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周報 | 互聯網讓你變得淺薄?
好奇心周報:劇星傳媒獨家原創專欄,關注營銷行業話題,不裝逼,不套路,帶著一顆好奇心,撥云見日,探究底層邏輯。
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歷?上班時間正在網上搜索圖片準備明天開會用的PPT,屏幕右下角突然跳出來一個彈窗,提醒你收到一個新郵件;當我回完郵件沒過一會兒,微信群里一個@所有人的新消息又在閃爍不停,你不想被打擾,就點了“消息免打擾”,忽略全部;過一會兒手機響了一下,點開發現是一條促銷短信;剛放下手機又一次震動,一看是熟人發來的微信;回完微信,習慣性地就瀏覽起了朋友圈……忙活了半天,一張PPT都沒做完。有點小小的挫敗,想整理一下思路,于是起身去沖了一杯咖啡,回來的時候發現電腦郵件和手機上的微信正在雙閃……
在《淺薄》這本書里指出,人類的大腦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在整個文明的進程中,人類在口語化時期的記憶最好,到書面化時期進行深度閱讀的專注能力最好,而到了互聯網時期,人們擅長多任務處理,注意力卻更加分散,無法做出深入的思考,變得更加淺薄。因為從記憶的角度分析,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有著根本性的區別,進而發展下去,對我們個人乃至整個人類文明都會造成極大的危害。這本書的作者尼古拉斯·卡爾曾經是《哈佛商業評論》的執行主編,他寫過三篇影響力巨大的文章,一篇叫“谷歌讓我們變愚蠢?”,一篇叫“IT不再重要”,還有一篇叫“自動化讓我們變得笨拙”。而《淺薄》就是從“谷歌讓我們變愚蠢?”這篇文章延展出來的,探討的是互聯網對大腦造成的影響。
《淺薄》曾經入圍過2011年普利策獎非虛構作品的最終決選,普利策官方的評價是,“這是一部發人深省的作品,深入探索了互聯網對人造成的生理影響,和對人類文明傳承延續的影響,把技術含量很高的研究成果,用通俗明了的方式,展現在普羅大眾面前。”在書里,卡爾對互聯網的批判是非常猛烈的。他用大量科學實驗來論證,在適應互聯網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地失去人類最有深度、最為深刻的思維方式,變得越來越淺薄。互聯網改造了我們的大腦。
想一想我們現在每天用手機、用電腦上網的總時間,不禁讓人膽戰心驚,我們是不是已經走上了一條不回路?
而其實,如果你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和目的,你就不會為此感到驚慌,正確地做出自己的判斷。《淺薄》這本書在美國的上市時間是2010年6月15日,那還是PC互聯網的時代,門戶網站和搜索引擎是當時互聯網的主流,人們沉浸在互聯網爆發式發展的喜悅當中,看到谷歌、雅虎這樣的搜索引擎帶來了巨大便利,一窩蜂地唱贊歌,紛紛展望互聯網時代的美好未來,而尼古拉斯·卡爾卻用《淺薄》這樣一本書,非常冷靜、非常及時地給了大家當頭一棒!卡爾在接受中國媒體專訪的時候談到,《淺薄》這本書的目的不是要攻擊互聯網,他也認為谷歌這樣的搜索非常有用,但是他注意到搜索引擎只會一味地鼓勵你搜集碎片信息,而不會幫助你針對一件事進行專注的思考。他發現這樣的趨勢,由于互聯網的推波助瀾,而變得越來越明顯。所以他想用《淺薄》這本書給那些還沉浸在美夢中的人以一個善意的提醒,告訴人們,在使用數字媒體的時候既要看到它帶來的好處,也要注意到它可能讓我們付出的代價。
《淺薄》主要講述了三部分內容,第一個部分說,人類的大腦在一生當中都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第二部分提出,從口語化時期到書面化時期,再到互聯網時期,不斷變化的內容呈現方式一直在塑造著我們的大腦,互聯網讓我們的精力分散成碎片,變得更加淺薄;第三部分則是從人類記憶的角度分析,發現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有著根本的區別,把記憶外包出去,會給我們個人乃至人類文明造成極大的危害。
首先,人類的大腦在一生當中都具有可塑性。過去我們認為,在生命的早期,也就是嬰幼兒和青少年時期人的大腦變化最顯著,成長空間最大,可塑性最強。人的大腦在成年以后會逐漸固化下來,不會再出現大的變化,但是作者告訴我們,大量的科學研究已經證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大腦的可塑性貫穿人的一生。即便是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大腦都具有可塑性,可以發生新的變化,不斷形成新的神經回路,以及一些舊的回路得到強化,而另一些則弱化,甚至徹底萎縮。有證據表明,我們大腦中的細胞的確是“用進廢退”的。大腦的可塑性可貫穿人的一生,這是近些年神經科學的重大發現,但是,它并不意味著大腦的可塑性在一生當中都處在比較高的水平。美國神經學家查爾斯·尼爾森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一般人大腦的可塑性水平是逐漸下降的,而想要建立和鞏固新的神經元連接,要付出的生理上的努力是逐漸增加的。其次,從口語化時期到書面化時期,再到互聯網時期,不斷變化的內容呈現方式怎樣塑造著我們的大腦?為什么互聯網會讓我們變得“淺薄”?
內容呈現的演變過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口語化時期,這是人類記憶內容的黃金時期。眾所周知,在人類文明的早期誕生了很多著名的思想家,東方有孔子和釋迦牟尼,在西方有蘇格拉底,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述而不著”——這需要他們首先要記住大量的知識,爛熟于胸,才能出口成章、口若懸河。而其聽眾,包括他的弟子,能夠把大量的內容進行轉述,也是對記憶能力的極大考驗。這個時期可能是人類對于語言記憶能力最好的時期。蘇格拉底就曾預言,書面文字雖然可以幫助健忘的老年人捕捉人的思想,但是對文字的依賴會改變人的頭腦,不會讓頭腦變得更好用。用外部符號代替內部記憶,有可能讓我們成為淺薄的思想者。從柏拉圖時代開始,人類真的沿著這條路越走越遠。
由此進入了第二個階段——書面化時期,這個時期的特點是扔掉了記憶內容的包袱,深度閱讀帶來了專注程度的提升。柏拉圖認為,閱讀能夠代替記憶,用文字記下來,就可以把人從記憶的約束里解脫出來,思維和表達可以更自由。書寫不但不會讓人變得淺薄,還會增強人的意識。不過,從柏拉圖時代一直到15世紀以前,都沒能實現圖書的大規模印刷和發行(手抄本又很貴),這種靠書寫增強的意識只能存在于少數的文化精英當中。這段時間里的書面化語言,長期受到口語化的影響,人們只是把說的話記錄下來,單詞之間沒有空格,都是連在一起的。閱讀的時候就像猜謎語一樣,需要斷詞斷句,大腦皮層中負責解決問題、作出決定的前部區域就非常活躍。直到羅馬帝國的滅亡,書面語才擺脫口語表達的傳統,開始為閱讀者服務,在單詞之間添加空格,緩解了人們分析文本的壓力,使得快速地默讀、更好地理解文本成為可能。學習快速閱讀,讓人類大腦的神經回路發生了非常復雜的變化。大腦的視覺皮層可以在幾毫秒之內識別出單詞和字母的視覺圖像,不需要斷詞斷句之后,大腦就可以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文本含義的解讀中去,閱讀的效率更高了,閱讀的專注程度也得到了提升。在深度閱讀的過程中,人們會因為專注而產生帶入感,也就是沉浸式的閱讀。那么在閱讀過程中,人的大腦里面發生了什么?2009年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用掃描儀分析了人們在看小說的時候人的大腦里發生的反應,他們發現讀者會在大腦中模擬小說敘述的場景和心情,小說里提到的情節和感受,讀者會將之與自己的經歷結合起來。在讀小說的時候,大腦最活躍的區域是人們在現實活動時會涉及的部位——因為深入的閱讀,人們沉浸到故事中,也就產生了帶入感。相較于口語化時期,在書面化時期人們把繁重的記憶工作外包給了文字,發展出了深度閱讀的能力,扔掉了記憶的包袱,換來了專注度的提升。
第三階段就是互聯網時期,我們不僅把記憶的任務進一步外包給了搜索引擎,還大大削弱了閱讀文本時的專注度。互聯網時代的閱讀特點是速度變快,閱讀量上升,而深度下降。你可以回憶一下自己是怎么瀏覽公眾號文章,是不是一邊看一邊劃,一片一片掃著讀,讀個大概的意思。有圖的時候多看兩眼,看到滿屏的文字就會非常沒有耐心。讀完一篇,關掉頁面,讓你復述一下整篇文章,你還能記住多少東西?我們今天愿意花大量的時間讀屏幕而不是讀書,除了互聯網能帶來諸多便利之外,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互聯網閱讀調動了多感官的參與:讓你點擊鼠標,滑動滾輪,敲打鍵盤,觸摸屏幕的時候,觸覺參與進來;聽到彈窗的聲音,電話鈴聲,手機振動,微信、短信的提醒,聽覺也參與進來;互聯網閱讀調動了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知覺的參與,一直在向我們大腦發送持續穩定的輸入刺激流,在大腦中培養并建立起一個快速靈敏的響應和反饋系統,鼓勵我們重復這樣的行為,讓我們接受這些刺激的神經更加敏感。這是閱讀紙質書過程中不會產生的反饋效果,互聯網讓我們的精力分散成碎片。作者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互聯網悖論,互聯網吸引我們注意力的目的,卻是為了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它用多媒體的形式呈現內容,調動我們多種感官參與其中,結果是讓我們的閱讀更淺、更快、更浮躁,我們的大腦比古人的大腦更適應多任務處理,卻更加三心二意。當微信、短信、電話、郵件、網頁信息輪番轟炸的時候,我們的處理能力確實比以前的人類有了明顯的提升,但這樣分散了我們的精力,頻繁打斷我們的思路,會讓那些只有在專注狀態下才能想出來的創造性解決方案離我們越來越遠。有人認為,專注地苦思冥想卻想不出來的時候,先處理其他的任務,可以換一換腦子,把問題放到潛意識里面去思考,說不定過后就會有靈感迸發出來,但是互聯網鼓勵的是接連不斷的精力分散,一次又一次的走神和暫時性的分神完全不同,互聯網世界中各種刺激你的雜音,不僅會造成你的有意識思維中斷,專注的思考過程被打斷,同時還會讓潛意識思維短路,你就沒法進行任何深入思考。大腦成了一個簡單的信號處理器,看見什么就接收什么,幾乎是沒法做出復雜的信息處理,這就是作者所說的“淺薄”一詞的真正含義。
在這里我們要注意,作者非常籠統地抨擊了互聯網,好像所有的互聯網內容都會讓人變得淺薄,這樣的觀點存在以偏概全。互聯網上有很多碎片化的信息,還充斥著一些色情、暴力之類的低俗內容,不斷地吸引人的注意力。但是,它也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多媒體資源,幫助人們更好地進行深度學習,如:電子書、視頻課件、音頻課程等,人們完全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深入學習,提升自我的認識。從這個角度說,互聯網可以讓人變得更加深刻,而不是更加淺薄,這是作者沒有看到的。
第三部分內容,則從記憶的角度,分析淺薄的原因,是因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有著根本的區別,把記憶外包出去會對我們個人乃至人類文明造成極大的危害。記憶可以分為短期記憶,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別人跟你說了一個電話號碼,你馬上要打過去,打完這個電話,你就忘了這個號碼,這是短期記憶;高考前最后一個月,你要集中精力復習,要系統地記住大量的知識,不能背了就忘,而是在考場中隨時取用,這個過程中的記憶是工作記憶。工作記憶并不牢靠,高考完不復習,可能也就忘了;但有,些東西你永遠不會忘,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樣的詩句,這就是長期記憶——你長期以來得到過很多次鞏固和加強,烙印在你腦海中記憶。我們碰到一個東西需要記一下,這是短期記憶;需要努力把它記住一段時間,方便隨時調用,這是工作記憶;記很長時間都不會忘,這是長期記憶。我們說一個人很深刻,知識很淵博,是他能把很多知識保留在長期記憶里面,隨時調取——就好像從圖書館里拿出本書一般的輕松。我們記東西的時候,并不是很多東西并排著記下來的,而是線性的、是一口一口吃進去的,專心閱讀紙質書的時候,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把重要的內容一點一點記住,有很穩定的信息流入工作記憶區,再把這些信息轉入長期記憶,儲存起來。如果過后出現遺忘,我們還可以復看、鞏固,長期記憶。要存儲長期記憶,大腦需要合成新的蛋白質,神經細胞它會形成新的突出終端,導致大腦發生了生理上的變化。這些新的突出終端的生長和維持,讓我們的記憶更長久,而短期記憶完全沒有這個生理過程。
學問再淵博的人也需要積累大量的長期記憶,下的也是苦功夫,沒什么捷徑可走。但互聯網閱讀是并發式的信息流,不僅有微信、QQ和網頁同時呈現在你面前,而且每個網頁上還有很多超鏈接,吸引你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去看其他的內容,這樣同時流入工作區的信息太多了,大腦處理不過來,保存不了這些信息,就不會達到長期記憶,只能停留在膚淺的層次成為短期記憶,稍縱即逝,損害了我們的學習和記憶能力。如果長此以往,會對我們造成很多危害,比如我們會越來越分心,無法集中精力做事。因為大腦神經具有可塑性,所以我們上網越多,分散精力的多任務訓練就越多,大腦會更擅長處理短期的多任務,但是集中精神長期記住一件事情的能力就會變差。自己記住的東西越少,越依賴電腦和互聯網存儲的海量信息,從而進一步分散精力,無法專心記憶,加深自己對互聯網的依賴,造成惡性循環。再比如我們的精力越分散,我們對他人的共情能力就越差,我們很難走心,很難和他人建立起真誠的情感紐帶。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類的各種高級情感,如同情心、憐憫心、敬畏心都來自緩慢的神經過程,當看到別人經歷痛苦折磨的時候,感受到其痛苦,這個過程比較緩慢,就需要花時間去體會,但是如果我們精力分散、無法集中,對所有情況都只會做出快速膚淺的處理,就很難體會這種微妙、復雜的情感,缺乏沉浸其中的帶動感,不能理解別人的處境和感受,變得更加冷漠,缺乏同情心。
對于整個人類文明而言,作者用8個字概括了淺薄的影響:記憶外包,文明消亡。把記憶的任務外包給互聯網會危及我們人類的共同記憶和文化傳承。我們不僅有個人記憶,還共同構建起了支撐人類文明的集體記憶。集體記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每一代人的個人記憶的總體變化而變化,試想一下,我們的后代連“床前明月光”和“鋤禾日當午”都背不下來,都要到互聯網上去查,這樣中華文明還有什么突破性和深刻性可言?把人類的記憶全部外包給了冷冰冰的數據庫,只留下的數據和字節,文明也就不復存在了。
雖然作者的預言過于激進,但也不乏是對當今社會的一種反思和對現代人的一種警醒。作者看到的不是溫和的現實,而是極端的終局。他想用這種極端的終局提醒我們,不要讓它發生。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