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之年,房地產還有幾道門要推開?
新的行業問題不斷涌現
越來越考驗房企“推門闖關”的能力
01
2013年,王石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表示:
萬科下一步要用3D打印機打印房子。三年之后萬科的建研中心就會用3D打印機打印出一個房子,萬科要集中資源,集中全球最優秀的資源,在中國廣闊的城鎮化進程中,做很多以前想不到的事情。
王石的話語中,透露出萬科學習傳統制造業,向技術轉型已是必然趨勢。
2016年,萬科啟動了一項特殊的戰略計劃。
萬科將該計劃命名為“沃土計劃”。
關于沃土計劃,萬科內部當時有一張自己的時間進度表,這張進度表將整個計劃按三年一個階段把2016年-2024年九年時間拆分為三個階段:打基礎的信息化階段、挖價值的數字化階段、建平臺的智能化階段。
萬科認為,隨著市場的發展和變革,公司需要以互聯網的思維打破業務邊界。
隨后,萬科投入重金和人力全面啟動“沃土計劃”,孫嘉成為該計劃的第一任負責人,并開始率先探索。
后來,由朱保全接管萬科“沃土計劃”,并對人工智能、大數據、監控、門禁等進行深入開發,將其應用于物業管理領域,實現社區智慧生活。
朱保全曾多次提到萬科在科技上的投入:
“不做肯定是等死,做了也可能是找死,但找死總比等死強。”
02
萬科“沃土計劃”啟動的同年,碧桂園也正式發布了一份產城融合戰略。
這份產城融合戰略的核心構想是——
建造以產業為核心,以項目為載體,通過以產帶城、以城促產、產城互動的發展路徑打造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宜業宜居之城,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通過產城融合戰略,碧桂園還與思科、富士康、清華大學等機構基于高新技術產業的合作逐漸落地,包括潼湖科技小鎮、廣州國際科技創新城,以及攜手富士康在增城落地的科技小鎮等。
不放棄任何向互聯網和制造業學習與合作的機會,碧桂園的高科技雛形,從那時便埋下了種子。
其實,那一年,也正值地產行業迎來調控后的大回暖。
規模房企擴張迅速,銷售門檻提升明顯。
從金額門檻來看,TOP100房企入榜金額門檻從2015年的104億元提高至157億元,同比升51%;其中,TOP20提升最快,由15年的358億跨越至647億,同比大幅提升了81%。
萬科、碧桂園2016年銷售業績更是均破3000億大關。
市場形勢一片大好。
原本蓋樓賣房就能一馬平川,但有想法、有危機意識的房企開始未雨綢繆,邁開步子做一些新的嘗試。
03
隨著5G時代的到來,房地產領域的數字化和萬物互聯加速發展。
房地產科技(PropTech)的應用,特別在建筑機器人、智能家居、智慧物業、智慧城市、物聯網等領域,各項新技術新產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不斷滿足著購房者以及社會發展的品質化、多元化需求。
此番背景下,不少房企注重新型產品、方法和技術的發明,但主要發力在材料使用和應用技術方面。
例如,朗詩研究的頂棚輻射和地源熱泵技術;金茂“科技基因鏈”中的毛細網技術;葛洲壩地產的“5G科技”則是以德國DGNB標準做工業集成、互聯等方面的技術升級。
另一面,行業還在不斷迎來新的瓶頸。
近年來,我國房地產建筑行業大而不優,面臨傳統生產方式粗放、資源浪費巨大、勞動人口老齡化嚴重等現實問題。行業亟需依靠科技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找到新的突破口,提高人效、降低成本,實現行業可持續發展。
2018年碧桂園注冊成立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下稱“博智林”),博智林聚焦建筑機器人、BIM數字化、新型建筑工業化等產品的研發、生產與應用,力圖通過科技賦能,提高行業效率與品質。
全面進軍機器人行業,意味著碧桂園在高科技方向更進一步。
房地產企業研發機器人?這成本吃得消嗎?未來應用前景如何?能順利落地嗎?
彼時,在人們的爭論和好奇中,一切充滿未知數。
04
在高度的投入與重視中,在頂尖智囊團隊的推動下,博智林機器人從研發到落地應用的速度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2021年12月博智林首次完成「BIM FMS WMS 建筑機器人」多機施工系統驗收,國內乃至全世界建筑行業內均屬首創。
如今,在碧桂園的工地上,各種機器人作業有條不紊,“機器人蓋房”變為了現實,并解決了傳統建筑業“危繁臟重”等難題。
外墻噴涂機器人
截至2022年9月底,集團旗下博智林已有32款建筑機器人投入商業化應用,服務覆蓋30個省份超600個項目,累計交付超1600臺,累計應用施工面積超1000萬平方米,多機協作施工也在部分項目環節得到驗證。此外,博智林已遞交專利有效申請3700多項,獲授權超2100項。
砌磚機器人
據碧桂園2021可持續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末,碧桂園已申請知識產權專利5140項,獲得專利授權數量2600項。
其中博智林申請專利數達3700項(已獲授權超2000項)、千璽公司申請專利數1178項(已獲授權767項)、碧桂園農控申請專利數325項(已獲授權172項),以上不包括商標類和著作權類知識產權成果。
同時,在房地產領域的企業中,碧桂園對研發的重視程度,在行業中首屈一指。
05
身處變革之年,各種因素交錯復雜,行業筑底徘徊,房地產仿佛有無數道重門要推開。
新的問題還在不斷涌現。
2022年4月,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21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
統計顯示:2021年農民工平均年齡41.7歲,比上年提高0.3歲。從年齡結構看,40歲及以下農民工所占比重為48.2%,比上年下降1.2個百分點;50歲以上農民工所占比重為27.3%,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
農民工平均年齡繼續提高,越來越多的老一代農民工逐漸離開工地。
伴隨超齡農民工到站下車同時出現的是——
加薪留不住農民工。
新一代年輕人越來越不愿意進入建筑工地,即使近年來建筑工人工資連年上漲,但年輕人們更愿意選擇快遞、外賣等行業。
傳統農民工群體出現了青黃難接的現象,新的勞動力供給將越來越難以彌補差額。
但我們的城市化進程卻還有一段路要走,目前中國人口的城鎮化率為64.72%,處于城鎮化的中期,增長斜率還很高,聯合國預計中國要到2033年才進入城鎮化的后期。
那么,誰來填補缺口?
如果從農民工年齡結構特征的維度來看,這是個無解的問題。
但是,倘若把建筑機器人推廣開來,讓更多的機器人進入到傳統建筑行業中,甚至參與到多行多業的工作中來,就能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整個問題迎刃而解。
可是,像萬科、碧桂園這類敢于創新的企業少之又少。
而且,不容忽視的是,當前行業特殊期,房企做研發,做科技投入的精力、資金、意愿都嚴重不足。
畢竟,在行業的上行期做事情很容易,但在行業的筑底期,做事的難度會成倍增加,誰也不敢做帶頭吃螃蟹的那批人。
06
今年初,住建部發布通知,提出“十四五”時期是加快建筑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期。其中的重要目標是推動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
如在一些城市開展試點,建設一批示范項目,培育一批產業基地;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新建裝配式建筑占比達到30%以上;打造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等關鍵基礎設施;研發關鍵技術,編制相關標準,形成一批標志性建筑機器人產品,輔助和替代“危、繁、臟、重”的人工作業,提高工程建設機械化、智能化水平。
顯然,高層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就差誰來執行落位了。
所以,接下來的行業以及后來的房企們,又要迎來新的一扇門了。
好在,先行者們已經悄悄鋪好了推門闖關的前路。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