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造車”承諾即將到期 華為強調與賽力斯長期合作關系
近日,隨著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COO、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產品線總裁王軍被停職,以及華為“三年不造車”禁令時間逼近,關于華為是否造車的話題再一次引發關注。
2019年,華為殺入汽車領域時,關于其是否造車引發了深度討論,不過最終以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簽發的一紙文件為爭論最終定調:華為不造整車。
事實上,隨著新能源汽車生產準入資質發放的逐漸收緊,華為距離親自下場造車似乎是越來越遠了——2022 年初,工信部發布《關于開展新能源汽車委托生產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新能源車生產的委托方與受托方均需有生產資質。
雖然華為擁有大量關于自動駕駛、智能座艙、車聯網領域方面的專利,但其并不具備造車資質,這代表,華為采取的“智選車模式”仍是其參與新能源汽車行業競爭的主要方式,也是被華為視作與車企最緊密、最高階,也是收效最好的的合作方式。
業內人士分析,對于華為而言,當下唯一的路徑只有堅持將“智選車模式”走通走順,如果與賽力斯的合作最后以失敗而告終,那么華為與奇瑞汽車、江淮汽車的合作前景將更加無法讓業界信服華為“造車”的能力,這也意味著,華為將會在新能源智能汽車領域徹底失去競爭資格。
因此,面對業內不斷質疑雙方合作關系的聲音,華為和賽力斯于近期均做出了正面回應,“長期深度跨界合作關系及合作模式沒有發生變化。未來雙方將進一步深化合作,推出更多受用戶歡迎的、具有競爭力的新產品。”
據了解,今年雙方合作的三款車型將發布改款換代車型,以及全新問界M9將會推向市場,進一步拓寬產品線。
“智選車模式”為何是華為在造車路上必須贏下的一戰?
這里需要對比HI(Huawei Inside)模式和“智選車模式”的區別,“HI模式”指車企負責整車的生產制造,華為提供智能化相關的軟硬件一體化服務,截至目前,采用該模式的合作車型的推進節奏和進度都不是很理想。而由余承東主導的“智選車模式”是在原有“零部件供應”及“HI模式”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到合作企業內部,深度參與合作造車的產品設計、質量管控、品牌營銷、終端零售等全過程。
華為與賽力斯合作的AITO問界汽車就是采用“智選車模式”,其優異的市場表現已證明了該模式的成功:AITO問界系列在過去一年創下了“一年造三車”的記錄,發布了問界M5、問界M5EV、問界M7三款車型,在市場上的表現十足亮眼。自2022年3月啟動正式交付以來,賽力斯問界系列全年銷量超過了7.5萬輛,成為成長最快的新能源汽車品牌。
該模式之所以能夠勝出,是雙方都拿出了自己的核心優勢。一方面,賽力斯擁有二十年的造車經驗和整車實力,包括領先的汽車整車平臺技術和三電核心技術,以及智能制造能力,輸出的是以“車”為核心的平臺和技術,另一方面,華為充分發揮了技術和渠道優勢,輸出的是智能化、軟件方面的技術,以及銷售端的渠道和品牌加持。
對于賽力斯而言,公司經過30余年發展,歷經了三次創業,一直奉行以用戶為中心,與合作伙伴通力合作。這個發展理念在這場“新能源造車運動”中再度生效,與華為的“智選車”模式緊密結合,完成了一次具有行業創新性的跨界合作。
隨著賽力斯與華為合作的持續深化,以及新車型的持續推出,雙方兩種“模式”的碰撞與融合或將再度發揮奇效。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