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營收連續六年增長,長安汽車“內外兼修”深耕全球市場
一場全球汽車產業重構的變革正悄然醞釀,其間的中國力量備受矚目。
中汽協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汽車出口總量為201.5萬輛,相比10年前翻了一番,出口量僅次于日本與德國,穩居全球第三;2022年,我國汽車出口總量達到311.1萬輛,同比增長54.4%,已經超過德國,成為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
疫情下中國汽車產業鏈的韌性、新能源汽車的轉型機遇,以及國產品牌在三電技術和智能駕駛相關領域逐步建立的競爭優勢等等,都是中國車企出口競爭力大幅增強的重要原因。
其中,老牌車商長安汽車就是典型代表之一,深耕海外業務多年,內外兼修、厚積薄發,不僅海外營收連續6年實現正增長,自主品牌和新能源品牌更是表現亮眼,為國產汽車品牌拓展海外市場、領跑國際化提供了思路借鑒和實踐樣本。
01 勤修內功:研發全球化,夯實競爭優勢
除了總量的增長,中國汽車出口情況正全面向好。一是新能源汽車成為增長主力軍。中汽協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67.9萬輛,同比增長1.2倍。
二是告別了以價換量打法。2022年,我國汽車出口均價達到1.89萬美元,其中純電動車均價2.58萬美元。而2018年,我國汽車出口均價為1.29萬美元,純電動車均價僅0.2萬美元。
量價齊升和新能源迎頭直上背后是國產車企的不懈努力,憑借著技術突破能力和產品創新能力,讓我國汽車工業的“科技含量”獲得全世界的認可,尤其是新能源汽車,作為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產物,讓海外國家看到了中國車企技術創新和汽車應用等方面的巨大優勢。
以長安汽車為例,就是在加速落地全球化戰略過程中,逐步構建了遍布全球的研發體系,讓“科技長安”形象深入人心,一個世界級車企雛形初顯。
公開資料顯示,作為中國品牌出海的先行者,長安汽車在1991年便開始布局海外業務,是國內第一家在海外設立研發分支機構的汽車集團。
截至目前,長安已經建立了包括中國、意大利、日本、英國、美國和德國“六國九地”各有側重的全球協同研發格局,擁有來自全球24個國家、12000余人的工程技術團隊,以及16個產品創新研究院及技術中心。
同時,長安汽車也不吝成本,持續加大研發投入。近年來,長安每年都會將銷售收入的5%投入到研發,“十一五”至今,已累計投入超過1235億元。
全球化的研發布局和持續的研發投入助力長安汽車迅速將研發優勢轉化為產品和軟件的能力及效率優勢。得益于此,長安掌握了藍鯨NE動力平臺、L3級自動駕駛、APA6.0遠程智能泊車、長安“智慧芯”、長安超集電驅、藍鯨iDD混動系統等500余項關鍵技術,在國家企業技術中心2021年評價中,長安也以97.1分名列行業第一、全國第二,研發實力六屆12年排名中國汽車行業第一。
而根據規劃,到2025年,長安汽車預計在新能源、智能化、科技創新、數字轉型等重點領域投入超800億元,智能化及軟件研發人員超6000人,新能源研發人員超5000人。
這將進一步為長安汽車的關鍵技術突破提供支撐,為產品持續創新和品牌轉型升級蓄力賦能,也將成為長安在海外市場“攻城略地”的最強動力和最大底氣。
02 齊練外功:發力本地化,完善產品矩陣
回顧國產汽車品牌的出海史,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經歷了三個階段。出海1.0時代是2010年前,出口產品多是微車及低質低價的乘用車,主要面向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
出海2.0時代是2010年至2020年,更多國產品牌加入,出口產品以乘用車為主,加強了海外適應性開發,質量越來越高,出口地區逐步向中南美、中東、東南亞等較大市場擴展。
出海3.0時代則是2020年以后,國產汽車品牌跳出單純的貿易經銷模式,以全球化思維進行海外布局,越來越多企業成功進入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市場。
長安汽車也早早步入了出海3.0時代。據了解,在全球化戰略中,長安汽車始終把海外基地作為拓展國際市場的重要橋頭堡,并以此為基點深入融入當地市場,加速全球化工業賦能。
依托這些海外基地,長安也深入洞察消費者的用車習慣,并針對各地不同的需求,持續推進本地化產品投放,通過積極完善右舵、歐標、新能源產品準備,持續優化產品結構。
以巴基斯坦為例,長安建立了巴基斯坦合資公司馬斯特長安,實現了長安第三代悅翔、首款右舵SUV等車型投產,組建了覆蓋卡拉奇、伊斯蘭堡、拉合爾等10個重點城市的20 多家 4S 銷售渠道,銷量迅速突破萬臺,穩居當地中國品牌出口第一。
而這只是長安汽車多個萬輛級海外市場之一。目前,長安的足跡已遍布全球70余個國家,其中近70%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形成了包括中東、北非、中南美、東南亞等多個萬輛級核心市場,出口車型主要以CS系列、逸動系列為基礎,UNI高端產品序列為突破口。
2022年,長安汽車海外銷量再創新高,最新的產銷數據顯示,2022年,長安汽車自主品牌海外銷量16.98萬輛,同比增加48.83%,這也是長安汽車連續6年實現出口正增長。
厚積薄發正當時,長安汽車也對海外市場的發展規劃了更清晰的目標與路徑,逐步向智利、GCC(海灣合作委員會)等較大市場擴展,積極推進右舵產品向澳新及東盟市場的導入,以及新能源產品向歐洲市場的導入。
1月12日,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全球伙伴大會上提出:“到2025年,力爭實現集團銷售400萬輛,海外銷售占比15%;到2030年,力爭實現集團銷售500萬輛,海外銷售占比30%。”充分彰顯了長安汽車對品牌出海的不懈努力和達成目標的堅定信心。
03 各展所長,國產汽車出海的“規模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產汽車出海這條路上早已熙熙攘攘。這當中,既有像長安汽車一樣的老牌汽車廠商,如奇瑞、上汽、長城等,也有造車新勢力,如比亞迪、蔚來等。
一方面,龐大的海外市場和難得的新能源機遇讓國產車企紛紛加速布局全球。
如長城汽車,2022年長城汽車發布了全球品牌戰略,將聚焦GWM品牌,以五大品牌的品類特點制定不同發展路徑全面出海,結合不同國家和地區市場及產業政策,差異化布局新能源產品,并以此構建本土化生態。
比亞迪也是如此。2022年比亞迪在海外市場動作頻頻,特別是下半年,接連進駐荷蘭、日本、德國、瑞典、泰國、柬埔寨、老撾、印度等多個市場。目前,比亞迪在全球范圍內設立了30多個工業園,新能源汽車足跡遍布7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400個海外城市。
另一方面,國產車企的各展所長助推了國產品牌在海外汽車行業的“聲名鵲起”,激烈賽場也刺激參與者專注于技術與產品的突破和創新,持續提升自身品牌競爭力。
同時,全球范圍內的汽車產業重構使得所有企業都需要與各類伙伴進行廣泛而靈活的分工協作,隨著越來越多國產汽車品牌站上世界舞臺,市場也期待著中國車企能各取所需、取長補短,向汽車產業價值鏈深層延伸,攜手掘金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
正如德勤在《從出海向全球化飛躍 中國車企的第二增長曲線》報告中指出,中國車企已從十年前的“產品出海”,飛躍至現在的“價值鏈全球化”,即更多車企會以研發、制造、物流運輸、汽車金融等全價值鏈方式出海,實現中國汽車品牌和產品全方位的輸出,在整個海外服務上有了一個更好的提升。
汽車無疑是“舶來品”,但新能源汽車正在改變這一切。對于國產汽車品牌而言,這就是最好的時候,除了在本地戰場上享受成果之外,海外市場不僅有更大的增量空間,更承載了國產品牌站上世界舞臺的理想與抱負。
這是必經之路,但絕不是坦途,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內外競爭,行業需要更多如長安汽車這樣的樣本,內修外練,憑借日積月累的技術優勢、持續更迭的產品創新,穩扎穩打全球布局,讓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場發展壯大,朝著世界一流車企的目標前行,也引領國產汽車品牌在全球汽車產業重構中實現彎道超車。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