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飛:認真看完!為什么特斯拉廣告費為0,銷量卻是全球第一?
此前,湯飛撰文《為什么特斯拉越來越便宜,但利潤越來越多》,廣受各位看官的熱捧,在此先拜謝了。
很多看官紛紛追問我:湯總,汽車行業平均每輛車廣告成本支出大概在3000元左右,而特斯拉可以不到1美元,背后的緣由是什么?
湯飛為此也在網上扒拉一圈,很多文章有提及特斯拉廣告費用幾乎為零,卻鮮有真正講清楚特斯拉憑什么可以做到。
這一問題,特斯拉在官方公眾號發文進行了以下四方面的回應:“技術即代言”、“服務即品牌”、“口碑即傳播”、“產品即廣告”。
是不是還不夠癮?為此今天,湯飛就各位看官所關心的“為什么”的課題,嘗試著回答特斯拉憑什么可以做到每輛車廣告費用不到1美元。(搜索公眾號:湯飛)
01 超級產品:顛覆性產品以軟件定義車輛
就像在很多人印象里,蘋果是智能手機的代名詞;特斯拉則是電動車的代名詞。這源于特斯拉是汽車智能化、電動化革命的發起者。
車主圈里流行著這樣一句話,燃油車買到的那天是最“新”的一天;而特斯拉賣掉的那天才是最“新”的一天。
背后的底層邏輯就在于,特斯拉以“軟件定義車輛”,讓車輛像智能手機一樣不斷進化。借助OTA空中升級技術,車主每隔一段時間,都能獲得一臺“全新車輛”。
這樣具有顛覆性的產品,隨之催生一種神奇現象,造車新勢力們都不約而同將PK的對象鎖定特斯拉,這與手機發布會上余承東、雷軍總會以蘋果比參數如出一轍。
特斯拉有兩個極端,一是營銷費用低至可以忽略不計;二是研發方面的投入支出,早已數倍于營銷。
根據查詢相關信息顯示,每輛特斯拉汽車的研發費用為2984美元(約合人民幣18990元),約是汽車行業平均水平(約1000美元)的3倍,比福特、通用和克萊斯勒三家公司相加總和還高。
“輕營銷,重產品”的底層邏輯,貫穿特斯拉發展始終。
相較于傳統汽車制造商,作為當時市場上少數只做電動汽車品牌,特斯拉所有研發費用都用于改進電動汽車技術,投入到創新技術、工廠數字化應用、提升效率等方面,無需兼顧燃油車。
正因為技術領域的持續投入,特斯拉顛覆了消費者對汽車的固有印象。(搜索公眾號:湯飛)
02 超級用戶:硅谷名人創造一種流行
特斯拉CEO馬斯克本身就是硅谷名人(全球知名支付工具PayPal的創始人),由此,特斯拉很早就獲得硅谷的關注。
2006年,特斯拉正式對外公布電動車計劃,這次活動吸引了著名影星施瓦辛格、前迪士尼CEO邁克爾艾斯納以及拉里佩奇、謝爾蓋布林等社會名流和硅谷精英。
于此,PayPal再創業、硅谷精英階層的認可、媒體的報道,讓特斯拉種下一顆種子。
Facebook前移動/增長副總裁Chamath Palihapitiya、Uber天使投資人Jason Calacanis、谷歌搜索引擎研發者Sergey Brin等都是特斯拉的早期超級用戶。
這也不難理解,以硅谷為代表的科技精英們,對科技感十足的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敢于冒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有錢,他們正是一群最合適“懂特斯拉”的人。
馬斯克在《特斯拉的秘密宏圖》一文也驗證了這個策略:先造貴車,賣給有錢人,再用賺來的錢去研發更便宜的車,賣給大眾。
這也是蘋果的成功之道。第一代蘋果發布會,吸引全球科技愛好者的目光,在他們的熱情推薦下,蘋果得以迅速流行起來。
03 馬斯克超級IP:改變人類未來的人(硅谷鋼鐵俠)
今天我們回頭看特斯拉的話題熱度,一是由產品發布會為標志的產品傳播;二是以馬斯克為代表的超級IP傳播。
這是構成特斯拉為社交網絡的主要發聲內容。
用更專業的傳播視角來看,馬斯克以推特為主陣地的發言,實現常態化維持品牌熱度,而發布會則是爆點,這也是其營銷費用主要支出——集中在發布會、公關傳播方面。
事實上,馬斯克人物IP,可謂塑造得相當成功。當馬斯克被人貼上“硅谷鋼鐵俠”的標簽時,他已經得到了超人般的能量賦予。
在湯飛看來,喬布斯塑造的是古典主義、完美主義形象,而馬斯克IP形象是人類的未來。
一方面,代表人類未來的探索(是人類智力和探索力的代表),為人類的未來奮斗,為上蒼的期待努力,他甚至聲稱創辦特斯拉或SpaceX不是為了賺錢(他有如此高尚?),他是為了讓世界獲得可持續再生能源,為了改善地球氣候。
一方面,以反叛和自由精神,重構一切!改變一切!他甚至如火星人一般,壓根就不站在地球上思考,反而認為移民火星一定是一個很酷的主意。
他如同救世主一樣發出關于地球、關于火星、關于宇宙的各種信息,呼吁建設更美好的地球家園,始終致力于全球問題,致力于可持續發展,關心人類的終極生存。
某種意義上,馬斯克IP代表著人類的未來!不管你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總有一點擊中你!
華為代表中國、小米代表中國索尼,他們的生意已經很大了!而馬斯克代表人類,可想而知這個生意就更大了!
當你以為馬斯克單純的表演型人格、話癆時,那就大錯特錯。事實上,他的發言都具有目的性,大概就是我們常說的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中國作為電動車最大市場,馬斯克會從各種清奇的角度吹,專揀中國人愛聽的話說。
夸中國制造的效率,說中國在新能源汽車上領先;發推特表示想玩《原神》(話題#馬斯克想玩原神#一度沖上微博熱搜);甚至在《中國網信》雜志發表文章,探討科技領域人類命運共同體。
你說,馬斯克為了特斯拉在中國的市場到底有多拼。
04 超級口碑:創新度與體驗的一致性完成口碑閉環
營銷,特別是內容傳播,本質是在目標消費者腦海里造一個夢,建立起一個預期。
當用戶實際購買使用產品時,不可回避與預期作比較。這里就出現三種情況:
產品與預期一致,加強認知,會繼續使用產品;
產品與預期不一致,則產生負面影響,從而放棄產品;
產品甚至超預期,不僅會繼續使用產品,還會產生正面情緒,從而推薦給周邊的人。這就大家所說的口碑,口口相傳。
特斯拉早期的口碑基礎是將擁有一輛Roadster包裝成一件“與眾不同”的事情。
這種“與眾不同”包含兩個含義:
一是特斯拉作為電動車做出的產品層面創新,比如加速更快、續航更長、OTA更新;
二是包括拉里佩奇、謝爾蓋布林等硅谷頂尖成功者以及各大媒體的認可。
馬斯克對于特斯拉產品本身極致的追求也實現了用戶口碑的閉環:用戶認為擁有Roadster很酷,Roadster開起來確實很酷,因此愿意曬出Roadster,并帶著某種炫耀的成分向其他人推薦。
創新度與體驗的一致性,讓擁有Roadster成為一種新時尚。
車主引薦計劃為口碑的火箭加上助推器。
2014年,特斯拉在model s已經上市,并形成了用戶自發推薦的口碑傳播后,啟動了引薦計劃。這個激勵計劃邀請朋友訂購特斯拉,雙邊各得到1000美金優惠券。
進入國內之初,特斯拉也一直保留著車主引薦計劃(2021年9月取消一年后重啟),推薦獎勵已經變成了雙方將各自獲得1500公里超級充電額度、第三代家庭充電服務包、完全自動駕駛24個月使用權、上海超級工廠VIP游,特斯拉Model3/Y后輪驅動版12個月使用權等。
這也意味著特斯拉將自己的產品與服務,包裝成獎品獎勵給用戶,以此讓用戶獲益、加快口碑傳播速度,進一步加深品牌認同,同時讓品牌曝光得以大幅增加。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用戶對特斯拉的產品和品牌理念有著巨大的認同。在業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懟特斯拉的都不是特斯拉車主。
此外,基于快速裂變、產品需求快速提升,不得不采用排隊訂購的方式,間接保持了饑餓效應,也更利于特斯拉的口碑傳播。
如此看來,特斯拉好像真的不太需要廣告。
不過這里湯飛想插一個題外話,先埋下一個伏筆:特斯拉會一直繼續不打廣告嗎?湯飛認為,怕也未必。一如小米、蘋果,當競爭對手日益成長,廣告投放也將越來越多。讓我們一起通過時間來回答。
總結:
回歸正題,總結一下,特斯拉每輛車廣告成本不到1美元的秘密在于:
首先是開創顛覆性產品,成為品類代名詞,并在技術上持續重金投入,實現創新度與體驗的一致性,讓產品力成為一種銷售力、營銷力。
其次,找到硅谷精英、名人這樣一群可以影響到整個群體的超級用戶,以顛覆性產品、馬斯克本人IP,征服超級用戶,通過高勢能人群的背書以及媒體的加持,構建特斯拉品牌勢能。
接著,以產品發布會和馬斯克超級IP為話題內容,常年持續為特斯拉帶來大量的曝光度和關注度。
最后,通過創新度與體驗的一致性打造口碑的閉環,借由車主引薦計劃,進一步加劇口碑的發酵,快速提升銷量。也就是說,罵特斯拉的都是沒有開特斯拉的人。
至此,只要持續保持產品創新、持續不停制造話題,特斯拉就可以保持在電動車的優勢位置。
當然,我們今天談論特斯拉堅持不投商業廣告,單車營銷成本低(低于1美元),絕不是讓企業家都來效仿不打廣告。畢竟,特斯拉的成功與馬斯克過往的經歷和硅谷知名度,幾乎具有不可復制性。
但特斯拉通過產品創新度與體驗的一致性打造口碑閉環,實現高勢能人群破圈、創造流行,卻是每一個企業家可以學習的。
這是湯飛寫這篇文章目的所在,希望你能學習到。(搜索公眾號:湯飛)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