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企搶灘“新大陸”
在汽車電動化進程中,中國車企可以說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今新能源汽車出海也正在拉開序幕。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出口數量大幅提升,據中汽協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銷量為58.8萬輛,幾乎是2020年新能源汽車出口銷量的3倍;2022年1-10月累計出口49.9萬輛,同比增長96.7%。
如今國產新能源汽車出海也不再局限于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已經開始擠進了競爭激烈的歐洲、澳洲市場。其中,比利時、英國、德國、法國、挪威等發達國家,均成為中國新能源車企出口的熱門選擇。總體來說,國產新能源汽車出海形勢一片大好。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出海正當時
自2009年以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經過導入期并進入快速成長期,在國內滲透率達到30%以后,預計未來市場增速將有可能放緩、競爭則可能進一步加劇。在此背景下,出海便成為了國產新能源車企們的不二選擇。事實上,當下國產新能源汽車出海的時機已經成熟。
首先,中國新能源車企具備制造優勢和成本優勢。其優勢主要體現在零部件采購成本、人工、和產能投入方面。以特斯拉Model 3為例,根據Daxue測算,相比美國,Model3在中國的生產成本降低了20%-28%。比如,若引入LG國產化學圓柱后造車成本為17.3萬元/輛,而通過引入寧德時代CTP技術后,單車成本則會進一步削減至17.1 萬元/輛。
而且國產化后零部件采購成本也在下降。根據Daxue估算,中國的單車人工成本僅為0.5萬元/輛,顯著低于美國水平(1.0萬元/輛)。除此之外,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建設效率高,這意味著單位產能投入更少,單車折舊攤銷大幅下降。特斯拉在2019財年Q3的業績交流會上就曾表示過,中國Model3單車產能投入比美國的生產線降低了約65%。
其次,中國新能源汽車在產業配套方面具備全球競爭力。以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零部件動力電池為例,根據SNE Research的數據,2022年1至8月,全球新能源車動力電池裝車總量達287.6GWh。其中,寧德時代的同期累計裝機量達到102.2GWh,全球市場份額為35.5%;比亞迪旗下弗迪電池裝車量位列全球第三;中創新航、國軒高科、欣旺達、蜂巢能源等中國公司依次位列第七至第十位。值得一提的是,寧德時代的麒麟電池、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均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最后,中國新能源車企出海,有望在海外獲得更豐厚的利潤。據乘聯會數據顯示,在2018年,中國汽車出口的均價是1.29萬美元,到2022年8月已經增長至1.89萬美元。以比亞迪為例,其今年公布的漢EV、唐EV在德國的預售價為7.2萬歐元,折合人民幣近50萬元;元PLUS預售價為3.8萬歐元,折合人民幣將近26.5萬元,均比中國本土市場高出不少。
海外布局全面開花
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激烈,促使其在技術應用、產品迭代方面均走在世界前列,因此在國內市場得到驗證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其產品力和性價比都不錯,這也讓新能源汽車出海有了更多的騰挪空間。
一方面,中國新能源車企以中高端產品切入歐洲、澳洲、中東等高購買力市場,打造第二增長曲線。新能源車企扎堆出口發達國家,將政策利好、基礎設施利好、電動化普及率高的挪威作為了出海的首選。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樣,從挪威到德國,比亞迪出口歐洲的三款車型均為中高端系列。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國家的消費者購買力均不俗。
再者,大部分中國新能源車企出海都選擇先攻B端市場,以驗證市場需求。據悉,10月3日,比亞迪與德國最大的汽車租賃公司SIXT簽下10萬輛汽車的大訂單;10月7日,蔚來正式宣布在德國、荷蘭、丹麥、瑞典四國推出“只租車不賣車”的訂閱服務。這意味著海外B端客戶對國產新能源汽車的認可。從目前形勢來看,新能源汽車廠商有望在B端市場,重新復刻國內靠B端網約車和出租車拉動市場增長的勢頭。
另一方面,定位低端市場的新能源品牌則利用東南亞這樣的新興市場跑量,以此來增加品牌的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比如,哪吒在今年8月底宣布進入泰國、尼泊爾、緬甸市場;零跑選擇出海以色列,首批出海車型是國內售價不足10萬的T03;比亞迪也在10月進入以色列市場。在海外銷量方面,截至10月底,哪吒汽車海外訂單已超6000輛;比亞迪當月在以色列的銷量為466輛,預計隨著進入市場的時間越久,國產品牌將憑借價格優勢在新興市場逐漸站穩腳跟。
可以看出,今年以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進程明顯在加快,有的品牌選擇出海歐洲,有的品牌選擇出海東南亞,它們都以各自的品牌定位在海外適配新的市場,展現出一番大航海的新氣象。
隱憂不容忽視
目前來看國產新能源品牌出海不失為一種機遇,但對于中國新能源車企來說,在一片形勢大好的背后,也面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難題。
其一,海外市場增長迅猛一定程度上是來自特斯拉的貢獻,中國本土新能源汽車品牌在海外市場占比仍然較低。據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1-8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出口量為118497輛,其中特斯拉出口97496輛,市場占比高達82.27%。而在自主品牌中,只有東風乘用車的達契亞春天Spring的出口量超過萬輛。其余企業中,比亞迪各新能源車型總銷量為2336輛,其余企業的銷量全部在千輛以下,并且相當一部分出口規模停留在個位數,出海銷量尚未達成相當規模。
其二,由于海外新能源汽車的配套設施不完善、質量監管比較嚴格,這或將對中國車企海外盈利構成挑戰。以歐洲市場為例,據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統計,歐盟的可充電汽車銷量在過去三年間增長了110%,而充電樁的數量僅增長了58%,可見車企對基礎設施的投資與電動汽車銷量的增速并不一致。所以對中國新能源車企來說,要將重度的售后服務和電能服務移植歐洲,或將面臨較大的資金投入壓力。再者歐洲市場技術門檻高,準入標準嚴格,僅技術升級和產品改造的費用少則花費幾千萬,如果沒有銷量支持,根本無法收回投資。
其三,歐洲的傳統車企也在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車業務,這將對中國新能源品牌造成一定的沖擊。歐洲本土的傳統車企大眾汽車、寶馬、戴姆勒等都在加速新能源汽車的布局,且這些燃油車巨頭已經有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品牌積累,消費者對其忠誠度較高。而且由于消費習慣和文化差異,歐洲的消費者對汽車的需求和認知也不同,國產品牌想要占領消費者心智需要時間。
國產新能源出海能否突圍?
在全球降低碳排放的大趨勢下,海外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成為海內外車企比拼的新戰場。中國車企出海的決心很大,但它們面臨的挑戰也不小。在層層重壓之下,中國車企能否在海外市場突出重圍呢?這還需要結合多方面的情況來分析。
一來,海外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增長空間廣闊,國產新能源汽車還有機會參與全球競爭。隨著全球新能源汽車浪潮的加速推進,預計海外市場將持續走強。據未來智庫網統計,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為675萬輛,同比增長108%,預計2022年有望達1000萬輛;2021年全球滲透率達到8.3%,同比增長4.1%,預計2022年有望首次突破兩位數。
在區域方面,除中國占據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50%的份額以外,歐洲和美國市場同樣保持著較高的增速。據悉,2021年歐洲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為226.3萬輛,同比增長65.7%;滲透率為19.2%,同比增長7.8%。美國 2021年新能源汽車銷量 67.0萬輛,同比增長101.3%;滲透率為4.3%,同比增長2.1%,預計2022年有望達到8%。可見,海外市場潛力巨大。
二來,國產新能源汽車不僅產品矩陣豐富,還在三電技術、迭代速度、智能化等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產品矩陣方面,以挪威市場為例,目前出海挪威市場且占據一定市場份額的國產品牌比亞迪、小鵬、蔚來、名爵等,且推出了多個類別及級別的車型,以此來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例如比亞迪推出中高端車型漢EV、唐EV,以及低端車型元PLUS;小鵬去年推出的中低端車型G3在挪威熱銷,其今年推出的高端車型P7也已經獲得了歐盟整車型式認證(WVTA)。國產新能源車企憑借多樣化的產品布局,形成了覆蓋不同價格區間的產品體系,有效滿足了市場多樣化的產品需求。
再以長城汽車為例,在電動化方面,長城堅持混動和電動并駕齊驅,其自主研發的檸檬混動DHT技術實現了長續航能力,并以蜂巢能源為核心,其自研的動力電池的市場份額已位居全國前列;在智能化方面,長城是少數堅持智能化軟件自研的廠商,旗下的毫末智行能夠支撐全場景的輔助駕駛功能。
從目前各方面條件來分析,國產新能源車企出海條件充足,假以時日中國車企大概率能夠憑借領先海外的電動化技術、本土供應鏈優勢,以及高速迭代的智能化電動汽車產品,迎來換道超車的機會,緩解國內市場越來越卷的緊張態勢,打開全球更大的市場空間。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