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熱紅酒”到“圍爐煮茶”,年輕人過冬的儀式感又變了?
“生活需要儀式感”這句話,算是被品牌營銷玩出了花。
這不,“露營”熱剛過去,“圍爐煮茶”風就已經在各大社交媒體上刮了起來,成為繼“熱紅酒”后年輕人過冬儀式感的新歡。
打卡這項活動,不需要你費勁扒拉地營造氛圍,只要用商家擺好的炭爐煮上熱茶、烤上板栗、紅薯、柿子、糍粑等小吃,和好友嘮嗑靜等就行。
這種多少帶點“懶人”色彩的閑適體驗,讓它在寒意襲來的冬日成為不少人消磨時光的選擇。
從數據上來看,在抖音平臺,#圍爐煮茶#話題播放量達15.5億次,小紅書上#圍爐煮茶#話題也獲得了超1158萬次的瀏覽量。
高流量曝光之路背后,“圍爐煮茶”究竟藏著哪些占領年輕人朋友圈的密碼?不如和小編一起“好奇”一下。
在大家更愿意為文化和情懷買單的當下,許多韻味十足的中式習俗經過現代感的翻新之后,成了品牌們營銷靈感的來源,茶飲賽道也不例外。
光看“圍爐煮茶”這個名字,很容易讓人想到之前喜茶聯名《夢華錄》所帶起的“點茶”之風。
兩者出圈的共同特質,都是將鮮明的傳統文化元素和現代審美趨勢相結合,在演繹民族文化上做出了新意。
而且相比于站在旁觀者視角,感受調飲師在茶湯上作畫的技巧,“圍爐煮茶”身上的傳統文化元素更顯眼,也更容易被感知。
這一點從“圍爐煮茶”的淵源和它的衍生場景就能窺見。
嚴格來說,今天的“圍爐煮茶”更多是脫化于云南的“火塘烤茶”,當地人有用火塘取暖、燒煮食物的習慣。
這種可以被輕松復刻的民俗進入更大眾的生活場景,也少不了被年輕人一通改造:炭爐替代了火塘,應季水果和新式茶點替代了單調的熱茶,甚至還烤上了生蠔,熱上了棉花糖。
茶文化的魅力加上更年輕的呈現形式,讓越來越多人發現,原來喝茶不一定是傳統的、呆板的,也可以是有趣的、多元的。
這種新老碰撞的新奇體驗,無疑擊中了文化自信下,大家樂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出生機的情緒,讓“圍爐煮茶”更能得到年輕人的情感認同。
如果單獨把“圍爐”這個概念拎出來,相信大多數人都不陌生。
你可能會聯想到冬天里長輩早早生起的炭火盆,也可能會聯想到童話故事里“壁爐火光”之類的場景描述,但總歸離不開兩個關鍵詞:溫暖和團聚。
而在炭火盆早就被空調和暖氣片取代,圍坐在一起取暖已經不太常見的當下,這兩個關鍵詞依然是“圍爐煮茶”能夠走紅網絡的密碼。
一方面,它給大家提供了一種情感放松的體驗。
不僅貼合人們在寒冷的天氣中渴望得到溫暖、治愈的情緒需求,而且這種體驗足夠低門檻。往太師椅上一坐,一邊感受炭爐上滋滋作響的食物香氣,一邊感受火爐帶來的溫度慰藉,儀式感和松弛感呼之欲出。
在這一點上,“圍爐煮茶”和之前的露營、徒步、釣魚、飛盤等網紅活動一樣,扮演的角色都是提供一隅空間,幫助年輕人短暫地跳脫出原本焦慮的生活狀態,有時間好好感受“理想中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它滿足了大家與朋友、家人社交的需求。
作為刷屏社交平臺的網紅打卡項目,圍爐煮茶不僅出片率高,而且不少人曬出的照片中都少不了同行好友的身影。
換句話說,它給大家提供了一個聚在一起的理由和形式。炭爐上的茶壺冒著熱氣,與好友閑坐的時光也自有一番趣味。
就像李雪琴在綜藝里對朋友相聚吃蟹的感受:很多時候,大家更多需要的是一個由頭,一個讓好久不見的朋友能見上一面的理由。它可以是因為花開好了,因為月亮圓了,因為螃蟹好了,因為天氣冷了......
從這一層面來看,萬物皆可圍爐,不管最終烤的是什么,聚會本身帶給人內心的社交慰藉,足以營造出一個溫暖的冬天。
相比于被產品本身的功能屬性所吸引,新一代年輕消費群體更加看重產品在不同場景下所營造的情緒、氛圍、生活方式,品牌之間的競爭已然從包裝、口感等維度上升到場景的發掘。
就像在露營、飛盤、圍爐煮茶接連走紅的背后,是它們所代表的具體生活場景,擊中了年輕人對美好生活的理解和向往。
用《場景革命》中的一句話說就是:“很多時候,人們喜歡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產品所處的場景,以及場景中自己浸潤的情緒。”
特別是在當下充滿不確定的大環境下,關注生活本身已經成為成本最小且能夠讓人們快樂起來的重要方式,這個時候,從治愈、暖心的美好生活場景中走出來的產品和品牌,更容易激起大眾的情緒共鳴。
在迎接寒冬這件事上,去年火的是“熱紅酒”,今年出圈的是“圍爐煮茶”,明年還會涌現什么新的打卡姿勢,小編已經開始期待了。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