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容的進步,鮮血鋪的路。
1
貝兒,富二代,社交名媛。
如果出身等級存在食物鏈,她大概屬于鐵血戰士那一級。
但鐵血戰士內部也有鄙視鏈。
金錢上無敵的貝兒,顏值上在一眾名媛中只能說是一般。
于是,在生日那天,她奔赴韓國把一次抽脂隆胸手術作為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
幻想著醒來后,不再受自卑困擾。
壞消息是,抽脂手術出現意外,她不幸去世。
好消息是,她不用再被別人的目光綁架了。
人類對美的追求從未停止,哪怕是以生命為代價。
所以,有了“整容”。
無數人,用無數的方式,留了無數的血。
去追求這一切。
2
整容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紀的印度,一個草藥醫生以皮膚移植的方式幫一個被割鼻者重塑了鼻子。
不得不說,還得是三哥敢想敢干。
中國、古羅馬等地區都有過關于整容的記載。
但大范圍,外科式的整容應用,是從歐洲開始。
為什么從歐洲開始?
因為歐洲人的兩個小癖好。
第一,殖民;
第二,決斗。
1493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
在為歐洲帶回關于新大陸消息時,也為梅毒病毒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這邊殖民運動轟轟烈烈展開;
那邊梅毒在歐洲大陸上盡情肆虐。
梅毒會引發骨結構和結締組織的潰爛。
許多梅毒患者會出現鼻中膈骨質破壞,形成馬鞍鼻,爛鼻子。
而同時,決斗文化盛行和下沉,讓全歐洲人民都成了一群一言不合就拔劍互砍的暴躁老哥。
梅毒和決斗兩大毒瘤,以生理和物理兩種方式制造了無數被毀容者。
16世紀,意大利外科醫生Gasparo Tagliacozzi率先看到商機,并嘗試用外科手段修復鼻子。
他開創了用手部皮膚移植的方式進行隆鼻。
但移植需要保證供血。
于是這個手術需要先把手臂皮膚切個開口,跟鼻子接合。
直到連接部位長出新的血管,再通過第二次手術將皮瓣從手臂中分離。
在沒有麻醉的年代,這種手術的痛苦可想而知。
極大的痛苦和不怎么好看的效果,讓整容始終只屬于意外毀容者。
3
時間來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
英國男孩沃爾特·楊在這個風云變幻的時代出生。
生而為人,他是幸運的。
在這個文明跨步向前的時代。
他不用擔心在異國他鄉感染梅毒而爛掉鼻子。
也不會在路上說了句“你瞅啥”就被強行1V1,削掉鼻子。
梅毒和刀劍稱雄的時代就此遠去。
但他也是不幸的,因為迎面而來的是一個更為刺激的時代——戰爭年代。
這個時代,不再屬于梅毒和刀劍,而屬于芥子氣、馬克沁、噴火器以及化學炸彈。
一戰爆發。
軍人的身體被動的成為了歷史的見證。
1916年5月31日,日德蘭海戰,沃爾特·楊因操作火炮受傷。
炮火直沖面門,吞噬了他的上下眼瞼。
嚴重的外翻以及前額和鼻子的蠟狀疤痕組織,讓他看起來形如惡鬼。
但萬幸的是,在軍事技術進步的同時,醫學技術也在進步。
1846年,美國牙醫威廉·莫頓使用乙醚對患者實施了歷史上第一個“無痛手術”。
帶來了“麻醉”。
1867年,英國醫生約瑟夫·李斯特在其論文中提出“無菌手術”的概念。
隨著麻醉技術和無菌手術的完善,“整容”變得相對安全且無痛。
技術進步的同時,時機也同步到來。
一戰期間,沃爾特·楊的老鄉,英國醫生Harold Gilles在目睹另一名外科醫生為患者取出臉部腫瘤并從其下顎切出皮膚進行覆蓋。
他以此為靈感,開創了管式蒂狀皮瓣(Tube Pedicle Flaps)整容技術。
于是,不幸毀容的沃爾特·楊幸運地成為了他的第一批整容手術受術者。
該手術被認為是基于現代醫學理論的首次整形手術。
Harold Gilles也被認為是現代整形醫學之父。
隨后,他開設了一家面容修復醫院,為5000多名被戰火毀面的戰士進行上萬場手術。
這也是整容技術首次大規模應用于正畸。
背后是鮮血鑄就的需求。
4
整容技術的進步不僅造福了戰爭受害者。
也成為了種族歧視的宣泄口。
1924年,紐約女孩安妮看到了報紙上的一則新聞。
標題:“誰是紐約最丑的女人”。
看完內容后,安妮果斷報名參選這個“紐約最丑女人”的選丑比賽。
只因為獎品,是一次免費整容手術。
而安妮再也忍受不了塌鼻梁,招風耳,和大胸為自己招惹來的眼光。
為什么她會為了一次整容手術而接受羞辱?
為什么她如此痛恨自己的這些外貌特征?
因為這些特征在當時,是劣等種族的象征。
20世紀初,種族主義思潮抬頭。
納粹的日耳曼民族優越論是其極端代表。
但納粹之外的西方世界,也沒多好。
他們只是沒有極端到批量殺人而已。
在種族主義思潮之下,歐美各國都隱藏著大量種族優越論思想。
比如,美國。
由于猶太人、愛爾蘭移民以及非裔美國人數量增多,大鼻子、扁鼻子,招風耳,大乳房這種“非典型白人特征”在美國被認為是劣等種族的象征。
如果你是白人,還有這種特征,那么你更抬不起頭。
于是隆鼻,耳朵矯正,縮胸,成為了白人女孩最為熱衷的整容手術。
現實中并不存在“安妮”這個人,但1924年的“紐約最丑女人”比賽卻真實存在。
有無數個安妮。
如果看過我關于“隆胸”的文章,你會發現,同一個世界,同一個時期,甚至同一個地區,有人癡迷隆胸,有人推崇縮胸。
人類的多樣性如此迷惑。
就像甲方讓你這個字體在放大的同時縮小一下。
1901年,美國“德瑪變臉公司”(Derma Featural)在《時裝世界》雜志上公開推廣整容廣告,聲稱能夠以手術方式修復鼻子畸形、招風耳,以及祛除皺紋。
該廣告開創了整容廣告的先河。
此時的整容手術,只能以“豪放”來形容。
1931年,演員Martha Petelle接受了一次面部提拉手術。
手術地點,是在紐約一家酒店。
手術過程,有超過1500人現場觀摩。
術后,《The New Republic》在報紙中稱:
“這臺整形手術跟剝香蕉一樣簡單”。
1500人?酒店?
別說“無菌”,能把地抹干凈就不錯了。
但是當時的整容手術大多如此。
上面提到的“德瑪變臉公司”(Derma Featural),雖然開創了整容廣告的先河。
但根據1908年的法庭記錄顯示,該公司的手術方式不是從手臂上切皮膚,覆蓋到鼻子的“原教旨主義整鼻”。
就是通過在鼻部注射石蠟,由醫師進行揉捻塑形的“注射整形”。
由于人體的排異性以及石蠟“非固體”的特性,石蠟在注射到人體后會在人體內擴散游走,形成栓塞,甚至是“石蠟瘤”。
臉好了。
人生,壞了。
5
截止到1942年,整個美國登記在冊的整容手術僅120臺。
一方面,許多野雞整容手術并未被明確記錄下來。
另一方面,也說明普通大眾尚無能力與勇氣接受這類手術。
整形手術在這一時期,仍然只是少數有錢狠人的選擇。
關鍵時刻,戰爭再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空前的戰爭規模,更加先進的武器,帶來更多的戰爭毀容者。
整容技術有了更大規模的應用。
在技術水平得到提升的同時,整形手術這一概念也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普及。
(1955年,廣島核爆生還者赴美整容。)
戰爭向全世界普及了整容。
而戰后復蘇的西方經濟則為整容的進一步下沉提供了經濟和文化上的基礎。
二戰后,全球環境總體和平,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強勁復蘇,娛樂業空前發達。
好萊塢、花花公子、選美比賽、時裝產業,接連出現。
1955年,電影《七年之癢》上映。
這部情節上毫無新意的電影,因女主裙子被風吹起的鏡頭,成為影史經典。
也貢獻出了美國流行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瑪麗蓮夢露。
隨后,花花公子封面上的裸照,與肯尼迪的緋聞,讓夢露名動全美,成為了美國現代流行文化的代表。
而這位女神,在技術尚不發達的50年代,就做了鼻翼縮小手術。
給一眾心懷夢想的女性打了個樣。
六、七十年代,女權運動、性解放運動相繼到來,將追求顏值道路上的阻礙一掃而光。
開放的社會風氣,獨領全球的經濟水平,發達的娛樂產業,使得顏值跟金錢進一步掛鉤。
女明星憑借面容一步登天的故事在這個時代不斷上演。
整形產業開始由原來“正畸”向“美化”轉變。
以現在的目光看來,上個世紀的整容技術顯然過于粗糙。
為何會有那么多人不顧危險投入到這種手術中呢?
因為變美的誘惑太大了。
有風險?
那也值了。
人活幾十年,等技術成熟我都幾歲了?
變現就得趁早。
要變美,就要現在、立刻、馬上。
拿走我的金錢,和鮮血。
給我美,NOW。
6
醫美成熟了嗎?
難說。
2010年,“巨乳癥”女孩靳魏坤在國內某整形醫院接受縮胸手術。
手術失敗,她的胸部失去知覺,水泡、滲液、黑痂等情況接連出現。
由于傷口無法愈合,她不能洗澡,還要終日忍受傷口刺痛。
四處求醫,但沒有結果。
2013年,靳魏坤報名參加看到韓國整形真人秀節目《許愿清單》的中國版。
合作整容醫院的院長承諾說:
“我不僅可以幫你修復胸部,還要給你一張完美的臉。”
節目方稱,手術后,他們會讓靳魏坤和韓國最大造星公司SM簽約,讓她成為明星。
2014年1月,靳魏坤和其她16個被選中的女孩一起奔赴韓國。
看似是好夢,但其實是噩夢。
直到術前5分鐘,她才看到全韓文的手術協議。
匆匆簽完那份她根本看不懂的免責協議后,她在3天內做完了3臺合計12項面部手術。
術后不到36小時,即被趕出醫院。
拆開紗布的瞬間,她的人生迎來了至暗時刻。
高低不一的顴骨,歪斜的鼻子和嘴,不對稱的臉頰,麻木的下巴。
絕望之下,她開啟了漫長的維權路,迎來的卻只有韓方醫院的冷眼和嘲笑。
3年后,她完成了第四次修復手術,讓自己的臉勉強恢復正常。
她登上熒幕,以親身經歷告誡其他女性關于整容的危害。
但沒人會聽。
迎接她的,只有無數同樣整容失敗的毀容者的哭訴和吶喊。
在狂熱的需求和海量的犧牲者下,外科整容技術在腥風血雨中走向現代化。
但當我們說起整容時,一般想起的,都是“韓國”,而非其誕生地“歐美”。
韓國整容產業發達的背后,依然離不開戰爭和經濟的推動。
50年代朝鮮戰爭導致的大量傷員,而邀來美國醫生大衛·米拉德赴韓,批量地進行面容修復手術開始。
70年代,漢江奇跡出現,韓國誕生第一家獨立的整形外科醫院,整形進入大眾視野。
手術類醫美快速滲透,連鎖醫美機構批量出現。
模仿歐美審美的隆鼻、雙眼皮手術成為最受歡迎的兩個手術類型。
90年代,韓國經濟跳水,哀鴻遍野。
醫美整形產業卻迎來逆勢增長。
想在就業競爭中獲勝,最有利的資源是什么?
一張好臉。
卷,往死里卷。
相比于韓國,日本在整容上同樣小有名氣。
且日本整體風氣保守,手術類醫美占比更低,更安全;
起源更早,積淀更深,頂級專業整容醫師的數量更多,更專業;
同時,日本更整形更強調保留本人特色,整體協調,效果更好。
從許多數據上也可以看出,赴日整容從安全性和性價比而言,相對優于韓國。
但為什么出名的卻是韓國?
其一,韓國發達的偶像工業,使其占據了“美”的定義權。
其二,韓國政府大力發展醫美旅游產業。使赴韓整形的直接經濟成本,以及各項隱形門檻更低。
整容關于收益,也關于成本;
關于美,也關于錢。
因此,在發達的娛樂產業和整容文化影響下,韓國成為無數渴望變美者的整容圣地。
但當產業發展的時候,亂象必然相伴而生。
危害最深的叫“幽靈手術”。
所謂“幽靈手術”即術前承諾由專業醫生主刀,但麻醉后卻換成新手醫生。
原因在于,新手醫生既沒有經驗也沒有名氣,難以招攬客戶。
而大型整形醫院也需要更多的手術來賺錢。
在暴利的誘導之下,雙方一拍即合,“幽靈手術”再也難以斷絕。
甚至有的手術連醫生帶護士都是新手。
還記得開頭提到的“貝兒”嗎?
她在現實中的原型叫“羅貝兒”,是香港堡獅龍服裝創始人的孫女。
導致其不幸身亡的,便是一起“幽靈手術”。
其死亡原因是手術中作為鎮靜劑使用的管制藥物丙泊酚引發不良反應。
而手術現場甚至沒有麻醉科醫生。
韓國只坑外國人?
不,自己人也坑。
2016年,韓國青年權大熙在一家知名的整形醫院中接受下頜角整形手術時死亡。
事后調查發現,其手術并非由術前承諾的院長全程主刀,而是在手術中途換了一名剛畢業,尚不具備整形手術資質的新人醫生上場。
反正都是賺錢,本國人的錢跟外國人的錢有什么區別?
在2000年至2019年的20年間,整個韓國共有約500名患者因整形手術意外身亡。
其中四到六成便是死于這種“幽靈手術”。
既然連自己人都能坑,坑起外國人來更不會手軟
根據2014年《人民日報》的報導,
當年我國赴韓做整形手術人數為5.6萬人,而失敗率以每年10%—15%的幅度持續上升。
7
國外整容如此恐怖。
國內會否好點?
不會的,大家都忙著賺錢呢。
2010年9月份,河北李女士經人介紹,在一家私人機構做了鼻子、下巴及鼻唇溝的注射醫美。
術后不久,注射部位開始出現鼓包、變形、反復紅腫、發炎、硬結,鼻唇溝位置的注射物也發生了游離。
她先后在多家醫院進行檢查,均被告知無法徹底去除。
因為她注射的填充劑,是奧美定。
奧美定,學名聚丙烯酰胺水凝膠,曾作為長期植入人體的醫療器械被批準引入生產。
奧美定本身對人體是無毒的,但奧美定進入人體后分解成的單體丙烯酰胺,會影響人體神經系統,造成內分泌紊亂,甚至引發癌癥。
奧美定被注入身體后,無法一次性清除,只能是反復感染、反復進行消炎治療、多次進行抽取,且幾乎不可能清理干凈。
奧美定事件,也是我國最大規模的醫美事故。
奧美定在2006年被我國藥監局全面禁用。
但直到,奧美定被徹底禁止的現在,受害事件依然時有發生。
因為這東西不是立刻發作,有延遲性。
并且,至今還有黑診所偷偷濫用。
可怕的是規模性的產業亂象。
8
隨著國內經濟進一步發展,娛樂產業崛起,“顏值”的重要性快速提升。
而后,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顏值經濟先后降臨。
顏值從“審美”,變成“經濟”。
再變成。
生產資料。
整容搭上了“互聯網+”的車,互聯網醫美平臺開始出現。
整容,成為財富密碼。
國內醫美產業進入黃金期。
在此基礎上,各種“微整形”、“注射整形”、“非手術類醫美”日漸流行。
時至今日,“整容”也不再負面。
但繁華之下,血債累累。
2010年,超女王貝整容手術出現麻醉意外,搶救無效心衰死亡。
2021年,杭州主播小冉因抽脂手術感染死亡;
2022年,西安某整形院長在自家醫院進行整容手術,意外身亡;
每隔一段時間,都能在新聞上看到各種因為整容導致的意外。
根據2019年的數據,我國醫美行業平均年增速在20%以上。
僅在2015至2018年,三年間,相關投訴卻增長10倍之多。
其中因整容整形導致毀容毀形的投訴,每年約2萬起。
這還沒算上那些赴韓赴日整容出意外的。
由于起步更晚,國內醫美產業的問題更為嚴重。
首先,黑機構。
2018年,國內醫美黑診所數量超過60000家,為正規機構的6倍,年手術量則是2.5倍,黑診所每年發生醫療事故約4萬起。
到2019年,中國醫美診所機構上升到93000家,其中80000家為非法經營。
在剩下的13000家合規醫美機構中,超過2000家存在超范圍經營現象。
合法機構,十不存一。
除此之外,各種spa館、養生會所等在邊緣橫跳的機構,更是不在少數。
其次,從業人員問題。
當絕大多數的醫美機構都是黑店的時候,相應的醫護自然不可能正規。
這些醫護可能是紋眉師、紋身師、美甲師轉行而來。
甚至是三五天培訓速成的“老師”。
根據中國數據研究中心聯合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發布的《中國醫美“地下黑針”白皮書》數據。
醫美合規執業者大約在17000名左右,而非法執業者數量卻超過150000名,幾乎是合規醫師的9倍。
最后,非法產品。
黑機構和黑醫護,自然用的不會是好產品。
大多材料,器材既缺乏經過資質審核也沒有相應監管,許多產品甚至是被監管機構明令禁止的有害物。
除上面提到的奧美定外,各種非法針劑泛濫非常。
比如近年來頗為流行的水光針。
根據艾瑞咨詢的數據:
2020年,我國市面上流通的針劑正品率為33.3%。
每三支針劑中,只有一支是合法正規產品。
行業確實有紅利。
但這個紅利,是血的紅。
9
有錢賺,就有人肯踐踏一切。
整容本身,是一種“非必要手術”。
正規醫療的關鍵在于“救命”,目的是消除風險;
而整容的關鍵在于“賺錢”,其手段會制造風險。
“救命”和“賺錢”,在大多數場景下是沖突的。
想賺錢,就要做大手術,大手術帶來高風險。
而同時醫療機構自身普遍缺乏“救命”能力。
所以許多整容醫院在出現醫療事故之后,第一時間將患者送去醫院搶救。
為什么不在本院搶救?
沒那個能力,也沒那個資源。
整容醫院自己不知道嗎?
他們比誰都清楚。
但為了賺錢,他們依然會持續做手術。
反正都是意外,反正都有風險。
概率嘛,沒辦法。
因此許多整容機構會在明知手術沒有必要,明知風險無法承擔的情況下依然勸說客戶去做手術。
眼部整形感染、皮下出血的風險更高,有可能造成視力模糊、甚至失明;
面部整容手術可能導致面神經麻痹,引起鼓腮無力、口角下垂等情況;
而削骨、墊下巴等手術危險系數更高。
而麻醉更是重中之重。
翻看最近幾年整容導致身故的新聞,幾乎都是麻醉步驟出的問題。
但整形醫生會跟你說這些嗎?
他會跟你說出了問題我們大概率救不了你嗎?
不會的。
想賺錢,就不能趕客戶。
他們不會告訴你手術的危險程度,手術有多么沒必要。
他們只會告訴你怎么做更好看。
更何況給你打針注射做手術的人,很大概率還不是“醫生”。
至于醫美貸、整形貸,拉人頭、整容中介等等自不必提。
在整容中,能夠賺錢的環節實在太多太多。
當一個產業崛起,帶來大量熱錢的時候,泥沙聚下,良幣中夾雜大量劣幣。
甚至當你上網搜“整容危害”、“整容失敗”時,瀏覽器依然會給你推送整容修復的廣告。
這叫剩余價值。
對價值的極限壓榨會帶來什么?
帶來錢。
整容醫院的年會,你看過嗎?
我看過。
獎品是什么嗎?
是一整排的豪車。
一切都是生意。
人命也是。
10
醫院要賺錢,核心還是滿足了用戶的需求。
為了好看,人類可以瘋狂。
1980年,20歲的韓國歌手韓慧景獨自到日本發展。
彼時,激烈的競爭讓韓慧景對自己的外貌充滿自卑。
如果我更好看,是不是會有更多機會?
28歲那一年,韓慧景踏出了整形的第一步。
為改善臉型,她開始往臉上注射硅膠。
由于醫生給她注射的是工業硅膠,到后期,她的臉部開始腫脹。
很快,她的臉像氣球一樣腫脹起來。
她逐漸陷入“整容,修復,再整容,再修復”的無限循環中。
她開始對整形上癮,而臉,也基本上毀掉了。
醫生認定為二級毀容。
腫脹的臉部,導致她說話口齒不清;
由于眼皮常年緊繃,她甚至很難閉上眼睛。
2004年,她的遭遇被韓媒報道,引起了廣泛關注。
巨大而腫脹還分塊的臉,像電風扇一樣。
她被人稱為“電風扇大媽”。
就這樣,韓慧景年輕時紅遍亞洲的夢,以一種令人唏噓的方式實現。
2018年12月15日,當韓慧景再次登上新聞首頁時,出現的卻是她去世的消息。
在手術臺上度過半生,在57歲時離開了這個世界。
盡管她已經慘的極具新聞性了,但客戶依然前赴后繼。
我曾在醫美機構看過一位女性面診的過程。
醫生明確告知她,她的鼻子已經很好,沒有調整的必要。
但她自己覺得,一定要做,要百分百的好看,要一個完美的鼻子。
她整容的錢,都是借來的,而這是她第三次整鼻子。
醫生很納悶,問她,為什么一定要做。
她除了一句“很重要”以外,什么都說不出來。
她們想要的,早已不是整容帶來的“利益”;
而是自己臆想出來的“利益”。
這個東西是否存在,值得懷疑。
11
好看的人天然會受到優待,這是事實。
但只有好看,恐怕會比較悲慘。
削骨、隆鼻、隆胸這些手術失敗率最高,也最危險。
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前仆后繼去給醫美機構送錢,去充當數據上的分子?
因為這種手術也是效果最明顯,性價比最高的方式。
相比于水光針、光子嫩膚這種高安全系數,但效果有限的醫美。
一刀下去重換人生的整容手術無疑更加誘人。
只要“美麗”依然能帶來“利益”,整容的人就永遠不會減少。
但,顏值經濟,也代表顏值內卷。
整容帶來的邊際收益總有極限。
但整容這件事不會。
整容會“上癮”。
當整容者們拆下繃帶,看到自己更明顯的下頜線,更精致的鼻子,更有神的眼睛時。
內心產生的狂喜,勝過一切刺激。
因此,整容會成癮。
許多人受制于成本,受制于理性會停下來。
但也有不少人在幻想中走向盡頭。
抽脂之后隆胸,填充之后削骨,雙眼皮之后隆鼻。
她們不知道手術有風險?
不知道收益已經覆蓋不了風險和支出?
當然知道。
但是,萬一呢?
萬一成功了呢?
萬一變美了呢?
萬一成網紅了呢?
所有整形成癮的人無一不是沉浸在那種變美、成名、賺錢的虛幻念想中。
一次又一次的將自己送進手術室。
全然不顧付出早已大于收益,風險不斷累加。
萬一,出不來了呢?
人生最怕的,就是這個萬一。
全文參考資料來源如下:
【1】.可怕的錯覺:人人都會犯的致命錯誤. [英]查爾斯·麥基/著,馮松/譯 .新世界出版社.
【2】.害慘歐洲人的這種傳染病起源成謎.科技日報.
【3】.從古印度到希臘、阿拉伯和西方世界的小兒膀胱取石術.Pediatric Surgery International.John G Raffensperger .
【4】.鼻外觀整型手術.維基百科.
【5】.Friday essay: the ugly history of cosmetic surgery.Michelle Smith.
【6】.調查:平均每年黑醫美致傷致殘人數約10萬 多數投訴無門.時代周報.
【7】.修補“兔唇” 分離連體嬰兒.手機人民網.
【8】.魔幻西方決斗史(中).男人裝.
【9】.外科的誕生:從文藝復興到移植手術革命.[美] 大衛·施耐德 著 張寧 譯.中信出版集團.
【10】.接包皮種鼻子 早期怪異的整形手術.果殼網.
【11】.數據出處:假牙的暗黑往事:美元上的華盛頓面色凝重,都怪假牙不合適? 果殼網.
【12】."Harold Delf Gillies, plastic surgeon (1882–1960)". WW2 People's War Archive. BBC.
【13】.山西女孩赴韓國整容 12項手術無一項成功(圖).新京報.
【14】.美國也有不少整形失敗事故,心臟和肺衰竭、呼吸周婷、死亡不比國內少.北青網.
【15】.擁有J罩杯的女孩:12次整形手術,只為過上正常人的生活.真實故事計劃.
【16】.行業投訴增加10倍多 醫美行業該給自己“整形”了.同花順財經.
【17】.專訪:韓國人為何熱衷于整容?BBC中文網.凱露.
【18】.玻璃球隆胸、石蠟隆鼻,100年間人們是怎么整容的?|日本醫美.summer夏小小小.
【19】.廣島原子彈爆炸75年:親歷者的苦難與救贖.ABC中文.特蕾西謝爾頓.
【20】.李麗梅、王愛妮醫療損害責任糾紛再審審查與審判監督民事裁定書.裁判文書網.
【21】.醫美行業專題報告:從日韓發展史看中國醫美行業.長城證券.黃淑妍.
【22】.每年10萬致死致殘,無數少女正跳進整容火坑 .澎湃新聞.
【23】.中國醫美“地下黑針”白皮書.中國數據研究中心 中國整形美容協會醫療風險管控中心 聯合麗格第一醫療美容醫院.
【24】.機構隱匿47億收入,醫托也能月入6萬:起底“黑醫美”暴利.鳳凰網財經.AI財經社.陳暢.
【25】.去年我國5.6萬人赴韓整形 失敗率年增15%.人民日報.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