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金庸 | 江湖人生三重境
12日,金庸先生出殯,而被稱為西方金庸的“漫威之父”斯坦·李去世消息同時傳遍全網,嗚呼哀哉。前者用巨筆書寫東方武林,告訴我們有一方江湖可以闖蕩,兒女皆有情;后者用畫筆締造西方俠義宇宙,告訴我們有一個世界可以藏身,眾生皆平等。 今天,內內約稿資深金庸粉文心齋主人,聚齊金庸武林的各位豪俠,再次專題寄情青春,證悟遙敬大師。愿江湖在心中,英雄夢不朽。
世人一生有三層江湖,下層是凡人身處之江湖,雖有爾虞我詐也有人間溫情,到頭來四大皆空人人難逃一死而已,這個江湖雖苦亦甜,世人沉醉不得脫而求之佛法,佛法并不遠離人間,日常生活那些粗淺的道理都有佛法,不必拘泥于經文字面。佛法目的也不是教人長生或保佑發財升官,佛法的目的是讓人覺悟。但是堅持行踐那些簡單道理,盡量克制那些愚昧的想法,每世感悟一點點,縱然億萬世,也是能證悟的。
第二層是神往之江湖,終橫天地快意恩仇,王侯將相皆糞土,世俗綱常不須顧,這個江湖是金庸大師用無上內力替我們打開的,當身不由己時悄悄躲進小室安放躁動的內心,汲取勇氣再入輪回俗事,善莫大焉!可以說,金庸的小說,對世人就是佛法,有朋友圈稱“回想當年,我今天處世的勇氣,擔當,善良都是從金庸小說中習得”,深以為然。
最后一層江湖即歸隱之江湖,用金老的話“大鬧一場,悄然離去”。袁承志無力勸崇禎/闖王而歸隱海島,風清楊心屬華山避不見世,黃藥師一身奇術偏居東海桃花島,狄云回雪谷方遇到水笙,張無忌出生的極北冰火島,習得九陽神功的昆侖絕谷,光明頂碧水寒譚和秘道,公孫止的絕情谷,牛家莊的密室,俠客島,通吃島......林林總總這么多島嶼暗示,讀者要給自己留一個避世空間,行俠仗義不如歸隱世外桃源,這才是金老給自己和世人留下的最深的儒家思想,佛法隨緣。
畢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對人言只二三。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俠客們用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金庸是感情充沛的理想主義,但骨子里是悲觀或厭世的,也因此他筆下的俠客們才有原始鮮活的生命張力。金庸也曾為真正的理想主義者樹碑立傳,在碧血劍附錄中的《袁崇煥評傳》讀來不禁令人扼腕,其中這段對袁崇煥的評價可謂入木三分:
“他的性格像是一柄鋒銳絕倫,精剛無儔的寶劍。當清和日平的時日,懸在壁上,不免會中夜自嘯,躍出劍匣。在天昏地暗的亂世,則屠龍殺虎之后,終于寸寸斷折。”
懷出世之情,念天下黎民,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雖千萬人吾往矣。射雕英雄郭靖,天龍八部蕭峰,都是這樣的英雄。
別了金老,別了江湖!
本文由“一品內容官 ”微信公眾號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