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的品牌沒人理
很多品牌都沒人理,尤其是在社交媒體上。
WHY
今天我們探討一個關鍵問題
「品牌的社會參與感」
品牌的基礎理論由理念、價值、表達來構成。
品牌的理念和價值,往往在左右表達。
可是,在品牌的長期經營中有一個重要的核心,是應用帶來的感知 。
——換一句簡單的表述,就是我說什么不重要,而是消費者感知了什么重要。
光環,有里有面 品牌有承諾 品牌有行動 | 口嗨,故事大王 品牌有承諾 品牌沒行動 | |
老實,不善言辭 品牌沒承諾 品牌有行動 | 無感,感知很弱 品牌沒承諾 品牌沒行動 |
如果基于這個邏輯,那么,品牌的構建,長期是要付諸承諾和行動來回應消費者的期待的。
我們知道,做品牌,是一個很難的事情,長期價值經營 ,是一個很難的事情——這是大家共同的難題。
一個品牌工作者,一直要面對長期價值和短期利益的拷問。
我個人的狹隘觀點,認為:社交媒體提供給了品牌機會 ,低成本去展現承諾和兌現行動的機會。哪怕你有個想法,你都可能撬動關注,這是在過去幾十年的媒體環境里,可遇不可求的簡單。
正因為有了社交媒體,品牌參與到社會話題中,開始覬覦熱搜。
在這樣的社會化媒體環境中,品牌如果不能夠參與到與社會、文化相關的行為共建中,就會被逐漸淡忘——因為,要關注的人,太多了。
在關注度 維度,搶占消費者關注的戰場,每一個產品,都是競品。
弱社交,產品力差的品牌,失去廣泛關注,是必然,這就是大多數品牌沒有人理睬的實質理由。
為了解決品牌在大眾領域的失聲問題,我會比較傾向認為,參與感 ,是一個關鍵解題思路。
再好的電影,也有人忘記的一天。
30年前的紅星,很難現在叫出姓名。
社會像一個大雜燴,只有一直與社會緊密相連,與社會發聲的主力一直保持社交關系,品牌才能持續為商業營造影響力。
關鍵的解題思路,在于:社會角色。
一個品牌的社會角色是他 存在于社會的理由 。
如果說蘋果擔任的是科技的精神圖騰,小黃人在提醒人們關注“賤賤”的自己,日清提供了孤獨時的陪伴,那么,一個品牌為什么存在在世界上,它代表了什么,這就是玄學本身。
所以,品牌在社會文化中,如果能扮演角色,它就構成了 參與社會文化共建 的基礎。
這解釋了很多現象。
比如:
B站的品牌價值真的大嗎?它本身沒有太多去做過“很品牌的事”,但是產品體驗、社區文化衍生出來的品牌活動,這都構建了品牌的社會存在價值。
比如:
迪士尼品牌好在哪里?母體文化里,人們對于童話世界的幻想,只有它在進行源源不斷的現實投影。
為什么某些IP翻拍大電影就無法傳承游戲本身的影響力?它輸出的母體文化中,形式空泛,沒有社交貨幣,不能提供社交下去的理由。
這些現象,都是在說明一個問題——品牌如果在社會中沒有存在的定位和意義,那這個品牌也許是體系完整的,但終究是感知不強的。
存續,是要在社會中找定位的,而不是市場的定位。
延伸閱讀
假如一個品牌在體系完整的情況下增加與社會相連的文化連接,例如在社交媒體上打得火熱,充分參與到每一個話題的經營,那么這個品牌會誕生出新的生命力,反哺于產品、生意模式、品牌、售后等多個環節。
——這也許是社交媒體帶來的一種新的思路,幫我們從文化角度,建立經營品牌的一個視角。
回到那句話:優秀品牌做文化,差點品牌做品牌,再差的品牌做產品,更差的品牌做傳播,再差的品牌啥也不做。
它在講:文化視角,是最高的品牌視角。
當我們天天慨嘆蜜雪冰城的病毒傳播為什么這么好,而我們的品牌花了兩三百萬都沒人理而長吁短嘆時,我們是否應該也回歸到文化視角再審視一下,我們所經營過的品牌,到底是不是網絡上的廢柴。
我們是否為品牌在全民和TA之間樹立了不可磨滅之心智,使他們的人生緊密捆綁在了一起。
我是誰?
我在哪?
我在做什么?
他們為什么關心?
苛責詰問自己,終得通往康莊大道之正確答案。
懂了可以轉發,沒懂也歡迎進群討論~
關注公眾號!入手定不虧!
往期推薦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