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消費者像創始人一樣“喜歡”你的產品?
文|Ivy Zeng
“寶寶一吃飯就吃一個半小時,一餐飯,要熱4回左右。”這是很多寶媽寶爸的日常痛點。但除了“熱飯”之外,這些寶媽寶爸似乎沒有更為直接的解決方案,他們把這個問題看成一個常態。
但有的品牌為寶媽寶爸們多考慮了一層。“我們在想,能不能用一個產品替代‘熱4次飯’這個事情。于是,Babycare推出了寶寶專用的吃飯保溫碗”,Babycare首席品牌官Iris分享。
很多被熱飯折磨的帶娃寶媽,會為了這一個關鍵的設計“秒下單”。
“在走訪品牌的時候,會有客戶拉著產品負責人跟我講他的產品,怎么為目標消費者設計思考。很多品牌為消費者已經考慮得無微不至。匠心、情懷、技術能力、用戶愿意為此付出的成本,都包含在產品里。為此,企業老板需要承擔的風險也全在里面了。”小紅書CMO之恒分享。
事實上,正如之恒所言,一個產品的誕生與出現,就像品牌的“孩子”一樣,這些創業者傾力打磨自己的產品考慮好每個細節。
可是,在現在如此粉塵化的媒介環境下,要想讓消費者懂且珍惜你的產品,是不容易的….…
“各個細分品類的商品供給是極度充分的。比如,只是美護的精華品類,小紅書上就有 4000多個品牌。”小紅書站內的品類數據顯示。
供給太多了,消費者面臨著“到底怎么選”,以及“在我什么都不缺的情況下,為什么要選你”的問題。
小紅書給出的答案是:回歸產品種草。
“當下,供給側和消費側對于購買決策的驅動因子變了。我們有一波調研是在2021年做的抽樣,彼時尼爾森調研報告指出,3800 個小紅書用戶,有95后和00后。調研中顯示,年輕人買東西最關心的有5條:產品質量,性價比,他人推薦,品牌,價格。”之恒分享道。
“進一步來講,年輕人眼中的性價比是什么?——是你的東西首先要好,不好的話,價格便宜我也不一定買,好的前提下,稍微價格貴一點,我只要‘自我感覺’性價比好就可以。”
“從營銷的角度來講,對于品牌來說,過往是‘打品牌 +渠道電商貨架’邏輯。而現在要‘Share of shelf(悅己)+貨架滲透’。換句話說Branding+EC的模式之下,必須得把產品說清楚,什么東西值得我買?什么場景用?”這是之恒提出的一個關鍵點。
前提:好產品源于用戶、服務用戶,又引領用戶
想要讓消費者珍惜或者了解到品牌的用心,前提還是要有“好產品”,這樣才能講出一個“好的產品故事”。
然而,很多時候品牌在產品研發時,想要聚攏一批“精準的用戶群體”,并根據實際的用戶需求出發,去推出新品或爆品不是一件易事。
在這樣的情況下“品牌+平臺一起共創”成為一種選擇。
拿新品牌來說,之恒首先舉了一個食品品牌的案例,功能性軟糖品牌Minayo美那有旗下有一款產品美那有富鐵軟糖,關于產品用料“棗的產地”這一問題,曾經引來小紅書上用戶的大量互動。比如,為什么用的是新疆和田棗而不是山東大棗?為什么用的是青海黑枸杞而不是其他地方的枸杞?用戶的真實想法能夠為品牌帶來更多的創新和靈感,而Minayo美那有也真的根據用戶的建議,從口味到包裝進行了升級和優化。
事實上,除了Minayo美那有,包括Colorkey珂拉琪的唇泥顏色,五菱宏光的 EV 皮膚,每日黑巧的產品口味或成分,很多新產品,都是品牌與小紅書中的用戶一起共創產生的。
當然,除了新品牌與新產品,也有一些成熟企業和經典產品,他們種草邏輯也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變化。
之恒繼續向Morketing介紹:“像善存是個成熟企業,一直在做保健品,但是它需要破圈,85后知道善存,但再年輕一點的用戶可能不知道。那么,它怎么跟年輕人溝通?——主打現在年輕人的養生痛點。這屬于圍繞著經典的品做年輕化。”
到底什么樣的產品是用戶需要的?事實上,小紅書始終與品牌站在一起:抓住場景、抓住人群,與用戶共創好產品,甚至是共創一些生活趨勢。
事實上,小紅書作為一個基于優質內容的社交平臺,其本身就承載了人群的好內容與新場景,這本身就可以形成某種趨勢。
今年,小紅書第三次發布了十大生活趨勢:比如近鄰升溫、吃茶去、圍爐煮茶,關于“茶”,不管是純茶,還是飲料飲品的茶都在升維。此外還包括循環時尚、戶外山系穿搭等等,這些生活趨勢可能之前是一些所謂的小眾趨勢,但隨著用戶日常生活的變化與習慣、喜好的變化,他們也從小眾走向大眾。
而小紅書之所以可以提供這些能力,創造這些趨勢,就是在于其始終在順著企業的視角,在生態鏈里,圍繞產品周期,考慮如何幫助企業的思路。基于產品定位,圍繞如何上新品,經典品怎么做人群破圈,老品怎么做煥新等事情展開。
當然,這離不開小紅書平臺自身的基建能力,以及如何應用到產品創新、產品創造、產品種草這三個層面。
產品本身承載的東西不僅僅是產品的功效,比如其不僅解決了敏感肌的紅絲、痘痘等實際問題, 還通過一些香氛的味道、品牌價值觀等為用戶帶來這情緒價值等更多產品的“附加價值”。晚安小甜酒、City WALK、美妝的早 C 晚 A 又應用到早咖夜酒都是同理。種草:平臺放大“植入內心的真誠分享”
相比于Social營銷,Branding往往更能實現客戶價值,但Social平臺占用戶數、用戶時間、用戶注意力的比例都很大,所以品牌首先需要想清楚在平臺上提供的用戶價值是什么。
這個答案可以從媒體平臺基礎做的事情追溯。媒體一直講三件事:內容生產、內容分發、內容消費。
首先,內容生產。“我當時進媒體的時候,我理解 Social 是內容生產,從原來的 PGC (專業內容生產)變成 UGC(用戶內容生產),量級是巨量的變化。過去的 PGC 時代,一天增加1萬篇就很厲害,‘累死’編輯的狀態,現在每天至少百萬級以上的新內容,很不一樣。”之恒談到。
其次是內容分發。原來內容分發主要是千人一面的分發,集中式單向輸出,現在的分發,無論是社交分發還是興趣分發,都是千人千面分發,雙向互動分發。
然后,內容消費。內容消費是增加了很多讀者或用戶的主動反饋、主動互動,互動很積極,量很大,各種互動形式都有。
從內容生產到內容分發,再到內容消費,媒體的三件事都被改變了。
那么,消費者要在小紅書這樣一個基于優質內容的社交平臺,消費什么內容?
好產品帶來的幸福體驗,包含了各種好產品和服務給消費者帶來的體驗。
小紅書當初之所以火,主要是因為用戶在小紅書能找到他們要的有用的內容。比如,當下年輕人更關注自我情緒價值,他們在乎內容的“真誠”,開年《狂飆》熱播時,每次安欣和高啟強對戲,評論區的觀眾都在打“真誠是最有殺傷力的武器”。
而其實,“真誠”也是很多消費者會被小紅書上的內容給種草的底層邏輯。
實際上,這跟小紅書對自己的定位也是一致的。“小紅書一直圍繞著 UGC 做社區,這件事的初心一直沒有變”。但從10年維度來講,小紅書經歷了3個階段:
第一階段:最初做海外購物、海外旅游。從如何在海外買得更好、玩得更好出發點起步的;
第二階段:社區開始“變身”,有巨大的迭代變化,從購物、旅游開始變成了“我這個東西買回來怎么用,化妝品怎么用,衣服怎么穿(等問題)”。甚至于今天我還戴了個絲巾,好久沒戴了,買的時候,柜姐和我說你上小紅書查一下筆記,教你怎么系。這個階段,小紅書變成了年輕用戶如何變美,買得更對的地方;
第三階段:再往后兩年左右的時間,小紅書的主題是“活得更好”,內容破圈,很多用戶自己說小紅書是生活百科全書、生活指南,包含了方方面面的內容,而且可能是最時髦的東西。
站在品牌的角度,講到產品種草,除了希望完成“生產到賣出”的這一過程外,更在意的是,在購買產品、使用產品后,用戶是否會進行分享,實現一時銷量之后的長期留量,進一步積累品牌資產。
“品牌的需求其實已經很清楚,平臺做好放大就可以。即:用戶除了能看到商業的流量外,還能夠看到其他用戶各種角度的分享。”
小紅書更重要的角色與作用是什么?之恒的答案是“放大”。
“我們發現在平臺上做到產品比較好、內容比較好,且實際生意很好的企業,他們做到了:圍繞消費者的目標產品來分預算,且持續地蓄水。用傳統的蓄水加關鍵時期的轉化模式,既保生意規模,又保心智。”
在Morketing看來,小紅書正在為品牌提供一種他們最需要的價值,產品種草的價值最大化。即:種草價值最大化,種草確定性最大化,以及種草效果最大化。
基于此,在小紅書與品牌一起為了實現效果最大化的時候,沿著產品那條線就會探索很深入,最深的程度會直接產品創新,也即產品面向市場之前,小紅書就可以直接介入。“ 落到實處來講,小紅書團隊會跟品牌的實驗室團隊開會,分享消費趨勢,消費者喜歡什么,以及產品改造的案例給客戶。”之恒進一步向Morketing解釋道。
總結來講,小紅書的商業化就是給企業說清楚了產品在哪些方面,什么場景解決了消費者什么問題,滿足了什么需求,創造了什么樣良好的情緒和體驗,然后,把那些已經產生的好內容,用商業的流量做精準的放大。
換句話說,回歸種草,但要不止于種草。更高質量的種草,需要的是一套科學的邏輯。
在小紅書,有一套KFS產品種草組合投放策略。具體來看,KFS分別是:KOL(內容體系)、FEEDS(信息流)、SEARCH(搜索流)三個英文單詞的縮寫。從幫助品牌提供更用高質量的內容,再到通過信息流放大優質內容,保證長尾效應,再到后續觸發用戶完成從種草到拔草的閉環。
基于小紅書真誠分享的內容底色,以及搜索瀏覽的這一獨特場域,再通過小紅書平臺不同商業化工具產品組合加持,某種程度上,對于品牌來講,KFS就是一套高效科學的產品種草組合投放策略。
事實上,近兩年,小紅書一直在迭代其商業化體系,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品牌高效、高質完成種草,增加確定性,降低門檻。增加確定性是前面的洞察,用優秀的筆記加持。比如,競價投放就是降低門檻的一個模式。
用戶:
形成與用戶的長期經營關系
繼續回到這幾個問題,“從生產出到賣出去,或者怎么占領消費者心智?以及消費者買了之后、使用之后,他還會不會去做口碑分享?整個鏈路當中,種草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本質上,這是長期經營的一個過程。
而這種長期經營也是需要品牌和平臺聯動的。“我們從基建開始做優化,而且優化的不僅是商業產品,還會反過去分析所有歷史筆記和新增筆記,把自然流量里的數據和商業數據分析一起給到客戶SPU力度(商品力度)的數據層面。”之恒介紹道。
正因為如此,小紅書可以清晰地知道,品牌的商品在體系內覆蓋了多少人,以及自然流量和商業流量分別是怎樣的。“我們也可以分析出商品的penetration(洞察)、engagement(參與)、賽道排名、產品 NPS(凈推薦值)正負向口碑,以及品牌的top of mind(提及度),想占據什么樣的細分品類、關鍵詞、名稱,他的 top of mind 排第幾等等。”
長期經營上,小紅書主要兩個方面助力品牌增長。
首先是心智層面。供給側充足的情況下,90后、00后要悅己消費,就需要心智影響。
第二,圍繞著產品不同的生命周期去煥新。找到品牌生命的“第二春”,而不是讓品牌發展勢頭掉下去。從最開始幫品牌去做產品調研,再去調試產品,圍繞著打品牌。
所謂的“穿越周期”,換句話說就是市面上的各種起起伏伏,核心是手里有糧,不慌。“糧”是什么?就是消費者心智。
至于如何精準洞察消費者需求并成功打進用戶心智,前提是數據這個“基建”。
“兩年前,我們開始優化基建,從洞察能力、KOL選擇,到內容方向優化、精細化投入、效果驗證,全程都帶著數據分析。”之恒介紹。
拆解來看,縱軸是品類類目的搜索指數,有多少人愿意去搜;橫軸是類目新增的筆記數,可以分析搜索需求,哪些類目新增速度快、機會多且潛力大,再往上是找到高需求、高供給的賽道。
順著企業經營者的角度看,瞄準種子用戶階段、產品生長階段,在不同階段幫品牌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
終極:形成生意和品牌的正向循環
點、線、面,是一套邏輯。
“點”是脈沖式的,打單點,打透穿透。要基于用戶的真實痛點,打造好產品。
看到用戶真實痛點是什么,看清楚大家在唇泥賽道里想要什么顏色、什么質地、什么味道,想要的外包裝是什么樣子,小紅書的用戶都告訴你了。如果產品不對的話,可能就不能滿足用戶真實的需求,你要打造好的產品,就要圍繞用戶,想清楚用戶在什么場景需要你。
比如花知曉的“在逃公主妝”,把場景找到了,打造真實的好產品,找到正確的消費者,讓消費者知道你,品牌就成功了。
當時,一個新產品從0到1,月銷3萬支,雙十一月銷10萬支。
“線”是always on持續這條線,持續把聲量持續穩步加強,等于有筑底的工作,有個地基,沒有地基的話就是一個篩子接水。
因為小紅書是新的人群、生活方式、趨勢的集中地,通過非商業化的系統性投放級產品,有大量的線上線下聯動,在站內叫營銷活動。比如說營銷IP「人生五味便利店」,一個活動就是 4800 多家便利店一起聯動,包店、包貨架,帶著品牌一起做大聲勢。
“面”是指全年節點營銷,在可以轉化的節點完成轉化,確保品牌日銷的成果,沒有日銷,沒有日銷就意味著沒有品牌積累,就沒有終端客戶的復訪。有積累,有良好的認知在那兒,轉化的只是中間的一步而已。
另外,“面”上還有全域獲取流量的思維。回歸到小紅書的用戶消費路線,常規的做法就是全域轉化,無論是截圖到淘寶拍立淘,還是說到線下柜臺說“我就要這個色號”,其實都行。
小紅書產品種草,無非是把在站內全域觸達的量,與產品種草的效率、效果、數據實現關聯。回歸“以人為本”
最后,在除了產品的基本的功能之外,品牌還要為產品賦予情緒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等。
那些東西吸引了很多能創造生活體驗的人,有創造力的人,他們特別對生活敏感。比如,我家人對審美特別敏感,選墻漆會選300個墻漆,挑選其中一個色說買回去肯定好看,不會跑偏,不會踩坑的。
這樣的人就得用小紅書,因為他受得了小紅書的這股勁兒,別的地他受不了,他硌得慌。
之恒談到:“我們內部有一個詞,叫‘人 matters’,愛與創造。”
回歸到人,這些人在這兒,這些人在一起能夠創造出什么東西?在共創的場景下商業模式是什么,承載的產品是什么,商業在里面扮演著什么角色?大量未知和特有趣的東西在里頭。
一個東西不會適配所有人。供大于求,即使所有東西堆在眼前,它也不一定滿足你某個特點的需求。
永遠回歸人本身,以人為本。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