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愚書論 | 談書畫入門基礎易混淆的筆法與用筆技法的聯系與區別
書畫同源,主要是指書法和國畫在用線的審美要求上是一致的,寫即畫,畫即寫。
由古至今,無論是寫書法還寫國畫都有同樣基礎性質的“用筆技法”和“筆法”,“用筆技法”和“筆法”不正確,書畫的效果也不會是正統、正確的。
但是很多喜歡書畫的人因為沒接受過正規系統的知識學習,往往造成了只知“筆法”卻不懂用筆,或者知道“用筆技法”卻不明白什么是“筆法”的局面;這會讓你覺得自己出的作品有問題,但又不知道問題根源在哪。
當然還有更多不懂得“用筆技法”,更不知“筆法”為何物的江湖野路子人士,這些雖然方向不對但卻有顆熱愛書畫藝術的心,也是難能可貴的。
今天我們就來深入聊一聊什么是“筆法”、什么是“用筆技法”。
|“筆法”
“筆法”法則:筆筆見形、筆筆飽滿、筆筆中鋒、藏頭忽尾、一波三折。
“筆法”是文字誕生之初的概念性意義之說,起始于象形文字,運用發展到現在已有千百種字體,是真正意義上的“萬體之宗”。
“筆法”概念于金文、大篆時期發展至成熟,呈實際性質的表現在人們眼前;后世無論字體如何演變,從本質意義上來講,任何時代包含有“筆法”的文字,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書法作品,否則只能是毛筆字而已。
“筆法”是藝術家書寫、作畫前心中擁有的概念,是書寫、作畫過程中每時每刻的實踐體驗,是完成后呈現在作品里讓人們能看到的真實存在。
以上解讀即是“筆法”的核心意義,那么如何讓作品里有“筆法”的存在呢?除了上述擁有“筆法”意義的用心外,也要懂得下面要講的用手。
|“用筆技法”
傳統的“用筆技法”誕生于書畫之初,在千百年間無數藝術家的交流碰撞中探索發展,又在近現代藝術家黃賓虹先生于晚年間總結性提出“五筆七墨”之說,為后世的筆墨境界提供了可靠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這也是最具代表的“用筆技法”講解。
“用筆技法”核心重點在“用”之一字上,要仔細品會“用”的意圖;“五筆七墨”看會了不行,要學會了然后動手去使用才是“用筆技法”的實踐意義。
|“五筆七墨”簡介
“五筆”技法:平、重、圓、留、變。
“七墨”技法:淡墨、濃墨、焦墨、破墨、潑墨、宿墨、積墨。
“五筆七墨”全面總結了書畫創作中的用筆問題,是集古人智慧和近現代藝術實踐的成熟完整的“用筆技法”基礎知識,是每一位書畫愛好者打開藝術大門的密碼鑰匙,更是在書畫領域的海洋中摸索前行的燈塔。
·黃賓虹先生的“五筆七墨”我會在后續詳細解讀,這里不展開講述;本篇文章意在科普“筆法”和“用筆技法”的概念辨別。
|總結
學會“用筆技法”如何去用很重要,明白在創作中如何體驗“筆法”、融入“筆法”更為重要。
前者是能讓你披荊斬棘的“武器”,后者是能讓你提升境界的“秘籍”。
“用筆技法”與“筆法”,這二者雖缺一不可,但更不能將其混淆讓自身迷失了方向。
希望熱愛書畫的同道中人在感悟了這二者的區別后,能夠將其化為自己的“武器”和“秘籍”,拔高自己的書畫藝術境界,深入體驗創作過程中的愉悅。
備注:以上觀點為筆者經與大愚先生交流整理而得,并不直接代表大愚本人觀點。
大愚,號虛空,中國傳統筆法、星云圖創始人。其用筆如作篆籀,洗練凝重,遒勁有力,在行筆謹嚴處,有縱橫奇峭之趣,是致力于探索與書畫有關的筆墨學者;喜明代徐渭之風,研究黃賓虹“五筆七墨”獨特畫風,探索傳統筆墨與宇宙星云的碰撞、開創星云圖國畫風新領域; 其代表作有:18米驚世長卷《新富春山居圖》、12平方米巨幅《萬壑奇峰圖》、傳統筆墨《擬黃山湯口》《秋鴻》,創新星云圖系列《十方空間》《創世之柱》《迷蹤》等。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