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農文旅”引動鄉村振興一二三產業融合振興發展
都知道鄉村振興的重點在于鄉村的產業振興。那么,鄉村產業振興到底該如何發展呢?一二三產業要如何融合發展?
1.提升農產品加工業
完善產業結構。統籌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推進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
優化空間布局。“糧頭食尾”“農頭工尾”要求,統籌產地、銷區和園區布局,形成生產與加工、產品與市場、企業與農戶協調發展的格局。
促進產業升級。技術創新是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通過加快技術創新,提升裝備水平,促進農產品加工業提檔升級。
2.拓展鄉村特色產業
構建全產業鏈。拓展二三產業為重點,延伸產業鏈條,開發特色化、多樣化產品,提升鄉村特色產業的附加值,促進農業多環節增效、農民多渠道增收。
推進聚集發展。集聚資源、集中力量,建設富有特色、規模適中、帶動力強的特色產業集聚區。
培育知名品牌。按照 “有標采標、無標創標、全程貫標”要求,以質量信譽為基礎,創響一批鄉村特色知名品牌,擴大市場影響力。以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夯實鄉村產業發展品牌之路。
3.優化鄉村休閑旅游業
鄉村休閑旅游業是農業功能拓展、鄉村價值發掘、業態類型創新的新產業,橫跨一二三產業、兼容生產生活生態、融通工農城鄉,發展前景廣闊。
聚焦重點區域。依據自然風貌、人文環境、鄉土文化等資源稟賦,建設特色鮮明、功能完備、內涵豐富的鄉村休閑旅游重點區。
注重品質提升。鄉村休閑旅游要堅持個性化、特色化發展方向,以農耕文化為魂、美麗田園為韻、生態農業為基礎,古樸村落為形、創新創意為路徑、開發特色明顯、形式多樣的鄉村休閑旅游業態。
打造精品工程。通過休閑農業重點縣、美麗休閑鄉村、休閑農業園區的建設,打造休閑旅游精品工程。提升服務水平。從服務標準、配套設施,真正讓消費者玩的開心、吃得放心、買的舒心。
4.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
鄉村新型服務業是適應當下農村生產生活方式變化應用而生的產業,具有業態類型豐富、經營方式靈活、發展空間廣闊等優點。
提升生產性服務業,擴大服務領域。適應農業生產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的趨勢,支持供銷、郵政、農民合作社及鄉村企業等,開展農技推廣、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烘干收儲等農業生產性服務,以及市場信息、農資供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機作業及維修、農產品營銷等服務。提高服務水平。引導各類服務主體把服務網點延伸到鄉村,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城鎮設立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推廣農超、農社(區)、農企等產銷對接模式。鼓勵大型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開展托管服務、專項服務、連鎖服務、個性化服務等綜合配套服務。
拓展生活性服務業,豐富服務內容。改造提升餐飲住宿、商超零售、美容美發、洗浴、照相、電器維修、再生資源回收等鄉村生活服務業,積極發展養老護幼、衛生保潔、文化演出、體育健身、法律咨詢、信息中介、典禮司儀等鄉村服務業。
創新服務方式。積極發展訂制服務、體驗服務、智慧服務、共享服務、綠色服務等新形態,探索“線上交易+線下服務”的新模式。鼓勵各類服務主體建設運營覆蓋娛樂、健康、教育、家政、體育等領域的在線服務平臺,推動傳統服務業升級改造,為鄉村居民提供高效便捷服務
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培育農村電子商務主體。引導電商、物流、商貿、金融、供銷、郵政、快遞等各類電子商務主體到鄉村布局,構建農村購物網絡平臺。依托農家店、農村綜合服務社、村郵站、快遞網點、農產品購銷代辦站等發展農村電商末端網點。
擴大農村電子商務應用。在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加快互聯網技術應用與推廣。在促進工業品、農業生產資料下鄉的同時,拓展農產品、特色食品、民俗制品等產品的進城空間。改善農村電子商務環境。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完善鄉村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加快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建設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加強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5.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農業與現代產業要素的交叉重組,引領著農業和鄉村產業的轉型升級。
培育多元融合主體。發展縣域范圍內產業關聯度高、輻射帶動力強的融合模式,促進資源共享、鏈條共建、品牌共創,形成企業主體、農民參與、科研助力和金融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發展多類型融合業態,以功能拓展帶動業態融合,推進農業與文化、旅游、教育、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創意農業、功能農業等。
建立健全融合機制。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建立多種類型的合作方式,促進利益融合。完善利益分配機制,推廣“訂單收購+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模式。
6.推進農村創新創業
搭建創業平臺。按照“政府搭建平臺、平臺聚集資源、資源服務創業”的要求,建設農村創新創業園區和孵化實訓基地。
強化創業指導。建設農村創業導師隊伍,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依托農村創新創業園區、孵化實訓基地和網絡平臺等,通過集中授課、案例教學、現場指導等方式,創立“平臺+導師+學員”服務模式。
優化創業環境。強化創業服務和創業培訓,建立“互聯網+”創新創業服務模式,推行“創業+技能”、“創業+產業”的培訓模式,為創業提供優良生長環境。培育鄉村企業家隊伍。
鄉村企業家是鄉村企業發展的核心,是鄉村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建造一支懂經營、善管理,具有戰略眼光和開拓精神的鄉村企業家隊伍。(以上整理自網絡,免責聲明:僅用于學習交流,并不用于商業用途。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及設計圖片,所有轉載的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知識歸該權利人所有,新社匯·全媒體矩陣不對相關圖片內容享有任何權利。)
--------------------------------------------------------------------------------
【一】以“農文旅”產業融合引領產業振興。
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是發展和建設好國內大循環經濟體系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的戰略安排第一步階段:“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經濟體系內生動力,人才培養和科技自主創新是兩大基礎底座,產業創新格局和金融服務是兩大加速溶劑。
鄉村振興是一項極度系統性的復雜工程,大家都知道鄉村振興包括: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領域,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循環促進的。
鄉村振興,發展縣域是核心載體,鄉村是基本單元,城、縣、鄉、鎮、村融合發展,才能實現新征程時期共同富裕的目標。
要踐行鄉村振興戰略,是必須要促進兩個融合:一個就是鄉村本身的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建設,另外一個就是要促進城鄉的融合發展,也就是縣域、城鎮與鄉域、村域的融合發展。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是要通過對鄉村的建設,讓鄉村明白要打破傳統的觀念,要走產業鏈發展的理念,農村不僅僅是只有農業生產,還有衍生的相關的服務產業,加工產業等。
鄉村振興需要著眼于農村、農業和農民,著力于生態、生產和生活,以“農文旅”產業為抓手,積極推動旅游與鄉村的自然資源、文化價值、生態環境、特色村落嫁接,打造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以“農文旅融合”實現"線上+線下”雙線閉環的“供銷”貫穿體系,通過“農文旅”產業融合,引領產業振興。以農業為核心,將文化和旅游引入農村經濟中,依托現有特色資源和閑置資源,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促進農業多功能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民收益共享。
“農文旅”融合驅動鄉村振興的機制在于以組合優勢延伸產業鏈,多方向拓展功能;并以旅游業放大價值鏈,提升農業、文化等產業及其產品的附加值,激發消費市場。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村振興之“鄉村”不同于農村,在于城鄉融合;鄉村振興之“鄉民”不同于農民,在于城里人要下鄉投資、興業和消費;鄉村振興之“產業”不同于農業,在于一、二、三產融合。
未來的鄉村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農村,而是城鄉人融合而成的新社區;未來鄉村居民不再是農民,而是農村人和城里人融合共處的新鄉人;未來的產業也不單是農業,而是一二三產高度融合、生產生態生活高度和諧的新鄉村。
圖:"產融內循環,經濟外循環”城鄉融合·鄉村振興 落地服務一張圖
城鄉融合?鄉村振興落地服務的開展與實施,省(轄)、市(區)、縣(鎮)、村(鄉),域不同,則法不同。法雖不同,道終同歸即“城鄉+產業”雙輪并驅,產融內循環,經濟外循環。目標導向,法無定法,則所用技術自不同,技術不一所用器(工具)盡也不同。
圖:出自 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
【二】從S2B2C基礎打造向S2b2m市場升級,最終實現SbBC產業振興經濟生態。
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產業興旺是重點。
產業的打造和發展,在過去能做成做強的核心有兩種模式:
① 以供應鏈管理為核心,具體表現為兩個常見的場景。
一個場景是S2b,這里的b是小零售終端門店,S可以是品牌制造商,品牌的管理商,也可以是渠道批發分銷商,也可以是連鎖零售品牌商,S掌握著品牌和市場渠道。
一個場景是C2m,這里的m是小生產廠(合作社,加工廠),這種小生產廠在江浙地區,廣東深圳,福建閩南地區都是按區域“一品一區”扎堆存在。這里的C就是電子商務KOL角色,他們的影響力力往往一次性集中能賣出上千萬貨值,他們可以挾海量粉絲需求和訂單,來反向定制生產,做到小單快反。
② 是社會化資源整合與調度模式。這種屬于“產供銷研資售后”產業鏈條發展價值鏈上,由地方產業龍頭企業或國營企業把某個環節做成了社會化。
比如某個垂直品類的社會化倉儲物流資源的整合與調度,生產資源的整合與調度,市場渠道資源的整合與調度,如社會化售后資源的整合與調度,如資本金融的整合與調度。
在今時今日要供應鏈管理與社會化整合調度二者兼顧,設定路徑,創新融合。因地施策,因時制宜,區域經濟共振,以S2B2C為基礎,向著S2b2m形態發展,最終實現產業數字化經濟形態,也就是SbBC的生態模式。
——S2B2C基座模式。
S代表著品牌的制造商和批發分銷商,B代表著中大型渠道采購出口,C代表著市場消費的KOL引領,心智塑造。
——S2b2m升級形態。
S代表著品牌管理和授權,b是市場端新零售的“Online+Offline”終端分布網,m代表的是生產端的(合作社,加工廠,包裝的)區域性集群聚合。
——SbBC的生態模式。
S:提供在云化、標準化、智能化的80%標準服務/產品輸出
b:當地城市服務商或者分公司、辦事處,鏈接當地的G政府、B企業,并可提供20%非標的個性化服務
B:當地的G政府、B企業,給他們好的服務產品,提供價值服務,獲得盈利的同時,從而獲得C
SbB模式建立在云化、標準化智能化的平臺S,通過b服務商/分公司,基于區域內G政府/B企業的需求,提供價值服務/產品,從而獲得用戶C,形成用戶C長期持續的消費。然后再攜用戶C反向服務G政府/B企業,形成長期持續的服務價值。
C:城市內消費者,用戶
為什么要為G政府/B企業提供服務?
因為他們掌握著大量的用戶C。如何基于他們的需求提供在云化、智能化、個性化解決方案和產品輸出,同時還能獲得公司當下營收,是最務實、最現實、最符合市場規律的做法。
為什么需要b服務商/分公司?
通過降低適應區域市場的成本、降低客戶獲客成本、降低服務客戶的成本、快速規模化復制四大方面的益處。
1.降低適應成本:中國市場是一個多層級結構并存的市場,從北到南、從東到西,從特級市場北上廣深,到五級市場村鎮,存在極大差異性。在當地利用b,可以快速進入市場,成為變壓器的角色。
2.降低客戶成本:中國市場也是一個人情市場。由當地耕耘多年的b協助鏈接G政府、B企業,可以降低獲得客戶的成本。
3.降低服務成本:G政府、B企業存在大量的個性化的非標需求,由b提供滿足個性化服務,獲得應有的服務利潤,即可以滿足甲方的需求,提供客戶滿意度,又可以讓b持續經營。
4.快速規模化復制:b是每個城市中心節點,是總包商、分發商、服務商的角色。快速擴張b可以快速規模化占領全國市場,形成“分布式城市區塊鏈式”網絡有b可以保證城市的產品、經驗、信息在全國進行流通,進行快速規模化復制,并使得整體網絡快速升級迭代。
b是有服務商的加盟和分公司直營兩個方式:
服務商:(1)加盟模式。是為自己賺錢,其積極性是遠高于分公司打工者的員工。因此資源能力、創新能力、執行能力也是遠高于員工。但其商人的逐利性也決定了,其對于做事會比較“野”,對于長期建設的品牌、價值觀往往會采取短期行為。
(2)分公司/辦事處:直營模式。保證價值觀、品牌的統一性、穩定性。
因此在全國的渠道節點布局時,直營和加盟兩種渠道架構都要有,并做一定的高低犬牙式布局,保證渠道網絡的平衡。
到了SbBC的頂層成熟階段,就會通過區域中心的模式將兩個網絡做更深度下沉的協同,甚至會出現托管加盟的模式,即服務商投資、提供本地資源。區域中心派人任當地總經理經營執行,按照營收分賬模式。從而很好的規避的加盟和直營的弊端,發揮其長處。
袁帥,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文化管理協會鄉村振興建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關村物聯網數字鄉村振興研修院執行院長。電商直播“新農人”培育計劃組織者之一,“一十百千”數字鄉村振興賦能計劃組織者之一,主張"產融內循環,經濟外循環”以S2B2C為基礎,向S2b2m形態升級,最終實現產業數字化經濟形態,即SbBC的生態模式。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