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萊雅回聲計劃:立足公益,營銷會有回聲
立足嚴肅命題,承擔社會責任,是當下許多品牌在營銷時的選擇。
去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珀萊雅發布了“回聲計劃”,“不必對自己的情緒感到羞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許多品牌參考的標桿。
恰逢珀萊雅上線“回聲計劃2.0”,讓我們看看除開那條曝光量超高的主TVC之外,珀萊雅還做了哪些事。
2021:
不對自己的情緒感到羞恥
1
概念TVC
我們每個人都會在某些時刻感受到不安、焦慮、孤獨、抑郁、自卑……但我們也習慣了壓抑情緒,假裝堅強。珀萊雅洞察到當下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態,提出“你不必對你的情緒感到羞恥”。TVC選取了工作、情感、學習等三個典型的情緒困境,看屏幕外的看客也情緒同頻。
沒有一種情緒是不正當的,沒有一種痛苦應該被輕視,珀萊雅用平等的視角、溫柔的語調,反對情緒問題的污名化。也正因為所有的情緒都是我們的一部分,每一種情緒都渴望善意、溫暖的“回聲”,這才有了“回聲計劃”。
視頻詮釋了“回聲計劃”的由來,也為后續開啟了漂亮的開局。
2
深度內容
如果說概念視頻是總起,那么 “看見”“共生”“省視”“傾聽”4支紀錄片,是回聲計劃的基石。
看見:拍攝過100位抑郁癥女孩的攝影師“牙疼老爺爺”,記錄那些曾經歷抑郁的女孩們,那些在生活中與情緒困境周旋的故事。
共生:曾有八年雙相情感障礙史的美妝博主“momo醬也是徐老師”,聽她聊聊在與雙相情感障礙及抑郁癥漫長的對抗中,她所找到的與負面情緒共處的態度和方式。
省視: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心理咨詢師“李松蔚PKU” ,從情緒問題出發,一起重新省視日常生活中“正常/不正常”、“健康/不健康”、“主流/非主流”的判斷標準,同時探尋這一代年輕人面臨的獨特心理任務。
傾聽:作家、心理咨詢師“張春酷酷酷” ,一起傾聽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情緒,一起給予更多力量和情感支持。
除常規的營銷物料之外,珀萊雅也積極、廣泛地尋求專業支持。
聯合專業心理學服務平臺壹心理定制青年心理健康關愛手冊《情緒療愈不完全指南》,讓專業的指導能給予幫助。
面對青春的迷惘,對人生意義的困惑,珀萊雅邀請臨床心理博士,執業心理醫生徐凱文錄制健康公益公開課;在“國際消除針對婦女暴力日”,珀萊雅采訪心理咨詢師張春酷老師,從心理學角度談到了“家暴”問題;4月疫情反復,面對長期的封控,珀萊雅正式啟動“公益心理援助”計劃,拯救低落的情緒。
專業機構的專業,讓回聲計劃的推進更有的放矢。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3
長期公益
2021年的回聲計劃,重點宣傳期在10月中就結束了,但回聲計劃的余波震蕩不止,
珀萊雅與中國青年基金會合作,將“回聲計劃”落地到具體的校園場景。七個月過去,10所“心靈成長驛站”已分別在重慶的10所中學落地,心靈成長主題夏令營也在后續開啟。
在信息流中,可能不是所有關注的人都刷到成果微博,但品牌的誠意,消費者看得到。
2022:
你的情緒出口是什么?
如果說2021年,項目初立,珀萊雅更多以嘗試的心態做公益,那么2022年,珀萊雅更為篤定。
今年的“回聲計劃”,珀萊雅聯合北京新陽光慈善基金會、單讀、豆瓣、方所文化 心聲Mind、小宇宙播客APP、壹心理,更大的視角、更廣的合作,珀萊雅更進一步。
1
概念TVC
生活中,有許多“算了”的時刻。從孩童時的想笑就笑,但成大后的閉口不談,成長要求我們體面,似乎咽得下情緒才叫大人。但沒有說出口的話,不是真的不存在,沒有出口的情緒,也不是真的消失了,內心的聲音,渴望被聽到。
TVC將這些時刻、情緒集合起來,在一系列對“出口”的闡釋排比句中,情緒不斷被拉高,隨后,珀萊雅一錘定音,“說出口,是最近的出口”,并附上了公益傾聽熱線,希望為情緒找到出口。
2
深度內容
與去年相仿,珀萊雅在今年同時尋求專業指導。
向心理咨詢師李松蔚發問:在追求效率的時代,“情緒”是一種無用的內耗嗎?
向華東政法大學文學教授杜素娟確認:年輕人喊疼是必要的,這是一個時代的進步。
同時,珀萊雅聯合公益伙伴壹心理,邀請劉丹老師,圍繞“表達自己的情緒”“傾聽他人的情緒”等課題進行探討。
這一舉動同時也延續到線下,珀萊雅聯合公益伙伴方所文化、壹心理以及特別支持 心聲Mind,在西安、青島、成都、廣州、上海開設線下講座,進行面對面溝通。
3
合作共創
在線上,珀萊雅則是聯合豆瓣、小宇宙等粘性極高的app,用治愈心靈的書影音、播客搭建溝通的橋梁,為情緒找到出口。
一方面來講,這些小眾app的常用人群,情緒更為敏感,是回聲計劃的目標群體;
另一方面來講,隨著碎片化加劇,這一聯合也將大幅提高回聲計劃的影響力。
<< 上下滑動查看完整圖片 >>
<< 上下滑動查看完整圖片 >>
珀萊雅應該是國內首個在世界精神衛生日發聲的品牌。
難得可貴的是,珀萊雅并非從更有話題性的特殊人群出發,而是找到了普羅大眾中,那些被人們忽視、壓抑的小情緒,為情緒正名,到為情緒找出口,
在內容上,珀萊雅敢做嚴肅內容,這些內容在流量上,可能不如一些social內容來得討好,但深度內容的影響力會隨時間發酵,在社交網站上,不少人將珀萊雅當做“觀點的天花板”,評價說“從不認識珀萊雅到有好感,就差這幾場好campaign的距離”。
一年一年沉淀下來,這些有價值的內容,成為珀萊雅的品牌資產,提到10月10人,提到國際精神衛生日,就想到珀萊雅。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