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活費一個月1萬,合理嗎?
1
有段時間網上流行消費打卡,一幫大學生給自己設一個目標,每個月不能花超多少錢,從3000到一萬多的都有,當然大部分最后都失敗了。
輸在,太有錢了。
當時我寫了篇文章聊這個事,順便聊了一下孩子應該窮養還是富養。
后來看了后臺很多留言,我發現我自己的理解是充滿局限的。
雖然我一直知道所有生活都是合理的,大家不可能互相理解,但在窮養富養上,我依然犯了主觀錯誤。
因為大家的地域分布和家庭狀況差太多了。
窮養和富養是相對的,同樣的生活費算窮養還是富養,得看你爸媽是誰。
我十幾年前上大學的時候,一個月生活費是1000——1300之間隨我媽心情波動,光靠生活費的話扣掉吃飯的錢其實就沒啥了。
雖然我做兼職,寫稿子,做小生意,賺了不少錢,但我那時候沉迷另一個消費主義陷阱,炒股,導致我最后還是過的比較慘。
我的大學經歷讓我下意識認為算上通脹,現在大學生生活費應該在一個月1500——2000之間,不然豈不是吃飯都不夠。
結果一看留言,有人現在上大學一個月生活費還只有四百。
不是因為窮養,是家里確實只能給得了這么多。
其他人在討論生活費吃完飯還能干啥,他在思考怎么掙錢吃飽飯。
還有的大學生一個月拿一萬多生活費,但確實已經算是“窮養”了,因為比起上大學前生活質量降低了。
人家還完全不覺得自己算富二代,因為身邊都是這樣的水平,可不就是普通家庭。
對富貴的嫉妒,讓我看這個留言的時候面目猙獰,嫉妒讓我丑陋。
這個不怪他,沒見過的生活就是很難想象出來。
就算能想象出來,因為不是自己生活的日常,也很容易下意識忽略掉其他可能性。
月生活費一萬的想象不出一個月四百怎么活下來,一個月四百的難以理解一個月上萬怎么會不夠花,你說哪個屬于“沒見過世面”?
其實都是。
至于說哪種培養方式更容易成才,一般來說是家里更有錢的那個。
甭管是窮養還是富養,都只是在能力范圍內進行的策略選擇。
我只有一百,全給小孩了,這依然是富養策略。
我有一萬,只給小孩兩百,這依然是窮養策略。
用什么策略對小孩的人生有影響嗎?
肯定有,但影響更大的還是你的家庭原本有一百還是一萬,這才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線。
即使拋開家庭資源,只說孩子本身的能力性格品質,你還是判斷不了不同策略的優劣。
人和人生下來就是不一樣的,有的小孩不管你本身家庭條件如何,不管你是窮養思維還是富養思維,對他造成的都是正面影響。
家庭條件差+窮養,他能早早懂得生活不易產生強烈上進心,家庭條件好+富養,他能培養自信性格陽光開朗。
家庭條件差但是富養,他能保持精神富足不卑不亢,家庭條件好但是窮養,他能見識世界的參差知道同情和憐憫。
你只要別把他養死了,只要讓他好好活著長大,這孩子就是能成才。
反過來,也有的小孩用什么策略都是負面影響。
說白了,“窮養”和“富養”的討論從一開始就只是家長的一種幻覺,甚至是一種自大。
有些大學生覺得生活費不夠花,去寫網文,去做小生意,去創業,激發了潛力,是因為窮養有多正確嗎?
不,是因為他們本來就哎折騰。
不窮養也會因為其他原因去折騰。
例如去開飯店去炒股把賺的錢賠光。
很多家長以為能通過改變培養策略來影響孩子的人生,他們覺得自己玩的是一個駕駛類游戲,孩子是輛車,自己可以加速減速控制方向。
其實孩子只是他們從天臺上丟下去的一顆石子,在呼嘯流逝的時間中無可避免地墜向死亡。
在松手的那一刻,石子的最終落點就和丟石子的人無關了。
只要家長還抱著“我要窮養/富養,讓孩子怎么怎么樣”的念頭,那就一定會失望。
小孩出了啥問題,既不是因為你生活費給多了也不是因為你給少了,小孩有沒有出息和你富養窮養的關系也不大。
富養了,多花了錢,不一定會讓孩子的人生變好;
窮養了,少花點錢,也不一定會讓孩子變糟糕。
如果只是把孩子當一個產品,那應該窮養,畢竟反正都把握不住,少花點錢還性價比高一點。
要是還想讓孩子的成長過程里少點遺憾,過得開心一點,富養也是可以的。
但總之,別給自己攬太多責任,背太多鍋。
尤其是對孩子能不能成才,最好是別設預期,別以為可以像編程一樣“輸入A,就一定能得到B”。
一切都是混沌的,沒辦法歸因,沒辦法調整。你除了給了基因,給了一條起跑線,剩下的所有事情都在你的掌控之外。
沒必要刻意窮養,也不需要特意去富養,家里有錢就多給點,沒錢就少給點。
在法律和道德的基準線上,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不需要糾結太多,差不多就行了。
與其對孩子的未來想那么多,擔心那么多,還不如好好睡一覺呢。
在人間已是癲,何苦要上青天,不如溫柔同眠。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