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背包,大生意
背包,是個有趣的東西。
它可以是學生時代的象征,是幾乎所有人出行的必備,當然,也可以是陳奕迅「背上的指環」。你可能沒有戴過手表、沒有戴過眼鏡,但你的回憶里,一定有至少一個曾陪伴你很多年的背包。
時至今日,它已經不單是一個用來裝東西的「包袱皮」,而是一個承載著身份、屬性乃至記憶和情懷的物件。
背包:熟悉又陌生的隨身配件
「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么背上小書包?」
這首家喻戶曉的兒歌,50年代就開始在大江南北的校園中傳唱。但實際上,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背包并不是學生上學的日常單品。那時候更流行的,是這種「工礦挎包」。
軍綠色或卡其色帆布材質,配上閃閃的紅星和「為人民服務」,這就是七八十年代年輕人中最「潮」的穿搭配飾了。如果不是父母在工廠、部隊有人,這樣的包可不是輕易能搞到的。
那時候,挎上這么個包,騎著二八大杠自行車,后座載著喜歡的女孩,一路穿過大街小巷。那是無數 70 后年輕時最青春的一幕。
書包的真正多樣化和普及,要到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相信每個 80、90 后的童年回憶里都有這么一個書包,它有著帆布的材質和塑料的外殼;它可能是藍色或者粉紅色;它外面印著米老鼠、白雪公主、奧特曼或還珠格格;另外,它十有八九還都是臟兮兮的。因為除了裝書,它還是午睡時的抱枕,放學打鬧時的「胸前沙袋」,暴雨天頂在頭上的防雨罩,等公交車時的坐墊……
也在那個時候,背包開始成為劃分身份的象征之一。就像能拿出多功能文具盒的小朋友,準能成為班里最亮的崽一樣,書包上的花里胡哨也能為它的主人吸引來眼球。
記得小學三年級時,電視上出現了一款酷炫背包的廣告——自帶電子表、指南針、反光條、背部按摩氣墊,在當時的孩子眼里,這無異于2007年的功能機用戶看到了iPhone。
依然記得,第二學期開學,隔壁班有個男生還真就背上了——據說是爸爸去廣州出差時帶回來的。那天下午放學,半個樓道被慕名而來的同學們圍了個水泄不通,能摸到一下的孩子都覺得新鮮得不得了。
當然,學生終究是學生。文具帶來的榮耀,終究抵不過學習的光芒。「差生文具多」也是老師們經常拿來懟這些時尚小先鋒們的口頭禪。隨著年級增長,課業的加重,背包很快退回到了它包袱皮的本質位置。
進入中學,練習冊試卷數量爆炸式增長,加上年齡和心智的成熟。90 后們不約而同把背包換成了低調的黑色,褐色純色款。奧特曼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周杰倫,蔡依林和飛輪海——但多半只是一個掛墜,垂在沉甸甸的書包拉鎖邊上,隨著他們下晚自習。
到了高中,書包已經變成了純粹的搬運工具。高考生們的課本試卷練習冊的厚度,已經不是一個書包甚至一個拉桿箱能夠承載;而住校宿舍,讓每日通勤的剛需減少了不少。那時候的背包,重要的不是好不好看,而是能不能裝。
從個人配飾到最純粹的工具,書包隨著90后們的年齡增長而越來越邊緣化。這種趨勢,直到他們通過高考后,來了個180度大逆轉。
終于甩掉課業重擔后,「包袱皮」也開始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大學是很多90后第一次離家千里,也是他們第一次開始自行決定自己的生活。很多人買了人生第一支化妝品,第一件媽媽不喜歡的衣服,第一次裝飾自己的床鋪……匆匆數年,90后進入了職場。背包從那個帶著課本上下學的包袱皮,變成了伴隨他們工作日往返公司,周末去咖啡廳商場的通勤單品。
這時候,背包的時髦屬性重新開始被提上議事日程。如果說小時候一款酷炫的背包能引來小伙伴羨慕的眼光,那現在,一款搭配服裝的背包就是90后自我表達的工具。更重要的是,隨著互聯網大潮的到來,長大了的90后再也不用羨慕隔壁班那個「去過廣州的爸爸」,一臺電腦一支手機,他們總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那款背包。經濟獨立的他們也無需再求父母滿足自己的愿望。
背包的第二春,來了。
當剝離了學業屬性后,背包的意義也開始泛化。
如果以前背上背包是為了「上學校天天不遲到」,那么現在的背包則承載了很多年輕人的「詩和遠方」——比如背包客們。
不要誤會,背包客可不是網上被黑的那種「文青驢友」。「說走就走的旅行」最火的2011年前后,有媒體報道過很多讓人啼笑皆非的案例:有某大學生看了一篇旅行雞湯文,當晚就爬上了去格爾木的車;也有某女青年辭了工作,揣倆蘋果就騎著自己的公路車上了318國道……當然,最后的結局,都是山窮水盡,不得不向相關部門求助才得以回家。
背包客們不是這種腦子一熱的小年輕,相反,他們更像是深思熟慮的「探險者」——他們會如行軍打仗般逐條規劃自己未來數月的旅行攻略,一點一滴計算怎么買到最劃算的車票和門票;他們會仔細斟酌隨身攜帶的裝備,確保每樣都是路上必須;他們會遠離那些網紅打卡景點,而更喜歡在某個陌生城市的舊書店里看一下午古籍。
他們不跟著旅游團隨波逐流,把方向盤交給導游;也不像空有熱情沒有理性的文青旅客,腦子里只有詩和遠方。一句話,背包客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他們自己規劃形成,自己搞定一切,自己應對困難,自己為自己負責。
2011年,廣州佛山科技學院四個大學生,肩背40斤的雙肩包,從大理踏上了前往拉薩的旅程。每日行走十幾個小時,以泡面餅干為糧,有時借宿農家,有時草地扎帳篷;68天,2000公里,他們最終看到了布達拉宮的金頂。面對媒體,組織者林書偉沒說出什么西藏洗滌心靈之類的話,而是表示最大的收獲,在路上。「出發前,我最大的夢想是賺大錢,走到2/3時,放眼眼前,只要有澡洗、有火烤、有餅吃,我們就很開心了。」
同樣是廣州的四個90后,以另一種方式開始了自己的背包客旅程。他們湊了1000元買了一堆小商品,從廣州出發一路北上,途徑廈門、杭州、上海、蘇州、南京、濟南、天津、北京、西安……最后到達武漢。每到一地,靠著擺地攤的收益,攢夠前往下一站的路費。背包不但是他們的旅伴,也在某種意義上支撐他們完成了整個「游商之旅」。
背包客不僅是一個身份,更是一種文化,背包客的核心就是那個「背包」。帶上背包,離開熟悉的舒適圈,火車汽車毛驢車,賓館旅社大車店,清山綠水大漠孤煙,荒郊野嶺繁華都市,古道西風高速公路,有時醉酒高歌,有時風餐露宿,等等等等。無論在哪里,無論做什么,你最好的伙伴,就是你的背包。
老羅也參與過的生意
這兩年,立志「為年輕人做背包」的廠商可不少。
人稱「珠海小廠」的魅族,早在15年前后就在自家商城上線原創設計雙肩包;后來的「數碼雜貨鋪」小米,也在出品了兩三款背包后推出生態鏈箱包企業90分。
連雷布斯都參與過的生意,怎能少了真還傳主角、星巴克忠實黑粉、前前數碼脫口秀掌門、前直播帶貨第一人羅老師。
2018年11月,錘子科技發布會。IT界最會講相聲的羅永浩帶來了錘子的三個「伙伴」,其中就有彼時在中國還名不見經傳的「地平線 8 號」。
▲圖片來源:大震桑Nicho
盡管發布會只是首發了一款行李箱,但包括慢放君在內的不少數碼發燒友的心,還是被擊中了。分區收納、內置移動電源、抽拉式數據線,還有那個很錘子的方正外形設計,無疑是一個又一個的加分項。
而地平線8號的產品表現,頗有點羅老師做錘子的偏執,借用錘科自己的slogan 來講——漂亮得不像實力派。
在那之后的四年,錘子逐漸消失,很偏執也很會折騰的羅老師為了生活做起了直播帶貨。而那個當年作為配角存在的地平線8號,也自力更生成長為箱包界的一員猛將。
現如今,背包已經成了地平線8號的重量級產品線之一。發布會之后,其陸續推出了ZERO零感、Atlas X、MOMENT等多款背包產品線,靠著產品力和設計,逐漸在年輕群體中打開了市場。
以 Atlas X 零感背包為例。從外觀到功能,無一不是為了都市年輕一族的上班通勤量身定制——多達 26 個分區收納,從錢包手機到雨傘銀行卡全都能一一對應,首創針對 MacBook 特別優化的電腦收納倉等等,條條扣準年輕人的使用痛點,真正做到了「旦用難回」。
數據也證明著地平線的腳印。在什么值得買平臺上,地平線品牌種草推薦率達 67.74%,超過第二名三倍有余;知乎平臺上的行李箱種草推薦率,地平線也有 73.33%的成績。
在寫這個選題的時候,我們還和地平線的朋友聊了聊,他們現在的主力產品有主打商務出差的輕商務、主打90后旅游的大旅行家、主打90/00后日常使用的Newlife三大產品系列,產品覆蓋了全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
結語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那個陪伴數千萬人長大的背包,已經不止是一個用來裝東西的物件,而是一個承載著身份、屬性乃至記憶和情懷的物件。
從最開始那個裝書的包袱皮,到后來功能多樣的通勤單品,到現在身份表達的工具。隨著90后的成長,背包的屬性也走過了不同的階段。
就像地平線8號的產品理念講得那樣:「做旅途上最可靠的陪伴者和支持者,足夠長情,足夠體貼,足夠漂亮。」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