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討厭上班,但不該討厭工作
1
這幾天在知乎看到一個話題:工作的意義是什么?
一開始我覺得很魔幻,這有什么討論的?
要不是為了賺錢,誰喜歡工作啊,有病吧。
但看了很多回答之后,我發現,其實【工作】和【上班】,是兩碼事。
上班就是為了賺錢,而工作是為了自己生活的可控。
很多人搞不懂工作和上班的區別,才會干著干著覺得工作失去意義。
如果我們是出來打工賺錢的,那肯定是誰給的錢多聽誰的。
因為我們從一開始就是為了賺到錢,然后用這些錢來改善自己的生活,那賺錢本身就是意義,能賺到錢就可以,根本不需要為上班過程太枯燥而糾結。
能讓我們不在乎錢的,肯定是更有價值的東西。
現在很多人都對上班反感,不是因為他們有問題,而是被忽悠了。
老板明明是讓我上班,卻騙我說我在工作。
他明明應該給錢的,卻跟我說我應該更注重自己上班的意義。
上班,有個屁意義,錢才是意義。
而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像許倬云先生在知乎開學演講里說的一樣:
“工作不僅是維持你的生活,也是讓你帶進社會的一個角落,也是一個連線。”
“工作就是雕塑你自己。”
2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許倬云老師是誰,許倬云老師是王小波老師的老師,匹茲堡大學榮休教授、美國人文學社榮譽會士,著作等身,是不折不扣的史學大家。
但在這些榮譽之外,他還有一個身份:他是先天殘障人士。
許倬云老師剛出生就患有嚴重的小兒麻痹,手腳肌肉萎縮,七歲就開始拄著拐杖行走。
好在他的家庭出身不錯,能夠支撐他一直讀書學習,一讀就讀了一輩子。
今年他已經92歲了,但在知乎演講的視頻里,能看到他依然口齒清晰,氣勢淵渟,并且依然對世界保持著充分的好奇心。
他的書架上擺滿了新舊交雜的書,還會用無法伸張的手指操縱電腦去瀏覽世界各地的咨詢。
他一直在工作,從來沒有停下。
我們可以將這理解為一個身殘志堅的勵志故事,“雖然很慘但還在堅持工作”一直是閱讀理解里常見的主題。
但反過來思考:如果停止工作,那他還會是現在的許倬云嗎?
對于一個出生就被封印了手腳的人來說,治學才是他的生活,因為堅持治學,他才能走到今天。
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
“我在工作中塑造了一個我自己該有的人,我工作里邊塑造出來的這個許倬云。”
他一刻不停的工作,不是因為錢。
而是因為工作讓他實現了自我,超越了自我。
這是一個尋找生活中美好自己的過程。
相比許倬云老師,大部分手足完整的人反而活得更迷糊。
他們的選擇看起來很多,但卻從未認真雕刻過自己的人生,玩也沒玩出心得,工作也沒做出事業,一生都隨波逐流,沒有歸屬。
3
知乎找來許倬云老師做這個開學演講,目的就是希望能夠靠許倬云老師穿越近一個世紀的智慧來啟發一下迷茫中的年輕人,讓年輕人能通過智者眼中的世界反思自己所處的位置。
很多問題,在跨越近百年時光的老者眼中纖毫畢現。
對于現在年輕人厭惡工作的現狀,他做出了自己的觀察:
“現在這個關口,是一個‘興奮’的時代,全世界都是驚人的速度在奔跑。
現在的年輕人他忙得很,麻煩撲到你的面前來,各種問題,課題。
你必須要馬上去找材料,必須馬上去適應,不然的話他來不及。
他來不及生病,來不及心里煩惱。
看不見的規矩,也就是進程,約束了你。
這個,你就被工作奴隸了,被綁住了。”
這種完全為了賺錢而不斷重復的人生,沒有辦法雕刻我們的靈魂,沒法讓我們搞清自己到底是什么樣的人,自然也就沒法帶給年輕人目標感和成就感。
甚至因為壓力太大,連人與人之間的聯系都斷掉了,每個人都變得非常非常孤獨。
對這些狀況,許倬云老師表示了自己的擔憂:
“怎么樣在這個里面,拿自己找到個歸屬,這個是很嚴重的挑戰。”
4
世界不是非此即彼的,工作和上班也不是完全對立,你完全可以既要又要還要,一邊賺錢一邊雕刻自己的人生,無非是比重有差別。
大多數時候,不是說A工作3K,B工作30K那么大的差異,而是A工作6K,B工作8K,但工資低一點的工作要求會低一點,會輕松一點,內容你喜歡一點。
重點在于,你擇業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這個工作會怎么影響你的生活?
一份24小時待命的自由職業會讓你晝夜顛倒,一份早出晚歸的工作會讓你失去夜生活,一份經常出差的工作會讓你失去陪伴家人的機會,一份需要時刻待命的工作會讓你失去遠方。
選擇工作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大部分人根本沒思考過自己的生活會被工作變成什么鬼樣子。
更多空閑時間?
更有趣的工作環境?
更多錢?
選,都要自己選。
當然,誰都不想上班,但這個問題要等待可控核聚變的那天,你先解決當下的吧。
5
在這個快餐時代,大部分人都是被裹挾前進,根本來不及思考自己在做什么,每個人都被奴役,被驅趕,在不停完成面前的任務。
我們找不到心靈歸處,剩下的只有無限的焦慮。
許倬云老師對這個時代年輕人給出的建議是:
“你要有你的定見,去定心。”
重要的不是效率,不是你能爬到多高的社會地位,不是你完成了多少成績,而是拷問自己,塑造自己,搞明白自己是誰,自己要以什么方式活下去。
勤懇工作是一種活法,瀟灑遠行是一種活法,思考修行也是一種活法,只要你知道自己是誰,自己存在的意義在哪里,你可以隨便活。
提問,思考,回答。
哪怕你很出挑,被人用異樣的眼光去看,也不重要。
總比被時代裹挾著前進,稀里糊涂就變成一個老人家要好。
就好像在那個工作的意義的話題下面,還有很多知乎網友給出了自己的思辨。
有人認為不應該把工作當成生活,應該讓二者涇渭分明,讓工作完全服務于生活。
有人認為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不會區分工作與閑暇,學習與娛樂,他們的每一刻都在追求將當下的事做到極致。
有人認為意義要主動尋找、主動賦予,從不喜歡的事情里挖掘意義。
有人則對尋找意義嗤之以鼻,認為強行賦予意義只是無用的自我安慰。
有人覺得意義一定要高大上,要有終極追求。
有人覺得好好賺錢維持生活就是最大的意義。
選擇誰并不重要,每個人的三觀都不同。
重要的是,你要自己選。
你要,自己選。
這就是知乎這種問答平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是知乎能一直堅持輸出觀點的原因。
早在知乎的香草時代,知乎就以各種行業內的大咖親自下場答題而出名,這些年來在知乎上匯聚了大量職場骨干,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對職場的見解和看法,也正是因為他們千奇百怪卻各有道理的專業討論,才吸引了無數人到知乎上求助。
這些分享者的身份有高有低,從許倬云老師這樣的史學大家到簡簡單單的職場螺絲釘,他們都經過自己的思考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至于到底要采信誰的觀點,則需要自己參與思考,自己得出結論。
就像許倬云先生說的:
“不要說天下有標準答案,標準答案在你自己。”
你自己想好,你要以什么樣的方式過完一生了么?
還沒想好?
不要緊,你可以用一生,去思考和改變。
但你要知道,要思考。
不要停。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