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輸出功效到人格化品牌,麥咖啡的營銷之路
文|燒腦廣告(shukewenzhai)
新消費崛起之后,咖啡賽道紅到發紫,也卷得不行。
數年間,我們看到了咖啡豆種類激增,新品牌層出不窮,新玩法目不暇接……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品牌們,老品牌壓力激增。
今天,我們來看看麥咖啡。作為出道已久發揮穩定的品牌,麥咖啡的廣告一直有趣。
01 功效輸出
從功效上出發,是咖啡品牌的基操。
DDB之前為麥咖啡做過一組平面廣告,巧妙借用了白天和黑色的對比,來體現麥咖啡提神作用。
在偏生活化的場景里,偏偏出現了非常規的景象。雖然海報中一句話都沒有,甚至咖啡杯也不顯眼,但一眼就能明白麥咖啡在其中的作用。
正如Slogan所說,一杯麥咖啡,為你點亮黑夜、
傳遞類似信息的還有另一組廣告,是李奧貝納為麥咖啡而作。巧妙使用吸管、麥咖啡元素和陰影,模擬出時鐘的效果,配合“Whenever your morning starts無論幾點開始新的一天”,其背后也指向的是,麥咖啡7X24提供高品質咖啡。
另一種思路,則是從“犯困”切入,麥當勞聚焦眼睛的場景,將疲憊和產品綁定。
還有插畫版的。
國內的 “醒醒犯困人”campaign則更為social。平面廣告堪稱“人間犯困大賞”。
視頻廣告則重點展開了三種犯困的情況,代入感太強,看得人都有點困了。
02 品類出新
叫醒犯困人,是咖啡品類固有的屬性,麥咖啡的廣告當然也不止于此。
在了解具體的口味之前,麥咖啡給我們的印象,是“簡簡單單的一杯好咖啡”,這股印象得益于麥咖啡在數年間制造的一系列廣告。
先是諷刺了各種咖啡亂象:菜單龐雜、儀式感過強、等待時間很長,wifi密碼長得沒法用,而一杯咖啡竟然要72塊!而麥咖啡,簡單、迅速,味道也很好。
接著,槍口轉向了咖啡業界的過度營銷。
一杯咖啡,品牌可以從源遠流長的咖啡豆講起,拉出咖啡師,讓消費者了解品牌的努力,放上模特,具象化展示口味,甚至將舞蹈、音樂等藝術做關聯。而麥咖啡只是很不屑地說:這些我們都能做,但我們只想給你一杯簡單的好咖啡。
之后,麥咖啡在一間咖啡館里,集中吐槽了精品咖啡館的種種問題。
比如,一家咖啡館,竟然需要DJ;咖啡館店員,做個咖啡哪來這么多不必要的工序;室內裝潢雖然文藝;邊喝咖啡,邊按摩是什么人間迷惑;而坐在海洋球里,真的不會拖慢工作效率么?相比之下,麥咖啡現磨好味,快捷還不貴。
就連小小一個點單,麥咖啡都能做到無限輸出。
比如,當你點一杯Flat White,你可能并不知道,一千個店員心中可能有一千杯不同的Flat White,看完這則廣告,也可能不懂Flat White到底是什么,但麥咖啡可以直接為你做一杯。
還有,當咖啡的選擇越來越多,點單直接難以選擇恐懼癥。麥咖啡的這則廣告,就完美呈現了這種點單的恐怖。而在麥咖啡,你根本不必如此。
看,在還沒真正品嘗過麥咖啡之前,我們已經牢牢記住了這一杯簡單的好咖啡,麥咖啡的品牌人格也因此變得十分鮮明。
03 人格化品牌
8月末,上海某地驚現25米巨幅分手告示牌,分手的雙方,并非真人,而是休戚與共的兩個品牌,麥當勞和麥咖啡。
被分手的麥當勞,簡直是一臉懵:
主動的麥咖啡,顯然也不是一拍腦袋。這一想法醞釀已久,麥咖啡用一封長圖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相比起阿里整個動物園的調侃,麥當勞和麥咖啡的互動顯得不夠看。奈何兩個品牌與消費者距離天然相近,而麥當勞和KFC,以及漢堡王的淵源,總令人津津樂道。
這一波分手,自然也是蓄勢已久,隔天麥咖啡“奶鐵系列”就上線了。
所謂奶鐵,就是比拿鐵更奶更濃,新的品類命名,更貼合國人喜好的配方,很難不讓人聯想厚乳拿鐵。
無論是品牌獨立,還是全新品類,都是為了面對越來越激烈競爭,而這一出“分手”的好戲,正是舉重若輕的麥當勞和麥咖啡,在品牌人格化上的再次成功。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