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界的“耶路撒冷”在哪兒?
1
“你上了這么多年大學,不還是回家種地了?”
十九年前龔紅玉離開家鄉時,就沒想過回來。
理論上講,她考上大學才離開家鄉,已經屬于跑得晚了,她初中的年級前五名的同學,在中考結束的當天就去廣東打工了。
沒辦法,住在婁底漣源的鄉下,只有兩條路走。
要么,外出打工;
要么,留下來種紅薯,也就是地瓜。
但總結起來,實際上是一條路。
從來沒得選,不是么。
這里的喀斯特地貌將耕地切得細碎,除了紅薯產量穩定,其余什么產量都不高。如果你貿然嘗試種植更高經濟價值的作物,一旦絕收,你將血本無歸。
于是,開始惡性循環,紅薯多了便賣不出價,自己頓頓吃,胃里會止不住的冒酸水,這樣下來,誰都想跑出去打工。
所以當2019年龔紅玉選擇回到村里時,她的操作,所有人都看不懂,整個村子只剩下跑不出去的老人和孩子。
她回來,是圖啥。
龔紅玉笑了,她的動機就兩個字,豐收。
掙了錢,才能改變這里,再也不吃紅薯。
所有人都想跑出去,現在,她想跑回來。
2
在龔紅玉回到湖南老家的那一年,千里外的貴州,丁浪走進了銅仁煥河村。
也許叫浪,就會漂泊,在前半生里,丁浪去廣州搞過設計,做過電商,創業失敗過,四處拍風土人情。
是在賺錢,但感覺不到被人需要,感覺不到價值。
如今走進煥河村,也是因為豐收二字。
比起漣源的鄉下,這里的問題主要是太豐收了——村里的雞很爭氣了,雞蛋多到賣不出去,村長急得沒辦法,丁浪這個外出過的,會拍視頻的能人就是救星,高低得讓他出出主意。
于是請來了村里紅白事的掌勺張奶奶,吩咐,高低得給他拿下。
不是說了嗎,拴住男人的心,先栓他胃。
張奶奶氣定神閑,給游子丁浪做了頓酸湯面,小米辣鮮辣,沾水陳香,怕孩子餓著,還煎了個蛋,溏心的。
這一口,丁浪不走了。
他想奶奶了。
3
那一年,周周還不是網紅。
初中的時候媽媽得了病,姐姐在念書,全靠爸爸在建筑工地上打零工撐起這個家。
這么多年,相貌秀氣,性格內斂的他在外找活干,輾轉,流離。
最長的一段工作,是跟著大自己十二歲,論輩分叫侄子的老莫干的。
兩個人兒時一起上山采蘑菇,下水摸魚,如今又一起賣米粉,臘肉,做電商,都在外打拼過,知道游子在外,就想這一口吃的。
跟著老莫一起裝修起老家的房子,一點一點在抖音上更新著視頻,那一天,他突然問老莫。
你說,當年的兄弟們,能看到這座漂亮房子嗎?
他們在哪兒呢?
以往豐收的時節,大家會一起互相幫忙收糧食,現在大家天各一方,為錢奔波。
什么時候,能聚在一起呢?
4
三個新農人的故事,在2019年有了交集,交集的點,叫抖音。
龔紅玉在抖音的賬號,叫湘野紅姐。
在過去的時代,農業生產中細節知識只能靠摸索,往往這些知識與增產豐收緊密相關。
增產了,賣不出去,也在消磨著農人精耕細作的動力。
而借助抖音電商,龔紅玉的農貨能夠被推薦給天南海北感興趣的消費者,農產品銷售者中間最重要的鏈接環節,被打通,鏈接好。
龔紅玉是能人,不怕麻煩,請來了專家,對本地地貌實地考察,惡補知識的同時,自己在大城市電視臺打拼的經歷,讓她更知道如何做出精美的視頻,在短視頻平臺上傳播得更廣。
轉化,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
如果你看湘野紅姐的第一個視頻,你會發現她將紅薯做成了冰糖葫蘆,想辦法逗奶奶吃的開心。
種地沒有出息?
通過自己的知識,讓紅薯賣出大山,讓沒能力走出大山掙錢的鄉親們掙到錢,這就是最大的出息。
龔紅玉在2019年,就在抖音上賣出5萬斤紅薯,連黃豆和黑豆,都賣了兩萬斤。
村里老人從沒想過,還能在網上將紅薯變成錢,在龔紅玉結賬的那一刻直抓著她的手不放,明年你還要來啊,還來啊。
帶貨,直播,從紅薯,到香辣蘿卜干,豆干,剁椒藠頭。
短視頻為農產品吸引到了更多客源,將這些藏在山中的農貨賣個精光,甚至因為被龔紅玉的名氣影響,周圍的村民開著卡車來山上收紅薯。
以往本地集中上市的農貨,在流通、儲存、折損等多因素環節影響下,賣不出價格,在物流成熟的今天,能被統一收購,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的流轉,價格上來了,留給農人的收益,就更多了。
村子里掙到了錢,再也沒有說念大學沒有用的聲音,開始有年輕人回到村中,計劃著規模化種植,讓專家來實地考察下,種什么作物,更賺錢。
生機勃勃。
龔紅玉,紅姐笑了,她早就想好了。
種紫蘇。
這個菜,長在房前屋后,不離寸地,生生不息。
像你,像我。
5
丁浪和張奶奶的抖音賬號,叫黔東農倉。
從他們開始更新視頻后,整個煥河村就變了。
人類的情感是永恒存在于記憶中的,只是需要一個碎片化記憶符號便能觸發,而在短視頻里,一個飯勺,一個灶臺,都能讓人想起家。
老太太是個熱心腸,會在水池中洗菜,會在昏暗的廚房里,大鍋寬油炒上一碗魔芋粉,然后端著菜,對著院子喊,開飯啦。
昏暗的燈光中,張奶奶穿著圍裙炒菜的樣子,像是一副名畫。
她招呼的樣子,像是兒時每一次黃昏時刻,奶奶叫著游玩的你回家。
那時你總覺得時光很長,一切都沒個盡頭,到了豐收的時節,你就會同爸爸媽媽一起回到鄉下,在院子里跟爺爺奶奶納涼吃黃瓜。
可時間怎么就這么快,又是一年豐收時,你怎么也成了大人,奶奶卻再也不會回來。
視頻里的張奶奶,像是太多人記憶中的奶奶。
張奶奶做了一次紫薯,有一千萬的播放量,賣光了兩萬公斤紫薯,看到奶奶吃紫薯的樣子那么香,你知道,奶奶會把好吃的留給你。
四川的,香港的,本地的,外地的,多少粉絲慕名而來,從天南海北前往從未來過的貴州,走進熟悉的小院,打卡那份鄉愁。
線上的內容創造出了線下的旅游收益,本地有了創收,記憶中的山村景色,便能被留住,守護地更好。
也有人留言說,能不能讓奶奶做一次回鍋肉。
張奶奶太像自己已經過世的奶奶了,太像了。
那一天,黔東農倉的視頻文案里寫,這份回鍋肉,是別的地方吃不到的,因為這是奶奶的味道。
想奶奶了。
6
周周成了網紅,抖音賬號,就叫念鄉人周周。
他和老莫,一個出鏡一個出資金,召回了在廣東工廠干活的東毛,作為配角;
又叫回來了在福建開過出租車,擺過地攤的俊俊毛,回來擺弄機器。
四人的團隊,搭起來了。
不懂演技,也不懂短視頻,但兄弟都在,那就靠著這股兒時的胡鬧勁,一點一點鼓搗出個名堂。
都在外打拼過,知道鄉愁就是這一口口老家的菜,于是從社飯,到鹽菜,棉菜粑,他們拍的視頻里每一口都是鄉味,每一口都讓人想家。
勾起了鄉愁,有了消費者,那周周團隊升級生產線,改進封裝和包裝設備,學習高溫殺菌的技術,想辦法,將鄉味賣出去。
那這個牌子,就叫念鄉人吧。
鄉人們很愛這一口吃的,他們的牌子做出的貴州酸湯調料賣了四萬單,糟辣椒火鍋底料,賣出了十萬單。
念鄉人的牌子在抖音有了訂單,就會成長,改變生產工藝,創造出更多還原家鄉的味道的產品,賣給遠方的鄉人們,許多鄉人也沒必要外出打工,在本地就能掙到收益。
兄弟們現在不但要拍視頻,還要看著品牌慢慢成長壯大。
忙碌,但可期。
這一刻,他們找回了兒時一起上山下河的樂趣。
7
豐收了。
2022年的美好豐收季,三個賬號,一群人的命運,再次交集回了一點。
實際上,在抖音鄉村計劃的幫助下,新農人在人、貨、景中遇到的問題,有了更多解決辦法。
借助鄉村守護人和鄉村英才計劃的助力,新農人留下來,帶著新知識返鄉,人才素質得以提升;
而通過山貨上頭條和山里DOU是好風光,新農人只需要放心創作,耕種,打造品牌,就能帶動更多人回鄉,用人來將景色留住。
堅持下來,類似的豐收故事,會更多。
助農,是長期主義的事。
急不得,但也停不得。
龔紅玉的紫蘇長成了,被她琢磨出了更多的做法,賣向全國各地。
這種兒時不起眼的野菜,成了村人致富的新路子,村人們都夸龔紅玉不愧是上過大學的,腦子就是活,有出息。
紫蘇生生不息,村子繁衍壯大。
張奶奶繼續在視頻里做起熟悉的菜,紅白事首席掌勺的功力豈能小覷,抖音視頻更新了這幾年,有了展示的平臺,她反而越活越年輕了。
最近染了頭發,中氣十足得很。
想家時,打開抖音,就能看到她招你回家吃飯的樣子。
奶奶在等你,等你回家吃飯。
蓮藕肥了,稻谷熟了,兄弟四個又鼓搗出了新玩意。
在念鄉人的櫥窗里,他們又上市了一款新米粉,這一款米粉一下鍋,準叫更多游子思鄉的情緒勾起來。
豐收了。
在這個節點下,龔紅玉和鄉親們,丁浪和張奶奶,周周和兄弟們,作為新農人,陪著村子生生不息,砥礪前行,等著更多游子回鄉團圓。
然后懷著喜悅,期待著下一次豐收。
這是宇宙中最偏遠星域,湛藍行星中分散在偏遠鄉村中的瞬時景象,對于宇宙來說,微不足道。
但這些豐收的歡愉是真的,思鄉的淚水是真的,成功的喜悅也是真的。
真的,都是真的。
這些細碎的幸福,才組成了一個有溫度的宇宙。
豐收在哪兒?
在這里,在那里,在你我的身邊。
有了這個盼頭,誕生了所有的美好情緒,就是人生的豐收。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