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精品出轨人妻国产,熟女av人妻一区二区三四区,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在线av,美脚パンスト女教师在线观看

瀏覽器興亡,公司耍流氓

原創 收藏 評論
舉報 2022-11-01

640 - 2022-11-01T163414.231 拷貝.jpg

1


1997年9月,網景公司的員工早上起來上班,當他們來到公司樓下的時候,發現公司門口放著一個巨大的“e”字雕塑。


作為游走在互聯網前沿的地帶的他們當然知道這個雕塑是什么,這就是微軟IE4.0的圖標,昨天剛在微軟發布會上見過。


但是他們萬萬沒想到,微軟竟然會連夜把這個雕塑推到自己公司樓下。


你們大半夜的不睡覺跑我們樓下團建來了是吧?


威力不大,侮辱性極強。


這種用Logo騎臉的行為果斷惹怒了網景的員工:你敢把圖標送到我們這,那這圖標要怎么樣可就由不得你了!


網景的員工齊心協力,推倒了這個“e”字雕塑,然后搬來自家公司的吉祥物——一只綠色的恐龍,讓它字面意義的踩在了IE的頭上。


網景的員工還貼心的在恐龍身上掛了一塊牌子:


“Netscape 72,Microsoft 18”


72%和18%,正是當時網景瀏覽器和IE瀏覽器的市場份額占比。

640 - 2022-11-01T163420.378.png

(圖片來自網絡)


這行為藝術一樣的一幕并不是什么同行之間的情趣小打小鬧,而是第一次互聯網行業大戰的轉折點。


2


時間回到1980年。


那一年,【互聯網之父】蒂姆·伯納斯·李正在歐洲核子物理實驗室打工,他在工作時突然靈光一閃,想要利用超文本系統建立一個巨大的網絡。


這個網絡將連接世界上所有的計算機終端,容納全人類的信息,那時每個人都能即時在網絡上交流,隨時查閱一個屬于人類的數據庫。


伯納斯·李從這個點子里發現了人類的未來,但他將這個點子提交給實驗室高層后卻意外的被打了回來。


明顯,核子物理實驗室不關心這種異想天開的應用科技,更不喜歡一個打工的跟自己要經費,伯納斯李只能和朋友一起建立了一個原型系統,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悄悄使用他的網絡。


到1984年,伯納斯李又一次進入歐洲核子物理實驗室,這次他拿到了正式成員身份,親手寫下了世界上第一個網頁瀏覽器和第一個網頁服務器,重啟了自己的原型網絡。


1989年12月,他將自己的發明定名為World Wild Web,縮寫為WWW,中文譯做“萬維網”。


現代互聯網就此誕生。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網址的開頭總要加上www,以此證明自己在萬維網的框架下。


但伯納斯·李的名望并不僅來自于這項發明,而是來自他的大公無私。


在1992年,伯納斯·李找到了一家歐洲權威的律師機構咨詢,他打算開一家公司,銷售網絡瀏覽器。


律師很開心的回答了伯納斯·李的問題,為他制訂了一份通過壟斷版權躺著成為億萬富翁的計劃,而伯納斯·李卻在這份計劃的背后看到了自己并不想看到的東西。


版權意味著分成,分成意味著利潤。


有利潤,就有人爭奪。


為了爭奪,就要劃分勢力。


劃分勢力,自然就要爭奪標準的制定權。


在伯納斯李的眼前展開的是一副割據的圖景:


各個互聯網公司分別推出自己的標準,互相攻擊,互相否定,強迫用戶留在自己的網絡中。


用戶必須在多個網絡中進行選擇,訂閱這個網絡還是訂閱那個網絡?


想要看到所有網絡,那就得每一家都訂一份。


伯納斯李不喜歡這個東西。


1994年,伯納斯李在麻省理工學院創立了萬維網聯盟,邀請當時IT界的巨頭們,聯手制定了萬維網的標準,并將自己的所有發明公開免費交給世界使用。


他以一己之力奠定了現代互聯網的雛形,為世界帶來了自由開放的十五年。


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是一個圣人。


互聯網公認的圣人。


但他割舍掉的利益,讓資本搶的更歡。


3


在那個時代,互聯網并不穩定,兩臺電腦不同的工作環境會讓傳輸的數據面目全非,想要接入網絡,必須要有一個解碼器,一個能夠向服務端提出請求,同時將對方發回來的那些數據轉化為普通人看得懂的信息的翻譯機。


這個翻譯機名叫“瀏覽器”。


用戶使用瀏覽器訪問互聯網上固定的網址,然后通過瀏覽器和服務器端進行數據交換,瀏覽器再將服務器端的內容轉化為圖形化的界面,讓用戶無需輸入復雜命令,只要一次次點擊就可以訪問網絡上的信息。


伯納斯·李雖然開源了萬維網的技術,但他并不能管到后面入局的人。


就像你可以建立一個免費的世界,但我可以在你的世界上修收費站。


瀏覽器就是第一個收費站:想要流暢的上網你就需要瀏覽器,但是你想用我的瀏覽器,你得給錢。


第一個搶下這座收費站的人就是網景。


網景是互聯網最初的傳奇,它創造了SSL協議,為未來的瀏覽器安全奠定了基礎。


它只用了四個月就占據了瀏覽器市場的75%,號稱。


資本主義以來市場占有率擴張最快的行業。


它還未盈利,便成為炙手可熱的豪門,讓創始人登上了時代周刊。


1995年,網景瀏覽器在納斯達克上市,原價28美元,開盤后一度飆升到75美元,就此拉開了互聯網的第一次泡沫時代。


華爾街為之瘋狂,投資人為之傾倒,無數目光盯上了這個小小的軟件,試圖看透互聯網這個新行業里到底能撈到多少刀勒。


一些人敏銳的意識到,瀏覽器的價值遠遠不止如此。


瀏覽器是窗戶,瀏覽器是入口,瀏覽器讓用戶進入互聯網,瀏覽器決定用戶看世界的角度。


那些華爾街的精英們精準的看到了這種必將占領整個互聯網市場,并將百分百抓住用戶注意的產品巨大的潛力。


并不是只有投資人看到了這一點。


在硅谷,有一個戴眼鏡的卷毛也意識到了瀏覽器的重大價值,并決定將瀏覽器的市場奪過來。


他叫比爾·蓋茨。


4


在當時,微軟已經成功定義了大眾操作系統和大眾辦公軟件,在個人電腦領域的壟斷趨勢不可阻擋。


而網景的崛起挑戰了微軟的壟斷地位,微軟必須要盡快推出自己的瀏覽器,從網景手里搶回這個領域的市場,把用戶重新關回微軟的電腦世界里。


然而,面對網景的擴張勢頭,悶頭自己做一個新瀏覽器并不明智,微軟毫不猶豫的選擇直接買下了一款瀏覽器,改名IE,當即推出市場。


那時距離網景傳奇的IPO剛剛過去一周。


歷史上第一次“互聯網行業大戰”開始了。


一方是財大氣粗的微軟,一方是占據先發優勢的網景。


雖然并無先例,但他們卻第一時間洞察了互聯網的本質:零和。


我多吃一口,你就少吃一口。


雙方沒有任何共存的想法,只有死掉的對手才是好對手。


兼并,獨占,壟斷,排除異己,這是之后三十年里互聯網一直在重復的故事。


三十年前的前輩都玩爛了。


為了擊敗競爭對手,雙方紛紛推出了自己的行業標準,玩起了平臺du占:如果你不用我的瀏覽器,有那么些網頁你就是看不到,看到了也面目全非。


以至于當時的網頁作者都要在網頁最頂上標明,


“本頁面要用XX瀏覽器才能得到最好體驗效果”。


這個東西,直到今天,偶爾也能看到。


憑心而論,IE在各個方面都完全比不過網景,這也是網景面對微軟敢于亮劍的底氣。


但那時候的網景還沒有意識到互聯網大戰的真正必殺技是什么。


那就是先補貼,后壟斷。


更直接點,撒幣。


財大氣粗的微軟直接將IE捆綁進Windows 95,開了捆綁安裝的先河。


關鍵是,IE直接免費。


而這捆綁而來的免費IE直接打在了還要花錢買正式版的網景的死穴上。


我可以免費,我可以虧錢,我可以把它強行送給用戶,因為我還有無數別的業務養著自己,而你,只有死路一條。


后來互聯網大廠靠金錢壓人的套路也是原汁原味。


當微軟將那個IE的圖標雕塑搬到網景樓下的時候,微軟的心中或許已經有了必勝的預期。


因為IE 4.0版本是IE第一次在純粹技術實力上壓過網景。


技術都贏過你,我還有錢,你還有什么呢?


72%對18%,這個數字看起來很漂亮,但改變不了整體實力的差距。


互聯網行業的變局往往只在一夜之間,就好像那萬惡的OFO。


微軟手握Windows這個超級渠道,又能丟出免費的大餅來爭搶市場,而網景只能虧錢搞技術。


在重重重壓下,網景開始自亂陣腳,他們為了反擊微軟而開始在瀏覽器中集成更多功能,增加郵件,增加編輯器,增加聊天。


更多功能意味著更復雜,而互聯網的基礎就是不要高估用戶的智商。


要把用戶當上帝一樣尊重。


但更要把用戶當白癡一樣設計功能。


門檻越高,獲客越難。


門檻,是規模游戲的死敵。


1998年,網景打出了最后一張牌,指控微軟壟斷,微軟因此受到反壟斷調查,一度差點被拆分。


但這已經改變不了什么了。


這一年,網景將網景瀏覽器開源,之后賤賣給了AOL,第一次互聯網戰爭以微軟的大勝告終。


5


戰勝網景后,微軟的瀏覽器迅速變得躺了起來。


可能是覺得瀏覽器這個東西再怎么樣也就這樣了,微軟根本沒有再認真去強化IE,只是利用自己的捆綁優勢維持自己那頂尖的占有率。


事實確實如此,瀏覽器的形制過于固定,只要你攻不破Windows的護城河,根本不可能撼動IE的地位,只有網頁作者適應IE的道理,IE根本無需配合技術進步。


直到今天,很多老網頁也還是只能在老IE內核上才能正常跑下來。


可是……網景真的已經出局了嗎?


永遠不要小看對手。


在1998年,網景臨死之前,網景成立了Mozilla基金會,發誓向微軟復仇。


他們一邊應對著復雜的版權官司,一邊從頭重構代碼,一直到2002年才終于推出了Mozilla套件。


這個套件犯了和后來眾多APP一樣的毛病,集成了太多根本不應該屬于它的功能,變得臃腫又龐大。


它自帶電子郵件、網頁編輯器、IRC聊天等功能,做的大而全——但完全忘了瀏覽器的初衷。


瀏覽器是個門,但也只是一個門,你走進這扇門,然后走向什么方向都是你自己選擇,你可以從一個網址跳到另一個網址,從一個服務器跳到另一個服務器,自由的在互聯網上穿梭。


而Mozilla太臃腫,太缺乏自由度了,哪怕它在技術上可以吊著打IE,但還是沒有競爭力。


終于,到2002年,Mozilla的BOSS決定將Mozilla拆成不同的軟件,只留下一個最干凈、快速、簡單,并且有足夠擴展性的瀏覽器。


為了慶祝這個浴火重生的壯舉,他們決定給自己瀏覽器取名叫Phoenix——不死鳥。


然后就被Phoenix科技告了。


無奈的Mozilla只能再次改名,叫Firebird——火鳥。


然后又被火鳥數據庫的開發者找上了門。


起名字,真的是玄學。


Mozilla的人后來說:


”我們在過去一年里學到了很多關于起名的技巧(不是因為我們愿意才學的)。我們現在很小心地研究了名字,確保不會再有什么夭蛾子了。我們已經開始向美國專利商標局注冊我們新商標”。


那個新商標的名字叫:


Firefox——火狐。


很長一段時間,火狐都是最酷的瀏覽器。


6


Mozilla的歸來聽起來蕩氣回腸,但手段并不光鮮。


一方面,火狐確實擁有比IE更高的技術實力。


但另一方面,用戶根本分辨不出這份技術實力。


普通用戶們很難分辨那些包裝下的真相,在同類商品中占據絕對優勢的競爭力永遠只有渠道。


誰能把東西送到我面前我用誰。


而Windows這條渠道只屬于IE,這條壟斷了全球絕大多數PC的渠道足夠封死任何挑戰者的路。


怎么跳過IE的渠道?


火狐選擇投這樣一條廣告:


“警告,你的瀏覽器需要升級”


說真的,這個套路,也被后輩們學會了。


無數不明所以的人點開這樣的廣告,然后莫名其妙的下載下來一個Firefox的瀏覽器。


不得不說,互聯網行業好像從一開始就把所有的技能都點滿了,剩下的只是無趣的重復。


強制推送,欺騙下載,直到現在依然是互聯網公司慣用的套路。


大家連使壞,都要抄。


但不論如何,火狐確實占有率飛速攀升,第二次瀏覽器戰爭開始。


這一次戰爭不是單挑了,因為在IE躺下的這段時間,有許多人都在惦記著IE的這塊大蛋糕。


誰能拿到流量入口,誰就能通吃一切。


蘋果的Safari、沉寂多年的Opera都參與到這場大戰中,我們本土的瀏覽器Maxthon也進入戰場。


大家的第一件事很明確:先弄死IE。


此時的IE就像一個太久不動彈的胖子,非常驚恐的抬起手想要反抗,但是因為缺乏鍛煉手腳不協調差點把自己擰死。


IE不思進取的內核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變化中已經變成了累贅,速度慢,不安全,容易崩,UI老舊,無數的問題不斷爆發,讓火狐飛快的吸收著IE的市場占有量。


但越是危機微軟就越動不了,因為這時候他的地位很尷尬:


大部分人剛上網的時候用的都是IE瀏覽器,他們習慣IE。


存量基數過大的時候,任何變動,都要謹慎。


你增長了10%,但是存量跌了20%,最后還是虧的。


如果IE盲目學習那些后來的瀏覽器,去變化,自己相當于抹平了換瀏覽器導致的不習慣,讓他們能更無縫的換新瀏覽器。


如果自己創造新UI,那些老用戶也會被逼走,因為反正都要換習慣,我為什么不換一個更快一點的?


在這樣的糾纏中,火狐奪走了近三分之一的市場,在Windows建立起的渠道護城河上架起了一座浮橋。


雖然大家打的很火熱。


但都不是贏家。


因為2008年,谷歌發布Chromium引擎,代表產品就是Chrome瀏覽器。


7


火狐并沒想過自己會被谷歌來一手,因為在對抗IE的時候谷歌是自己的堅定盟友,為自己提供了很多背后支持。


圍剿IE的四條好漢里也根本就沒有谷歌的存在,谷歌過去的業務根本就和“瀏覽器”不沾邊。


萬萬沒想到,谷歌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突然丟出了屬于自己的Chrome瀏覽器,一舉殺死比賽。


Chrome瀏覽器的優勢非常簡單,他夠穩定。


在IE動不動就全頁面崩潰,火狐沉迷增加套件的情況下,Chrome選擇了極簡主義,開發了一款多進程瀏覽器,哪怕其中一個頁面崩了,其他頁面也不受影響。


隨之相伴的是極強的兼容性,能用瀏覽器打開各種圖片、PDF文件,甚至能集成各種小型軟件。


這一切讓Chrome飛快崛起,迅速打敗IE,成為新時代的瀏覽器統治者。


國內的眾多廠商也如夢初醒,開始對各路瀏覽器進行針對性的換皮。


而這些瀏覽器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喪心病狂的主頁綁定。


他們搶瀏覽器入口,主要是為了搶那時候公認的最大流量入口:搜索。


在PC互聯網時代,互聯網還是一個開放的地方,你想要什么信息需要自己主動去尋找,沒有人會主動把東西推到你臉上,沒有人能用信息編成繭房包住你。


你只需要一個搜索引擎,然后搜索,尋找,到下一個社區——一切就改變了。


但這同時賦予了搜索引擎極大的權力:如果搜索引擎稍微調整一下排位,就可以決定很多流量去向何方。


這就是【競價】。


搶奪瀏覽器,目標是搶奪搜索引擎。


目的是讓別人,來自己這里,競價。


所以這些瀏覽器的共同點就是,他們的主頁以及默認的搜索欄,永遠通向自己家公司的搜索引擎。


就靠這招,搜狗一度依靠輸入法到瀏覽器再到搜索引擎的一套組合拳,直接打了百度一個措手不及。


這套組合拳在PC互聯網時代堪稱是無比精妙的商業斗爭。


但現在看看真是太沒有想象力了。


因為我們從手機APP上可以得出結論。


他們完全可以在打開瀏覽器的時候弄一個五秒的開屏廣告。


瀏覽器也根本不需要設置修改默認搜索引擎的選項,我這只有自家的搜索,你愛用不用。


那年代的互聯網人明顯高估了用戶。


但他們得到了一次“糾正錯誤”的機會,因為移動互聯網即將崛起。


引導用戶?


不,直接當爹。


8


在Chrome殺死比賽的同時,智能手機時代來了。


移動互聯網開始迅速進入到大眾中。


互聯網企業精準的預判了移動互聯網的潛力,然后被思維慣性帶進了一條溝。


在塞班時代,幾乎所有互聯網人都默認手機上的網絡瀏覽方式將會和PC一樣,通過一個個瀏覽器作為窗口,通過鏈接和搜索走向不同的方向,誰掌控了瀏覽器,掌控了搜索引擎,誰就掌控了流量入口,就掌握了一切。


現在我們知道這是完全錯誤的。


那時代的人一定不會想到,搜索引擎的未來,竟然是把搜索功能做的越爛越好。


爛,別人才沒法在你這里精準地找到想要的信息,才會賴在這里,重復問一千遍基礎的問題。


才有流量。


當蘋果重新發明了手機的時候,它也重新定義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規則。


APP,一個一個獨立的軟件成了移動互聯網的核心,大家離開了那扇開放的大門,走進了一個遍布小門的迷宮。


每一扇小門背后都是一條甬道,你只能在規定好的方向里前進后退,再也不能輕易跨越到別人的跑道。


于是世界封閉,搜索不再,自由不再,瀏覽器也不再重要。


搜狗的王小川當時就看到了未來的樣子,他說,


“web已死”翻譯過來應該是“link已死”。


那個靠鏈接走遍天下,每個人都能給別人分享一個獨立地址的時代過去了。


那個人與人鏈接在一起的時代過去了。


大家在各自的APP里,成為孤島。


9


APP時代到來讓互聯網資本狠狠地給了自己幾巴掌。


原來大眾的接受力這么高,我們這么長時間不敢突破底線屬實是白端著了。


于是互聯網企業紛紛放棄底線,奔向了更沒下限的APP世界。


不對,大家重新定義了底線。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前,大概只有流氓軟件敢一言不發的直接自己給自己升級。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以后,你不升級,就敢不讓你用。


耍流氓會傳染。


連PC端的軟件也學會了不升級就不給你用的流氓手段,并且幾天就要莫名升一次級,不知道到底在升級些什么。


搜索和瀏覽的邏輯被完全打碎,算法和推薦成了新寵,用戶再也不需要思考“我要什么”,算法會自動告訴你“我覺得你要什么”。


漸漸地,PC端成了移動端的入口,你去瀏覽很多PC端的網頁,總是會被要求用手機APP掃碼。


有一些平臺干脆取消網頁端,一切歸于手機,不愿意在手機上多下一個一年開不了一次的APP的人就不算人。


就算你知道了也沒什么意義,反正他們不改,你愛用不用。


只要我搶到了市場,只要我有領域唯一性,只要我控制住了入口,你就不得不屈服。


因為你只有APP,你只能從APP里接受這方面的服務,大部分人也只會從應用商店下載APP。


用戶只能屈服于資本為你編織的幸福大網里,在一個時刻有人喂奶的環境中放棄自己那多余的,想要向外探索的腦子。


10


建立在瀏覽器基礎上的web是一種開放式的信息交流平臺,你點進一個網頁,但不意味著你第二天還會點進這個網頁,你的IP一樣,但不意味著操作電腦的那個人一樣。


那時互聯網想要得到數據,只能得到一個模糊的臉譜,想要留住用戶,只能去拼內容的質量,想辦法做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因為他們面對的是可以隨時在不同平臺間對比的用戶,比一比,誰尷尬誰下不來臺。


而APP不同,APP的邏輯是封閉的,他們致力于創造一個一個小圈子,這個圈子必須自成一體,擁有屬于自己的話術體系,擁有自己的風格,為此必須不和其他社區進行交流。


他們把人限制在各自的平臺里,搜索功能只能搜到自己平臺的東西,準確度還賊差。


這時候,每一個APP的用戶都是公司養起來的私域流量,或者說儲備糧。


瀏覽器、鏈接、搜索引擎的邏輯,是面向全網絡的。


在瀏覽器的時代,只需要一個郵箱就可以走遍天下,擁有所有服務,我可以同時開幾個網購平臺比價,可以隨時打開地圖和音樂,可以在一個地方看遍全網的信息,可以用插件把視頻網站變得無廣告。


用戶雖然不強,但最少,他們可以選擇跑。


而現在,在大APP和渠道的壓制下,沒有拒絕的權力,只有從與不從。


我們不能像過去一樣一個瀏覽器解決一切問題,現在只能在每一個APP都要上交一次自己的信息。


是用戶。


也是數據生產工。


11


伯納斯·李是幸運的,因為他親手開創了互聯網最燦爛的十五年。


伯納斯·李是不幸的,因為他要親眼見證自己建立起來的高ta崩塌在大地上。


理想主義者只能管好自己,卻管不住這個逐利的世界,伯納斯·李放棄無數財富而追求的全球網絡崩塌在面前。


今天。


當你進入互聯網的那一刻你的命運就決定了。


你獲得了什么娛樂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什么時候掏錢。


你獲得了什么成長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什么時候掏錢。


你獲得了什么見解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什么時候掏錢。


你要掏錢,掏錢,掏錢。


一切看起來在維護你服務你的東西,最終算計的都是你的錢包,并且他們會理直氣壯的告訴你:如果我不賺你的錢我要怎么運營???


關鍵是,他們說的是對的。


在這種渠道戰爭中,不賺錢的理想主義者只會被消滅。


于是世界越來越單調。


公司喃喃低語,告訴他們自己販賣的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個新世界,絕口不提當年那個自己只能當網頁的時代。


對啊,我是生態,是入口,是渠道。


怎么能是一個被一串字母定義地址的網站呢?


網站網站,就像車站,是一個路過這里可以下車,想走就能走的地方。


那真是一點也不適合賺錢。


12


今年上半年,IE宣布停止更新,退出歷史舞臺,引起了一片小幅度的震動。


這事說大,其實也不大,因為IE沒了并不意味著Windows不自帶瀏覽器了,只不過他們現在自帶的是Edge,還挺好用的。


但這事的意義細思起來還是令人唏噓。


IE從1995年開始,統治了互聯網一半的生命,而現在它走進了終結。


只有他走向終結嗎?


屬于IE,屬于鏈接的時代,都已經被那個app的時代終結。


主動搜索信息的能力變得稀缺,許多人不再有“網頁”的概念,各類手機應用滲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回想當年那個互聯網的黃金時代,那場開啟了互聯網大戰的瀏覽器戰爭。


一切從那時就已經被預示:


當一個能夠連通全世界的信息網絡誕生時,每個人都認為它會歸于一個標準,通行于世界。


但商業競爭下的公司必然不肯遵守唯一標準,他們會執著地分割這個新世界。


爭搶版權的視頻、音樂平臺,互相敵視的移動社區,彼此鎖死的充電器協議。


公司都想要成為壟斷者,為此要首先阻止互聯網世界達成別人規則里的一致。


一次一次,爭搶每一塊地盤,直到世界分成一個個孤島,大家彼此遙望,卻再難同路。


或許有一天你會忘記世界上存在一個瀏覽器暢游互聯網的過去。


然后變成一段數據。


機器隨意看著你的一切,高效地為你打上一個標簽,送去下一個繭房。


你會難過?


不,你會不知道這一切。


對著屏幕。


笑的嘎嘎的。




全文參考資料來源如下:

【1】.《Web開發進化史!》.騰訊技術工程.charryhuang

【2】.《互聯網人筆記.瀏覽器之戰》

【3】.《互聯網發展簡史(5)第一次瀏覽器大戰.明說網絡》

【4】.《回顧 Firefox 歷史》.CSDN

【5】.《人類早期網上沖浪珍貴資料:第二次瀏覽器大戰》

【6】.《一出好戲:瀏覽器變現興衰史》

【7】.火狐瀏覽器——悲情的王子復仇記

【8】.《Firefox 差點就贏了第二次瀏覽器大戰!》. Bryce Bladon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數英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文明發言,無意義評論將很快被刪除,異常行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錄后參與評論

    評論

    文明發言,無意義評論將很快被刪除,異常行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涿州市| 贵德县| 连城县| 光泽县| 五华县| 靖西县| 威海市| 卓尼县| 峨山| 湘阴县| 大田县| 贵溪市| 阜南县| 临夏市| 都昌县| 连江县| 山东省| 长子县| 诸暨市| 浑源县| 晋城| 囊谦县| 溆浦县| 新乡市| 丹阳市| 洛南县| 吉水县| 峨眉山市| 分宜县| 简阳市| 潍坊市| 乌拉特前旗| 鹤峰县| 扬中市| 肥城市| 溆浦县| 秭归县| 珲春市| 京山县| 新野县| 商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