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花錢成為騰訊股東
1
問大家一個問題。
你給公益捐錢的時候,會不會擔心自己的錢打了水漂?
我可太擔心了。
我捐了很多年錢,從小學的時候學校組織捐錢到工作以后在網上給公益項目捐錢,就沒斷過。
但我對這事兒其實并不信任,因為我確實不知道錢去哪里了。
很多時候我只能看到一個項目名字和一份不知道多久以前的宣傳資料,沒人告訴我為什么要捐的錢是這個數字,它們會被怎么使用,以及怎么證明這些錢被正確使用了。
所有人都只告訴你,出錢就完事了,別管那么多,你捐錢是為了讓自己心安。
但不好意思,搞不清楚這些。
我,的,心,不,安。
我不怕捐錢,我希望世界更好。
但我怕錢沒有落到實處。
如果我被騙了,那這個錢花的就太虧了,不僅沒幫到人,關鍵是連裝叉的屬性都沒了。
又沒幫到人,又沒裝到叉,還丟了錢。
凱子不是這么當的。
2
從【出資】的角度講,給公益項目捐錢就和投資一家公司是一樣的,都是我出錢,你辦事。
我是公司的股東,但我不參與具體管理,那我怕不怕你們這些高管拿著我的錢亂來?
當然怕。
為什么股東能信任公司,因為所有上市公司都有財報,都有【股東大會】。
高管如果不想被股東在股東大會上暴打,就不敢太胡作非為。
無論是商業還是公益,都應該遵循兩個基本原則:
【誰出錢對誰負責】,以及【信息透明是信任的基礎】。
現在我給你這個公益項目捐了錢,我就應該參加股東大會,就應該有百分百的知情權。
我明明成了你的股東,你憑什么不對我負責?
你什么都瞞著我,什么信息都不公開,憑什么要求我的信任?
這事兒不對。
3
整個公益行業最大的困境,從來都不是大家捐錢意愿的問題。
而是大家真的分不清誰是誰,哪個公益機構好,哪個公益機構不好。
所以只要有一家機構被曝出有問題,整個行業就會一起挨罵。
很多從業者抱怨做公益真難,在一線做事本來就已經累得半死了,還要面對無窮的猜疑。
委屈嗎?
委屈。
但是沒辦法。
做公益就是要剖腹證粉,沒有這個決心和覺悟,也不用做公益了。
畢竟捐贈者是真的要出錢給你的,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
我負責出錢,你負責向我證明自己不會亂花錢,這個模式才能夠自洽。
但如果是我負責出錢,你負責告訴我別懷疑,要信任,要鼓起勇氣去愛,要擁抱世界,總之就是別懷疑,那你不如直接告訴我錢被你恰了。
起碼我不用提心吊膽了。
要讓捐贈者放心,公益機構必須自證,這是最基本的道理。
自證這個事情說起來簡單,其實非常非常難,想達到效果,必須符合兩個要求。
第一,我要自證,首先得聚一幫人來看吧。
我自己在一個沒人看的網站上公開信息,這個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第二,得有一套規范的流程,把所有情況都考慮到。
你亂哄哄一頓說,完事了發現什么重點都沒講到,這樣怎么可能有說服力。
今年4月,騰訊公益首次發起【公益股東人大會】,每一位捐贈者都是公益事業的【股東人】,可以通過項目反饋的方式收到會議邀約,在騰訊會議上直接與機構負責人面對面。
公益機構則要在大會上公布財報和資金明細,接受【股東人】和其他網友的質詢。
在傳播渠道和規范流程上,這種模式有著天然的優勢。
首先,它以微信為載體,微信的用戶量和關系網不需要我多說了吧。
再加上視頻號、公眾號、小程序和騰訊會議這些工具的輔助,能確保公益機構的自證被最多人看到。
其次,股東人大會模仿的是企業的股東大會。這是企業的股東和企業管理者在無數次博弈中總結出來的完善機制,用來解決公益的互信問題綽綽有余。
在頭三家參加打樣的公益機構在股東人大會上公開所有信息、接受所有人的質疑、把自己機構內部的一切都展示出來給人看以后,大家才能更好的產生信任。
這是自證的最高級形式,是一種直接的證據,它強于一切巧妙的辯解和無數間接證據。
只要我對這個項目感興趣,我就一定敢捐,你都這樣展示自己了,我還有什么不相信的?
阻止我的只會是我的錢包,而不會是我的理智。
很有趣的是,這個公益股東人大會都這么嚴苛了,但之前參加過的所有機構都選擇了繼續,并且還有更多公益機構在瘋狂報名表示加我一個。
今年5月,騰訊公益聯合恩派公益共同發起了透明公益助力計劃。自從計劃啟動以來,陸續有400多家公益機構提出申請,其中將有一百家被選中召開股東人大會。
今年的99公益日即將來臨,公益股東人大會將進一步展開。截至目前,已經開了97場。至2022年99公益日期間,將完成100場公益股東人大會。
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絕大部分的公益機構都很少有類似【發言人】的角色,過去它們也不需要有。
而現在它們要在成千上萬人面前展示自己,回應公眾質疑和挑戰,這考驗的不僅僅是機構本身的勇氣,還有個人素質和心理承受能力。
但這也是一件必須的事情。
對參加過的公益機構來說,只要它們參與了一次,往后其實就一定要繼續參加了。
因為去年你敢公開,今年不敢公開,所有人都會想你是不是有什么問題。
但反過來說,只要你繼續參加,我就一定可以相信你。
所以只要是真的想做事,而不是想撈錢的公益機構,一定會努力去參加這個公益股東人大會。
對于藏污納垢的機構來說,這是斷頭臺。
但是對所有愿意做事的公益機構來說,這就是封神榜。
我只要上去一次,我就和其他所有沒參加過的機構都不一樣了。
我敢公開,你敢不敢?
我敢你不敢,大家在捐贈的時候必然會選我。
公益是一個很理想主義的事情,但任何涉及到把錢給誰的問題,遵循的往往是最現實主義的邏輯。
公益是善心。
但善心,需要被霹靂手段所保護。
4
參與股東人大會的次數多了,你自己的心態其實也會發生改變。
在這一百場大會里,你不再只是你自己。
你既是公益的捐贈者,也是滿天星圖書館里的書籍管理員。
你是給深山里的外婆發雞苗的志愿者,也是在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喂大象的村民。
遠方的所有聲音你都聽得見,遠方的所有故事你都看得見。
在一場場大會中,你可以清晰地看見這些公益機構展示資金的用途明細以及項目成果。
你知道每一分錢都有用處,每一次愛都沒有被辜負。
雖然你說不清楚你的錢是其中的哪一筆,但你能想象出來,這個世界正在變好。
而這里面,有你的一份力量。
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份。
我們在參與公益項目的時候,肯定是有一個心理預期的:
我是在做好事,是在讓世界變好。
但知道歸知道,我們多少還是會有一些自我懷疑。
我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做無用功,是不是在服用安慰劑。
但在一場場股東人大會中,我們看到了【藥效】。
看到自己的付出有成果,你才愿意繼續付出;
就像看見種子發芽,你才愿意繼續澆水。
公益是需要長期持續投入的。
電商講復購,其實公益也應該講復捐。
怎么讓人愿意復捐?
那就是讓你成為股東,參加股東人大會,看到你投的【公司/公益項目】的成果和變化。
這個種子要是總不發芽,你肯定不會一直澆水啊。
你只會懷疑我拿到的是不是炒熟的種子啊,它是不是在騙我的水。
但只要它發芽了,你就愿意再試一試,再投入一點點。
直到天心月圓,花開三千世界。
5
除了【公益股東人大會】,透明公益助力計劃還有另一部分,也就是【公益真探】。
今年8月,【公益真探】就邀請了100位來自各地的公益捐贈人擔任公益真探,奔赴全國56個城市的100個公益項目地,用雙眼驗收這些項目的成果。
【公益股東人大會】是線上的、數據化的監督,【公益真探】是線下的、眼見為實的監督。
線上和線下結合,數據和真人相加,就組成了一套嚴密且可信度極高的公益監督體系。
有了這套體系的存在,普通人才能更放心地相信和支持公益機構,讓公益機構能匯聚更多力量,更沒有顧慮地做好事。
這些事情,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公益項目】。
但它同樣重要。
因為它是【幫助公益變得更好的公益】。
信任和愛心,是這個世界最脆弱也最美好的事情。
所以要有菩薩心腸,也要有霹靂手段來保護。
保護它們的力量從何而來?來自我們每一個人手中。
今年是99 公益日的第八年,公益也來到了全民共創的新時代。
從“一花一夢想”實現公益項目的【逆向發起】,到公益股東人大會和公益真探的【全民監督】,公益事業離普通人的距離從未如此接近,每一個網友都可以為自己關注的公益領域直接貢獻力量。
單獨一個人的力量,或許只是一滴水。
但當無數人的力量被科技和平臺匯聚在一起,就成為了涓涓細流甚至滔滔大河。
人心所向,終成江海。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