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事,何不慢慢來
1
前兩天有讀者在后臺問我怎么做到這么卷的。
我覺得有必要向大家解釋一個誤會,我不覺得自己多卷。
你覺得我卷,是從你的視角出發,覺得我天天弄稿子發稿子太累了太卷了,我自己不這么認為。
寫作這件事,會者不難,難者不會。
咬著牙提著肛,對著空白的word大喊寫不出我就死,有意義嗎?
一點都沒意義。
要卷可以,但要選擇自己擅長又或者喜歡的領域。
卷也是有方法的,要在對自己有價值的事情上卷,并且找到一個最舒服省力的姿勢堅持下去,耐心等待結果。
現在網上流行一個新詞,叫【蚌式佛系】,我覺得跟我這些年的態度特別像。
2
蚌是一種很有趣的生物,每天躺在流動的水里,什么都不說,什么都不想。
水帶它去哪就去哪,從來不主動追逐獵物,水流送來什么就吃什么。
這種生活狀態是不是很佛系?但蚌又只佛系了一半。
在佛系對待其他事情的同時,它還在不舍晝夜地分泌著珍珠質,一層層地包裹,最終生成珍珠。
又佛又卷,這就是蚌式佛系。
寫東西對我來說是那個需要卷的事情,所以我保持每天大量的輸入輸出。
而且寫東西的時候我是快樂的,不寫我才難受。
蚌會分泌珍珠質,那我的鍵盤就會分泌多巴胺。
但其他不重要或者不快樂的事情,我能不做就不做,能摸魚就摸魚。
我從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寫東西,寫了十幾年都沒火過,如果我是為了出名或者發財而去寫,這么久了都沒出成果,我肯定早就崩了。
但我是為了寫東西而寫東西,我就是愛寫啊,寫東西之外我該讀書讀書,該上班上班,業余時間就一直在寫寫寫。
別人眼里我是苦捱了十幾年,其實我一點都不苦,我明明是爽了十幾年。
后來火了也好,靠寫東西賺到錢了也好,只是讓我更爽了。
但我堅持的那件事情,本身并沒有發生任何改變。
命運不可測,未來不可知,成敗不可掌控。
你非要一步登天,反而可能一步升天。
但你可以找到那件對你來說有獨一無二價值的事情,然后堅持堅持堅持堅持堅持堅持堅持堅持堅持堅持堅持堅持堅持堅持堅持堅持。
即使最終沒有結果,你也不會遺憾和后悔。
因為你走在了正確的路上,并且盡力了。
你不知道路的盡頭有沒有結果,蚌也不知道它裹住的那粒沙要過多久才能變成珍珠,亦或者最終能不能變成珍珠。
但它也不需要知道。
正因為它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在乎,進入了一種非想非非想的狀態,心無旁騖地在水里慢慢呼吸,才有可能在漫長的時光沖刷中,讓粗糙的土黃色的砂,變成圓潤的潔白的珍珠。
這是屬于蚌的哲學,也是一種人生哲學。
當這種人認準了自己的那顆【珍珠】以后,就會奮不顧身地去堅持。
最近看到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的故事,便是這種人生哲學的真實寫照。
3
爆炸發生的一瞬間,大量的珍珠碎粒和鋼片以極高的速度向機器的上方呈扇面噴去。
當時沈志榮正坐在機器的側面仔細觀察珍珠被緩慢研磨的過程,思索著如何獲得更精細的珍珠粉。
當這些像子彈和彈片一樣的碎粒和鋼片被強大的力與速帶到空氣中時,它們在沈志榮的眼中依然顯得潔白而美麗,甚至因為視角的轉變而格外具有魅力。
唯一遺憾的是,這種魅力會帶來死亡。
好在人和機器保持了一定的距離,沈志榮很幸運地逃過一劫。
換作其他任何人,可能都會對珍珠從此敬而遠之。但他沒有停下來,還是日復一日地重復著自己的研究。
這些研究不一定總是會出成果,更多時候都像是在做無用功。
而且如果在中途的任何一個節點放棄,那之前的努力就確實變成了無用功。
但沈志榮一次都沒有放棄過。
他嘗試過古籍上記載的方法,把珍珠放在豆腐里,用沸水泡煮 10 小時,再人工研磨加工,最后過濾。
然而即使費盡心思,也只能制作出200目大小的珍珠粉。
不夠,這還遠遠不夠。
為了優化研磨工具,沈志榮曾帶著人遠赴廣州尋找更好的研磨用的石頭,也嘗試過用機械研磨。
但受限于當時的科技和工藝,機械研磨會導致鐵粉混入到珍珠粉里,白天磨出的珍珠粉到了晚上就開始發黃。
實驗,還得繼續實驗。
在歷經無數次實驗后,他終于將珍珠粉的細度從200目推進到了600目,乃至更進一步的亞微米級別。
而這,還只是一個開始。
接下來的幾十年里,他還會繼續培養珍珠、研究珍珠。
與蚌為伍,與蚌共舞。
4
作為國產化妝品品牌歐詩漫的創始人和董事長,沈志榮老先生的人生,可以說是【蚌式佛系】的極致。
故事還要從頭說起。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的珍珠養殖和研究剛剛起步,出口幾乎為零。為了完成外貿需求,江浙多個地區承擔起了研究人工育珠的重要任務。
當時沈志榮老先生所在的雷甸聯合養魚場,就是其中之一。
育珠技術雖起源于我國南宋時期,但相關傳承早已隨時光散佚,在當時可查的資料并不多。
隊里的老師傅去嘉興上了幾天“河蚌育珠訓練班”,帶回來一把鑷子,兩個銅絲條和三張油印圖紙。
老師傅說自己年齡大了,就把養珍珠的任務交給了當時19歲的沈志榮和隊里其他兩個學徒工。
沒有養殖基礎,沒有技術指導,遇到的所有問題都需要沈志榮從零開始摸索。
養珍珠首先要摸河蚌,沈志榮帶著隊里的五個人,在湖里摸了一個月,摸上來幾千只蚌,十多個品種。
有了蚌,只是邁出了珍珠人工養殖的第一步。
僅僅憑借三張油紙的操作圖和鎮上技術員的簡單的示范,就讓沈志榮要像醫生一樣去開蚌,并且插入細胞膜片這些精細化的一系列操作,當時看起來就是天方夜譚。
經過無數個不眠夜的嘗試,幾千只河蚌終于成功地“懷”上了幾百個。而當時的沈志榮,也被大家叫上了“珍珠爸爸”——當然,現在該叫“珍珠爺爺”了。
在長達600天的等待之后,他終于成功地看到了珍珠寶寶,也最終得出結論,一種在當地僅有2%的“三角帆蚌”,最適合做無核珍珠的培育。
有了培育技術,接下來要攻破的就是如何人工育種。
三角帆蚌的生存規律是什么、生殖和繁殖規律又是什么,每年幾月份是三角帆蚌的生殖時期、而三角帆蚌的幼兒又要在什么條件下生存?這些都是要攻克的難題。
一開始,他主要是憑經驗和猜想一點點嘗試,但效果并不理想。直到有一天,省城淡水研究所的專家偶然來到生產大隊,詢問他有沒有對養蚌過程做記錄。
沈志榮被問懵了。
對專家來說,這只是一個很普通的科研要求,但卻是沈志榮乃至我國珍珠養殖行業的命運轉折點。
接觸到科學的研究方法后,沈志榮每天都要隨身帶上工具箱和小本子,工具箱里塞滿了溫度計、鉛筆盒和各種研究河蚌的小工具,從此開始了他對河蚌養殖的水溫、水質、天氣、交配繁殖條件和發育狀況多年如一日的記錄。
三角帆蚌的人工繁殖,沈志榮搞了6年;
讓珍珠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沈志榮干了8年。
現在看來,這些技術都有眾多資料可供參考,只要依葫蘆畫瓢就行。可在當年,遠沒有今天這樣豐富的信息儲備,沈志榮遇到的所有困難都是開天辟地頭一遭。每一個最終解決方案,都得靠土辦法一點一點試驗和摸索出來。
而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所有經驗教訓和技術積累,都被他親手一筆一劃記了下來,足足寫滿了幾十個本子。
后來有人這么評價這些資料:
這是中國當代人工培育珍珠和繁殖河蚌最完整、最詳細的科學試驗第一手資料。
這個過程很漫長、很繁瑣、很需要耐心,而且說實在的,這些努力在短時間內確實看不到價值。
對其他任何人來說,可能都很難在這種完全看不到進度條的情況下堅持下去。
但沈志榮沒有想過這些問題。
他只是默默記錄,默默迭代,一天又一天,一點又一點。
正因為沒在乎過結果,所以他才得到了想都想不到的成果——在沈志榮的努力下,僅德清一個縣的珍珠蚌年產量就超過了整個日本。
從1967年第一次接觸到珍珠養殖,讓中國的珍珠養殖業重歸世界一流;
再從養珍珠到研究珍珠粉和珍珠化妝品,把珍珠粉的細度研磨到亞微米級別,自研革新美白成分珍白因Pro。
沈志榮用了55年。
在長達55年的時間里,他一直只專注于一件事情:
養珍珠,研究珍珠,找到珍珠的更多用法和價值。
從用的時間來看,他很慢很慢。
但從做到的事情來看,他的速度又很快很快。
慢與快,有時候是一種相對。
5
在第一次知道這個人的故事的時候,我就感覺他太朋克了,太硬核了,也太像我了。
考慮到年齡差距,其實應該是我像他。
我寫東西才寫了多少年,他做珍珠已經做了55年。
大家可以找下視頻看一下,不長,就八分鐘,講這個人是怎么和珍珠卯上的。
歐詩漫美如珍珠
這里面的很多思維方式,都是我非常認可的。
比如找到有價值的事情,堅持做下去。
沈志榮堅持到了什么程度?
就算是死亡的危險和恐懼,都不足以讓他退縮。
爆炸的碎片都炸到十幾公分之外了,方向再偏一點就出大事了,誰敢說自己不怕?
他肯定也怕,但還要繼續做下去,因為這就是他的那顆【珍珠】。
你不會放棄你認定的那件事,蚌也不會放棄自己的珍珠。
一輩子是很有限的,能完成一顆【珍珠】,就足矣。
再比如視頻中有一句話,叫【重要的事,何不慢慢來】。
這句話是沈志榮說的,他也是這么做的。
沈志榮最初只是一介漁場工人,接觸到珍珠養殖完全是機緣巧合。
但當時有這個機遇的人全國肯定有很多,即使在當地也不只是他一個。
為什么最后在這條賽道上殺出來的是他?
是因為他跑得特別快嗎?
不。
反而是因為,他慢得下來。
正因為慢得下來,所以在養三角蚌出現各種意料之外狀況的時候,他不會急更不會慌,而是專注于解決問題。
正因為慢得下來,所以他可以在毫無相關經驗的情況下一點點去觀察蚌的習性,一夜夜一頁頁記錄養殖經驗。
也是因為慢得下來,所以在珍珠粉總是研磨不到位的時候,他能夠一次次迭代改進技術,最后做到在全世界亂殺。
慢嗎?
慢。
但慢慢來,比較快。
6
很多老一輩的人,他們的人生天然符合這種【蚌式佛系】。
1978年,有個叫車洪才的年輕人接到商務印書館的邀請,請他編撰一部普什圖語詞典。
此后車洪才做過大學老師,當過外交官,做過很多很多事情,也過去了很多很多年。
時過境遷,就連當年約稿的編輯都已經去世了,那個出版社更是早就已經忘記了這件事。
但他從來沒有忘過。
從風華正茂到垂垂老矣,從20世紀到21世紀,只要還活著,他就會一直做下去。
2012年,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忽然捧著一部二百多萬字的厚重的詞典來到商務印書館的大門口。
他手中的,正是那部歷時34年之久的普什圖語詞典。
在珍珠上花了55年的沈志榮,在詞典上花了34年的車洪才,他們大致是同一個時代的人,也做出了風格相似的事情。
蚌一樣堅持,蚌一樣無聲,蚌一樣慢慢來。
7
現在很多人的動作和思想是非常快的,這是好事,但也是壞事。
因為做事情太快,想做的太多,反而不專注了。
人這一輩子,能把一件重要的事情做好就已經很不容易。
可能是像沈志榮一樣研究珍珠,可能是像車洪才一樣編撰詞典,更可能是很多很多不同的事物。
能夠一直把它做下去,本身就是對人生的最大獎賞。
再有其他任何收獲,都算是命運的禮物。
祝大家都能像蚌一樣,該卷卷,該摸魚摸魚,在最舒服的狀態下,活出自己的那顆珍珠。
或許會來,或許不會來。
但你不后悔,才是最重要的。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