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穗鮮食玉米,窺見農產品新出路
“ 用科學定義品質,造就高端鮮食玉米。”
文:Carol He
來源:Foodaily每日食品(ID:foodaily)
“食物的背后都是回憶,味道的背后都是人生。”
近年來,火熱的直播帶貨讓農產品引發大眾熱議,而講好農產品背后的故事與文化,拉近農產品牌與消費者的距離,正成為品牌破圈的新思路。在消費升級的驅動下,國人對于農產品的訴求也在升級:從單純追求食品安全與卓越口感,到關注新鮮度、高營養和品牌化。鮮食型農產品,則是在新消費動力中快速崛起,成長為不可忽視的農業“新物種”。
在遍布新銳的鮮食農產品賽道中,一家成立僅1年就迅速發展為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的品牌——北緯47°引起了Foodaily的注意。在推出鮮食玉米后不久,今年年初,北緯47°就憑借鮮食玉米、大米等產品摘得“2022年度世界食品品質評鑒大會”中的6枚蒙特獎金獎,成為鮮食領域的一股“鮮活力量”。
在9月6日,北緯47°還舉辦“未來可期-中國首屆高端鮮食玉米產業峰會”,引發行業內外廣泛關注。此次峰會聚集黑龍江省農業部領導、齊齊哈爾政府領導、北緯47°領導層以及眾多行業專家,聚焦鮮食玉米產業前景討論,會上,北緯47°還聯合CBNData發布《2022鮮食玉米消費趨勢白皮書》,為鮮食玉米行業乃至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更多探索方向和創新思路。
圖片來源:北緯47°
鮮食玉米在國內處于怎樣的發展階段,北緯47°為何會對鮮食玉米情有獨鐘?憑“鮮食”概念,北緯47°如何在農產品生鮮大戰中覓得先機?在硬核產品力的背后,這家農業新軍又是如何構建自己的新農業模式?
“鮮食”當道,北緯47°應運而生
迎合健康需求、綠色產業助力,鮮食玉米備受青睞
鮮食玉米是指在玉米乳熟期采摘新鮮果穗,水分含量在55-75%,可用于直接食用的玉米。根據品質類型可分為甜玉米、糯玉米、甜糯玉米等。相比傳統玉米,鮮食玉米在外觀色澤、營養成分、甜糯口感、食用便捷方面都更勝一籌。
如今,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鮮食玉米生產和消費國家,2020年全國鮮食玉米總種植面積已超過2000萬畝,居世界第1位,市場消費量達570億穗。全國已有24個省70多個科研單位和企業重點發展鮮食玉米,成為繼玉米飼料和玉米深加工之后又一新興的玉米產業。
圖片來源:北緯47°
CBNData與北緯47°推出的《2022鮮食玉米消費趨勢白皮書》指出,鮮食玉米已成為消費者日常健身減脂過程中的重要代餐選擇。此外,也有許多消費者將其作為用餐過程中的佐餐、主食的重要替代品,或直接作為蔬果、零食享用。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在消費升級大潮下,營養價值高的鮮食玉米迎合了大眾對高品質食品的更細分、更進階的需求。
對綠色產業的政策扶持與大農業產業升級也在推動著鮮食玉米的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23年的遠景目標綱要都提出了農業要高質量發展的建設要求,為鮮食玉米產業提供了巨大空間。
鮮食玉米供給側的圍城,該如何打破?
鮮食玉米市場整體向好,但發展過程中存在較大的問題。直播帶貨引發了大眾對于農產品的火熱關注,卻也接連出現許多直播間出售的農產品質量不佳、腐爛發霉等疑似“翻車”的爭議。在直播帶貨弊端的背后,暴露的正是農產品缺乏標準化所帶來的問題。標準化程度低,導致農產品存在品控困難、易損耗、難以儲存、利潤率低等痛點。《2022鮮食玉米消費趨勢白皮書》顯示,越來越多消費者都對農產品食材品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食材本身的安全性與新鮮度是消費者關注的主要方面。
一方面,在生產端口,“優質產品賣不出優價”。而在消費端,“優價買不到優質產品”。Foodaily認為,規范農產品生產、運輸和銷售,在產品供應與市場需求間把握平衡,才能突破農產品供給側的困境。
圖片來源:《2022鮮食玉米消費趨勢白皮書》
洞察到鮮食玉米的需求與痛點,北緯47°聚焦產品力與品牌力的打造,并以產業鏈、數字化能力作為強力支撐,從種植到運輸再到銷售建立全鏈條的標準化,緊密流通與加工的聯系,保障農產品的品質,為鮮食玉米行業注入新鮮活力。
用科學定義品質,
成就高端鮮食玉米的“自我修養”
優良品種,萬年黑土,孕育“黃金基因”
Foodaily了解到,北緯47°鮮食玉米產地選在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的松嫩平原,被譽為世界黃金種植帶。在這里,亞寒帶季風氣候讓土壤千萬年承受腐殖質的堆積,造就有機質高達7%(全國均值的2倍)的珍稀黑土。
圖片來源:北緯47°
冬夏溫差超越70°,年均日照超越2600小時。毗鄰小興安嶺天然氧吧,全年優質的純凈空氣,天然弱堿性蘇打水,都為鮮食玉米創造了非常理想的生長環境。
北緯47°在成立伊始就創建了有機研究院,與中國科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等10余所農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開展技術合作,以健康飲食、保健養生等方向開展有機食品研發,擴充有機食品原料種植品類,滿足大眾健康需求。
掌握先天優勢后,北緯47°還通過后天努力保持產品的優良品質。
三小時鎖鮮,把握“美味時速”
鮮食玉米青穗采收后酶的活性仍較強,沒有了植株本身光合產物的供給,呼吸作用會消耗自身的營養物質,鮮食玉米的品質迅速下降,造成口感不佳、甜度降低的不良表現。
對此,北緯47°采用八重工序,“3小時鮮制”有效鎖住鮮玉米的營養和水分,保留玉米的新鮮風味。
鮮食玉米歷經人工采摘后,1小時內運達倉庫,有效避免食材遭到機械損傷、太陽暴曬;為了保持玉米籽飽滿的狀態,北緯47°摒棄傳統剝皮方式,采用氣爆式機械化去皮,高壓淋噴清洗;在人工甄選優質果穗并修正切面后,果穗會經過高壓清洗和高溫漂燙,清潔食材表面的籽粒殘渣和微生物。選出優質果穗后,產品采用高阻隔性的日本進口HG膜真空鎖鮮,更好保證玉米口感和香氣。
圖片來源:北緯47°
0添加、低熱量、高膳食纖維,拿捏“營養加減法”
目前,北緯47°已推出鮮甜玉米、鮮糯玉米和黑珍珠鮮玉米三款產品,經由255項國家農殘檢測,27項理化及感官指標評審,確保0農殘,自然非轉基因。
據《中國食物成分表》,與同等質量的面條相比,北緯47°的鮮食玉米系列熱量至少減少50%,膳食纖維含量增加1倍以上。其中黑珍珠鮮玉米的營養價值最高,高達17種氨基酸,并富含被譽為“抗衰老黃金元素”的自然花青素。
圖片來源:北緯47°
在渠道方面,北緯47°一方面在大賣場、超市建立玉米品類銷售和執行標準;與餐飲企業合作,在線下通路確定分品類經銷體系,向各級城市拓展,另一方面借力電商平臺打造品牌形象,并建立出口生意模式,開拓全球市場。
北緯47°鮮玉米不但接連斬獲國際蒙特金獎、布魯塞爾國際風味評鑒所美味獎章,在國際美食大獎中獲得專業認可;面向大眾市場,北緯47°優質的產品也受到了喜愛和歡迎。去年年底,產品在俞敏洪直播間上線10分鐘就賣出12萬根,拿下當晚農產品銷量冠軍。
除了鮮食玉米系列,北緯47°還為集團客戶直供速凍玉米、速凍南瓜、速凍豆角等優質原料食材,六水香有機大米、泰來生態大米、黑龍江甄選大米等優質農產品也屬北緯47°品牌,產品矩陣非常豐富。
藏糧于技、藏糧于地,
北緯47°用高質量發展講述新農業故事
讓營養、新鮮、美味的品質能被消費者感受到,用科學與標準定義農產品品質的背后,是北緯47°借助科技力量和現代化經營管理夯實農業產業鏈、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打下的基礎。
數字化賦能,讓農產品邁向標準化正軌
首先,在把控農產品品質上,北緯47°建立了以數據驅動的標準化生產模式。結合作物生長數據整合建模,并依據土壤數據監測、全天種植觀測及數字化指揮調度的運營管理等方式,做到掌握鮮食玉米從種植、生產到運輸的每一環節。
大數據全程記錄從整地播種—生長—采收加工—消費者端全流程,系統性保障完整溯源。消費者通過溯源碼可以了解每一根玉米的前世今生。圖片來源:BML/Martina
Siebenhandl
未來,北緯47度計劃用3-5年時間建設以農業大數據決策指揮中心為核心,以全過程全要素數據采集分析為基礎,以“天空地”信息采集體系、標準化種植管理體系、種植全流程溯源體系等為支撐的有機數字農業,在復制推廣種植技術的同時,賦能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
構建“共富產業鏈”格局,助力產業興農
集約化的生產模式既能保證鮮玉米果穗的質量一致性,也便于規范化管理并控制鮮食玉米的生產成本。北緯47°依托依安縣綠色有機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園,建設包括鮮食玉米、冷凍蔬菜、有機油類作物、植物蛋白等在內的精深加工、智能倉儲和冷鏈物流等產業集群項目。
圖片來源:北緯47°
北緯47°將“有機產業集群”理念引入農業生產,大力發展培育品牌農業、有機農業、智慧農業等特色高效農業,有效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同時,通過產業集群賦能上下游伙伴協同發展,推動全產業鏈上下游種植、養殖、運輸和包裝產業發展,帶動產業經濟和地方經濟發展,打造出極具社會引領意義的“共富產業鏈”格局。
在種植模式上,北緯47°采取“合作社+經紀人+農戶+企業”的庭院種植和“合作社+基地+大戶+工廠”的規模種植,發展訂單化、定制化、本土化種植模式。以多種種植模式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將收益可視化,帶動農民穩步增收。在生產管理上,北緯47°打造全程標準化、機械化、數字化種植模式,達到品種、施肥、管理、回收、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六統一”,開展全產業鏈有機閉環生產。在產業經營模式上,農民以土地入社發展規模經營,企業與合作社合資建廠企業化運營,通過市場化驅動和利益鏈接,打造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民緊密聯結的產業化聯合體。
保護與開發并舉,落實農業可持續發展
東北地區優質的耕地資源促進了當地的農業經濟發展,卻也面臨著土壤退化制約糧食作物生產潛力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為此,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東北黑土地的保護工作,并發布《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等多項指導文件。
為了兼顧黑土地開發與保護,北緯47度不僅在作物種植過程中通過科學施肥、秸稈還田等農機、農藝結合措施,進行保護性耕作,同時建設規模化有機肥與生物天然氣循環利用項目,以畜牧糞污和玉米秸桿等為原料制取生物質天然氣和有機肥,其中有機肥還田,有效提升黑土地地力,實現生態循環農業創新模式,做到了“藏糧于地”、“守土有責”。
總結
縱觀近年來農產品的發展趨勢,標準化、品牌化生產已成大勢所趨。與此同時,新鮮、營養的品質也逐漸成為大眾選購農產品的重要決策因素。越來越多的品牌順應消費升級趨勢,在提升產品力的同時,深耕品牌力、渠道力和供應鏈能力的塑造。北緯47°對鮮食玉米的深耕與探索,無疑為鮮食農產品行業樹立起又一個標桿。
參考資料:
[1]《中國鮮食玉米產業研究簡報》,唯恒農小蜂
[2]《2022鮮食玉米消費趨勢白皮書》,CBNData × 北緯47度
[3]《2021年中國農貨新消費發展研究報告》,艾媒咨詢 × 中國農業大學[4]《業界談農產品標準化:用科學定義好吃 用數據呈現美味》,人民網
封面來源:北緯47°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