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裸跑,滿身鈔票
1
最近,非著名神童“裸跑弟”又跑出來占領熱搜了。
說是收到了劍橋大學博士后的入站通知書。
乍一看,是不是牛X炸了?
再一看,似乎有點怪怪的。
錄取信上清清楚楚地寫著:這個項目的培訓周期是從2023年4月16日到4月22日。
你沒看錯,不多不少,一個星期。
這啥博士后啊,夏令營都比這個時間長吧?
另外博士后不是一個讀書的項目啊,而是要做科研。
一個星期能做什么科研工作?能做出什么科研成果?
劍橋大學的效率這么高的啊?
更離譜的是,這個所謂的博士后錄取信里說:錄取與否還要取決于你是否支付了項目費用。
這就更奇怪了。
我身邊也有做過博士后的人,以前上班的時候,公司也有博士后工作站,我印象中博士后雖然錢不多,但也是拿錢的,怎么變成掏錢的了?
這哥們兒不會是被電信詐騙了吧?
再后來才意識到,他沒被電信詐騙。
他家人聰明著呢。
2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這個“裸跑弟”,我幫大家再回顧一下。
這哥兒們的簡歷非常牛逼:三歲雪地裸跑,五歲開飛機,六歲寫自傳,七歲穿越新疆羅布泊,八歲考入南京大學,12歲拿到本科,15歲博士畢業。
看這個簡歷你都懷疑這就是超級賽亞人本人。
但仔細一看,渾身都是奇怪的地方。
比如本科是自考的,碩士讀的是一個西班牙武康大學,博士是菲律賓圣保羅大學,而且還不是正兒八經的phd,而是DBA工商管理博士,而且上的還是網課。
這東西的含金量,一言難盡。
你以為何家兩父子是冤大頭,為啥要搞這種魔幻文憑。
但這其實是一種篩選。
能夠被這種一眼假、槽點多的假神童吸引到的,都是被割韭菜的天選之子。
裸跑弟的老爹是開培訓班的。
培訓班收費可不便宜,學費每月一萬。
(2018年現代快報對其報道中,學費每月一萬塊)
培訓目的就是再造神童。
畢竟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八歲上南大?
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孩子15歲就能去劍橋進博士后流動站?
神童,是一門生意。
一直是,很好的生意。
3
現實中,沒有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通過“上大學”來完成人生轉折。
問題來了,如何在“人生起跑線”上先人一步?
成為神童看起來是個很好的選擇。
有需求就會有市場。
九十年代媒介平臺愈發豐富,加上接受教育的青少年數量大增,其中可編排的神童故事自然數不勝數。
從此,遍地出神童。
相信大家從小應該都是看著神童故事長大的,別人家的孩子,那可太多了。
“神童”兩字過去代表的是馮·諾伊曼、錢學森等為人類創造偉大價值的天才,而現在很多人說的神童是啥?
是生意,是噱頭,是炒作。
“神童”的“神”不再是“神奇”的“神”,而是“神經病”的“神”。
“神童”數量多了,媒介發達了,神童產業規模化了。
神童產業自己也卷起來了。
大家開始往玄學轉移了。
4
我翻閱故紙堆時找到了這么一家牛X的公司——創才智力潛能開發公司。
這家公司號稱只要接受他們的培訓,無論什么資質的孩子,十歲就能超越大學生。
這家坐落于居民小區的草臺班子公司,六歲以下的兒童收取學費兩萬/年,六歲以上學費十四萬/年。
看起來和培訓班差不多對吧?
但這是2005年。
十四萬夠在北京郊區買套房了都。
很多被制造的神童,是在滿足家長自己的訴求。
有的是為了親朋好友中有面子,為了實現自己未曾實現的夢想,有的則是謀求實質的商業利益。
河南一名張姓小朋友,九歲參加高考,十歲上大學(考上的是大專)。深挖起來發現其父張民弢自己開辦私塾,堅持以自己的教育方式教育張小朋友。
是拿自己孩子的人生給自己的私塾做軟廣。
而類似張小朋友的神童正被批量制造生產,這些被刻意制造的神童不止是簡單的輿論炒作,而是一個產業:“神童制造業”,炒作不過是產業的一環。
這些“神童”的“神”不是體現在課業成績,而是眼花繚亂的title。
2020年7月,一位年僅十四歲的浙江女孩一天能寫幾千首詩,乾隆看了都要從棺材里爬出來。
除了寫詩,這位小朋友一天還能肝1.5萬字的小說。
包裝她的是一個販賣焦慮的“成功學大師”,要當他的學生學費起碼二十萬。
只不過以前包裝所謂的“商業巨子”,現在包裝“神童”。
比起包裝成年人,包裝神童更容易賺錢。
5
神童包裝最重要的是,效果容易體現,訓練一段時間后讓孩子們在大會場演講。
家長在場下,孩子們在場上,見到孩子們在這么多人面前自信地講述夢想,哪個家長不高興。
家長高興了,就樂意掏錢。
很多家長自身見識有限,特別希望孩子能給他們掙臉面,看到孩子在舞臺上霸氣外露,覺得很有面子,尤其視頻被親朋好友看到后的那些恭維。
而給孩子包裝的各種title屬于大餐后附贈的甜點。
親朋好友不是不能分辨,而是懶得分辨,吃飽了撐的才會去查“簡歷”。
現在的神童培訓也與時俱進了。
什么“量子”、“腦電波”、“全腦開發”,這要是真的,諾貝爾獎都不夠發。
類似神童培訓班的商業機構不斷制造焦慮,販賣焦慮,舉起鐮刀割韭菜。
但可憐天下父母心,無論培訓機構說的是真是假,家長們總歸想試一試。
這一試,錢包就要出事。
6
雖然已經很夸張了。
但上面說的只是低段位的神童包裝。
現在的神童,已經神的很有細節了。
某位15歲的少年完成了“斐波那契數列與貝組數估計”的數學成果,躋身“科學家”行列而引發關注,之后參加了頗具全球影響力的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
后來網友一扒,才發現她父親是某高校數學學院教授。
于是一個“神童”就這么誕生了。
2020年,教育部刪除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全國青少年電子信息智能創新大賽、全國中小學生創造大賽、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競賽等比賽。
這些林林總總的比賽,已經成為神童產業鏈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一位六年級小學生獲獎項目是:“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
但這么吊炸炫酷的作品,只能榮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三等獎。
還有小學生的三等獎課題是: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
牛啊,人家小學生已經和解決癌癥問題杠上了。
如果父母有能力,小朋友也愿意,那超前學習未嘗不是壞事。
只是家長、媒體把這些包裝成“神童”后加劇了其他父母們的焦慮。
7
吃相好看嗎?
不好看,甚至很粗糙,但沒辦法。
參與神童培訓班、創新大賽,費用動輒幾千、幾萬元。
別的孩子參加了,你的孩子要不要參加?
問題是哪有那么多的資源去培養那么多神童?
神童產業鏈的商業機構形同加盟(甚至傳銷):給出10萬元的加盟費,能在3天時間讓加盟商的人學會機構的教學本領,然后就可以去培養神童了。
無奈的是別的“商品”沒效果你還能退款,培養神童沒法退款。
就問你神不神?
培養了一個暑假,且錢沒少花,但為啥我家孩子成績還是很“穩定”?
簡單嘛,你的孩子培養了一個暑假?其他孩子培養了一年呢,這能怪我們機構嗎?現在能“穩定”就不錯了,還不花錢“續費”?否則你家孩子連現在的位置都沒了。
好吧,繼續掏錢。
萬一呢?
這個萬一,一萬起步。
最終沒數。
全文參考資料來源如下:
【1】.周云龍,“神童”還是“神通”?【J】, 雜文月刊,2020年第10期
【2】.常菲,“雞娃”的焦慮背后是不肯接受普通【J】,中國青年報,2021.1.20第 08 版
【3】.李建勛,“驚世駭俗”的“神童”計劃【J】,中國商報,2005.4.26
【4】.楊喆,16歲女孩“日均作三百首詞牌兩千首詩”,其父:沒夸大宣傳【J】,澎湃新聞,2020.7.15
【5】.王怡,標準化智商測試結果具有誤導性【J】,科技日報,2012.12.29第002版
【6】.海尚淵,“締造16歲神童”培訓機構大門緊閉,創始人已退出公司股份【J】,澎湃新聞,2020.7.20
【7】.每一個中國式神童背后,都藏著成年人的生意【J】,時代周報,2020.7.27
【8】.蔣子文,高中生“造”無人自行車獲獎爭議續:組委會稱符合獲獎標準【J】,澎湃新聞,2022.1.17
【9】.亢曉梅、方芳,境外青少年拔尖創新人才教育模式及啟示,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八屆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中)【C】,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法制研究所,P192-P197
【10】.王少、孔燕,美國資優教育立法歷程及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7年第5期P8-P13
【11】.張豐,作為一種文化產品,神童正在批量生產【J】,中國青年報,2020.7.28
【12】.陳廣江,盲目追捧“神童”,小心變成被收割的“韭菜”【J】,新京報,2020.7.21
【13】.叉少,出家的“中國第一神童”:少年班的天才們去哪兒了?【N】,往事叉燒公眾號,2021.5.28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