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37萬條心愿背后,我們在憧憬未來
作者|麥可可監制|吳懟懟
每年跨年的時候都要整點兒儀式感,今年因為身體原因宅家養病,習慣性地打開微博,齊刷刷的許愿現場,倒讓我也能靜下來,梳理起過去的這一年。
人總是很難開口直面自己的窘況,即使說出口,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大多也是隱晦的表達。比如自我嘲諷的流行語,比如過分夸張的表情包,焦慮之下情緒需要出口,喪文化曾經走紅的機理大抵就是為此。
但正向的許愿,祈求好運,總是更容易被公開化地表達。人們把期望分享到社交平臺,也會同樣得到一種自我鞭策、自我鼓勵的積極暗示,這讓他們更容易向著目標靠近。
去心愿廣場里逛了一圈,發現大眾的新年愿望也很相似,大概是健康平安,自我成長之類。這些凡俗塵世里的新年愿望,聽上去雖然樸素,卻是大眾情緒的鏡子,也是國民精神的凝結。
01
你的新年愿望是什么
傳統的新年祈愿強調在場感,登高望遠或者寺廟叩拜,許愿者總要在莊嚴儀式里向更超自然的神靈祈求。這種在特定空間中進行祭拜的儀式,從傳播來講是一種單向溝通機制,因為許愿者在渴求神靈單向賦予的庇護與愛。
社交網絡上的新年許愿,往往能夠打破這種固定的時空限制,許愿者和旁觀者之間能夠構建出一種「人神共在」的關系,因為表達和回應可以即時生產,許愿者能夠獲得更多支持的聲音,從而更大化地提高許愿本身帶來的情緒價值。
2023新年伊始,我們一起見證了5337萬條美好心愿在微博被記錄、1.6億次互動不斷讓希望加溫、#2023新年心愿#、#梅西要給所有人大大的擁抱#等29個話題被熱議登上熱搜。
@青蛙公主愛凌 祝福所有人成為更好的自己;@沒洗LEOMESSI10 希望大家快樂;曾在瀘定地震中拉閘泄洪的@甘GY 祝大家新的一年萬事如意;笑對生活的年輕媽媽@欣朦2019 祝愿女兒和家人平安健康。有很多人轉發@欣朦2019 的這一條微博,大概意思是說,家人尤其是孩子能夠健康,是父母最大的心愿了。
以往明星達人也有在微博發新年祝福或者心愿的傳統,今年普通人的心愿讀起來倒是更溫暖。@_星星氣泡水 希望來年自己的鈍感力強一點,不內耗,快樂做自己;@可以每天摸魚嗎 在2023年新年愿望里寫道,和父母出去旅游,希望今年多回幾次家,最好每月都能回去;@真正的盛夏回來的對吧 在2023年的新年愿望里寫到,希望有一天能在現場看萬人演唱會。
我看到有人回復說,2022年的第一場也是唯一一場演唱會,是新褲子在蘇州的萬人狂歡。無數人一起拿著熒光棒揮舞,一起哼唱同一首歌的感覺,令人如此歡欣鼓舞。
其實新年心愿的邏輯也不復雜——精準切中人們在新舊交替之時憧憬未來、互動討彩頭的情感需求,無論是發出還是接收祝福,一種互相支持、打氣的溫暖、互助和守護感油然而生。
比如,年輕的孩子在微博上許下了「考研上岸」的新年愿望,評論區很快就有一大波小可愛集結,互相鼓勵的話語樸素而溫暖,「姐妹,一起上岸!」,諸如此類的互動無論是對許愿者本身,還是圍觀表達的人,都是一種精神慰藉。
02
平凡心愿背后的人間煙火
細看新年愿望,健康平安的倒是不少,大家都是活在當下的人。后疫情時代,健康絕對是最簡單卻也是最奢侈的愿望。
有20%的網友為健康許愿,白衣天使們希望病床上的人早日康復,普通人希望自己能夠早睡早起。有15%的網友提到對自我成長的期許,希望成為更好的自己,哪怕這些夢想只是細碎到「每天都去健身房鍛煉身體」,以及「找到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在過去的三年里,各地之間的流動性減弱,線下出行的頻率降低,一些原本計劃于線下的團聚或相擁會因為各種突發狀況不得不暫緩甚至停滯,大眾對出去玩的渴望也有所提升。
22%的網友盼望美好的出行,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順便在旅途中「吃遍糯嘰嘰的小吃」,嘗試嶄新的沒做過的事情,比如跳傘、滑雪。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遇見另一個不一樣的自己,遇見愛,哪怕是「愛一個人,愛一個小動物,愛一片葉子,愛世間萬物」,這類心愿背后,充滿了真實的人間煙火味,當下社會的大眾情緒和心理,也在微博上有了全面、生動的顯性呈現。
在這些或微小、或宏大的新年愿望里,一件件生動的個體敘事,連接在一起,構成了大眾與真實世界的聯結,也構建了個體與他者的信仰與愛。
某種程度上,無論是何等樸素平淡的描摹口吻,還是何等澎湃人心的真實記錄,這成千上萬條心愿鮮明的存在感,是國民精神熠熠生輝的深刻凝結。
當5337萬心愿微博出現在眼前時,從手指不間斷地下滑和急速的瀏覽里,其實閱讀者本身很容易感受他者的生存狀態,感受到同樣的悲苦與掙扎,感受到同樣的堅持與奮斗,人們在此總能互相取暖,慰藉心靈,從而收獲更多的溫暖。
03
我們在許愿中擁抱彼此
中文互聯網發展至今,大眾看似有很多表達空間和渠道,無論是輿論八卦,社會熱點,還是時尚美妝,似乎都有無數的垂類媒體在承接,但真正能夠始終記錄和表達自我,坦然真誠地分享自我的空間,其實很有限。
這一方面是因為此前社交媒體上的個人形象和生活被過度美化,大眾甚至會活在精修世界和虛假繁榮里;另一方面,是我們不敢去表達真實的理想和渴望,因為害怕那些平凡、微小的愿望在別人眼里看起來過于樸素,甚至有點好笑。
但其實這些微小、細碎的愿望,每一個都彌足珍貴。
比如剛走出象牙塔的畢業生許愿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年輕的人們希望有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希望家人團聚,健康平安。這些愿望的背后,都有當下社會大眾對身心健康、對職業發展,對婚姻大事等人生重大節點或關鍵問題的重視與擔憂。
但這些擔憂與重視之上,許愿的人能夠在一個共同表達空間內聚集,反而有了共同取暖的效果。比如考研黨考公黨都在擔憂能夠上岸,單身狗都希望「轉角遇見下一個他」。
在心愿的瀏覽和轉評贊里,某種隱秘的焦慮感能夠被釋放,是因為你看到對方「和你一樣」,這種接近性和相似性能夠讓焦慮和不安在圍觀表達、互動傾訴中被消解,這片表達空間自然而然也就能夠成為彼此的心靈庇護所和精神家園。
想想十年前,我算是最早的一批微博用戶,從大學期間打卡每日背單詞,到年初立下幾個考證目標,微博算是最詳實的自我成長日志,以至于看到今年的這些新年心愿時,就仿佛看到了人生不同階段,或者不同職業選擇下的自己,也許會成長成什么樣子。
如今疫情之下,微博的公共性和社會價值開始凸顯,提供真實信息和求助渠道就是例證,以至于到后疫情時代,還是能在深層的心理層面撫慰大眾,這種成長陪伴和療愈,鼓勵人一路前行的感覺,難得而美好。
讓舊年在四季更迭中離我們遠去,讓新歲在如期煙火中與我們相見,惟愿眾生在新的一年里,歲歲平安,得償所愿。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