目標清清楚楚列出來,每次開會,就圍繞目標說進展,說下一步計劃。
一句廢話都不允許有,核心目標固定在頂欄長期不變,每一周都能看到進度一點一點往前拱。
維護成本?每周開完周會,維護就已經完成了。
這就叫,
怕什么千難萬難,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
6
上面這個真實故事,主角原型來自某個大廠。
他確實帶不走大廠的平臺光環,但他帶走了那個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工作方式與習慣。
而在這些優秀習慣和企業微信的幫助下,他真的做起了一家很棒的創業公司,現在已經是園藝賽道的王者。
我們不一定會去創業,但這些習慣和意識其實是職場乃至人生通用的秘籍。
它們會一直伴隨著你,為你提供源源不斷的好處。
這些東西,才是真正的大廠思維。
至于那些滿口方法論,要教你大廠是怎么怎么做的人,讓他們滾就行。
他們那么懂,怎么沒見他們做出來?
從現在開始,用這套秘籍完成你的人生游戲。
這一關,不能存檔。
誰承擔后果,誰說了算。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