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下,這波裝到了
1
最近刷朋友圈,發現半個朋友圈都在轉發蕉下的《驚蟄令》。
這支視頻的刷屏其實挺奇怪的。
它沒有戳人淚腺的煽情故事,也沒有適合小清新們發朋友圈的文藝金句,甚至都不像一個典型的品牌廣告。
乍一看,這個片子甚至有點意識流。
所以,《驚蟄令》到底為什么能激起這么多人的轉發和共鳴?
視頻的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家三口伴著譚維維的秦腔,在不同的道路上,用不同的方式行走。
確實很上頭很魔性,一刷就停不下。
必須承認,在看第一遍的時候,我沒看懂蕉下想傳達什么。
直到反反復復放了很多遍,我忽然被視頻里鋪天蓋地、刺破夜幕的“打鐵花”畫面和譚維維的一聲“天下無路不可走”給電了一個激靈。
再從頭看,我隱隱約約地意識到,這好像就是我們在這幾千年間一路走來的故事。
2
為什么無論遇到什么地形,視頻里這家人總是走個不停。
因為我們的人生,就是如此。
這一路上,我們就是這樣遇山開山、逢水架橋,吃過虧上過當,翻過溝邁過坎。
為什么視頻開頭是“三月六、凍土開,春雷動、萬物驚”,緊接著從泥土里破出一片光明。
因為這本來就是一個在凍土層下蟄伏過冬的視角,我們的起點是叢林與泥土,但所過之處盡為山河。
從很多很多年開始,我們的祖先就始終在踏歌而行,等待萬物驚蟄的那一天。
所謂驚蟄,其實講的是一個“希望成真”的故事。
驚蟄本身是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
“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在千年的文化演變中,驚蟄又成為了一種屬于中國人的人生態度。
驚蟄之前,是一段漫長的冬季。
這個時候我不和寒風硬剛,我選擇躲到地下暫且蟄伏。
但蟄伏不是放棄更不是投降,而是養精蓄銳避其鋒芒。
等到春暖花開春雷震響的時候,我還是要出來樂樂呵呵過日子的。
什么叫驚蟄?
就是春雷來通知你,你要等的東西到了,出來迎接吧。
有時候,你可能自己都說不清在等的是什么,只知道那是一種希望。
但不要緊,希望是不需要理由的。
魯迅在《華蓋集續編》里就寫過,
“希望是附麗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現在希望成真,光明到來,沒有什么是比這更好的好消息了。
這就是,驚蟄。
《驚蟄令》的刷屏,不只是因為它有驚蟄這個節氣,也不只是因為它有中國風的曲子和踏歌而行的民俗元素。
更因為它真的在很認真地講一個中國內核的故事,在傳遞一種千年以降、亙古不磨的智慧。
必須要重新看待蕉下這個品牌了。
講春雷驚蟄、講踏歌而行,這些都只是表象。
本質上,蕉下是在講我們這個民族身上的豁達、樂觀和灑脫。
3
人們樂意轉發《驚蟄令》,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
它看穿了那些快被鋼鐵叢林逼瘋了的城市中產們,身上那股子對戶外的深層次向往。
很多時候我們只知道在城市的鋼鐵叢林中莫名煩躁,但又不知道為什么。
甚至自己都沒發現這種內心潛在的向往,但蕉下發現了,還用一個視頻拍了出來。
一秒鐘前我還在安慰自己我明明就很好,我一點都不憋得慌,一點都不孤獨,我一點都不覺得窒息。
我痛苦嗎?
我明明開心充實得要命。
直到下一秒,我聽到《驚蟄令》開幕的春雷震響蟲鳴鳥叫,想起我上一次聞到雨后泥土的馥郁都已經不知道是什么時候。
忽然就破防了你知道嗎?
我也想去戶外,我也需要讓太陽曬一曬。
說真的,我勸大家還是要對自己好一點,要意識到自己也是個動物。
但凡是動物,就是需要接觸自然的。
養過貓的人都知道,把貓關籠子久了是會把貓關抑郁的,所以一般是在家里放養。
但大家可以按照體型比例換算一下,工位的大小比貓籠子可狹窄多了。
很多人不忍心把貓關起來,偏偏就忍心把自己關在格子間里,變成辦公電腦上的掛件。
人憋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無論生理還是心理都是會出問題的。
唯一的解法,就是去戶外發一下瘋。
去哪里都可以。
因為,“天下無路不可走”。
4
為什么近些年戶外場景的消費大爆發?
因為大家掙脫鋼鐵叢林的需求正在逐漸蘇醒。
籠中雀再華麗,不如雛鷹翱翔。
這不是玄學,這是很真實的體驗。
我身邊的很多朋友,都是從開始接觸戶外以后,整個人就不一樣了。
不是事業上更成功了或是賺了更多錢,戶外管不著這個。
是一種精神狀態上的復活。
有段時間,我喜歡自己在辦公室狂卷。
甚至買了張折疊床可以直接睡在公司,吃喝點外賣,洗澡去健身房。
我本來覺得這樣效率最高,但卷著卷著,我發現自己整個人都不對勁了。
明明沒有人惹我,但就是莫名其妙一肚子火,想隨便抓住一個路人和他打一架。
連我老婆見到我,都說我眼神變得很嚇人。
最后我朋友們都看不下去了,把我摁在墻上質問我到底想干什么,然后組團逼著我去外地爬山。
先是去了武當山,順便逛了逛襄陽。
那個時候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武當山的游客很少。
為了看日出,我凌晨四點就從酒店出發去爬山,一路上除了一起去的朋友幾乎沒看到其他人。
最后累得像條死狗一樣上了武當金頂,在山頂上眼睜睜看著太陽從云海里冒出來。
紅彤彤明晃晃金燦燦,一朵朝陽照萬千。
當時我下意識想拍照發朋友圈,但因為太累了我又放棄了,最后選擇站在原地靜靜地看。
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仿佛整個人都不存在了。
那一瞬間我的身體特別特別疲憊,但偏偏心里又覺得特別特別輕松。
在這么一個處境下,很多你平時需要考慮的問題、需要煩惱的事情都顯得不重要起來。
費了這么大勁爬上來,你不能還在琢磨那些雞毛蒜皮的瑣事。
不說對不對得起武當美景,起碼你要對得起一路上累得快哭出來的你自己。
蕉下的品牌主張,是“天地間,肩并肩”。
我看到這句話的第一反應,就是想起這段在武當云海的經歷。
這是一種與天地融為一體的氣質——
無我,無他,方有萬物。
這種靈魂體驗和心路歷程,是看了再多別人的文章和視頻也悟不出來的。
你一定得自己走出家門、走進戶外,真真切切累過、看過、聞過、聽過。
然后知道大千世界,還有一個真我。
5
對戶外的向往,同樣潛藏在我們的文化基因當中。
無數古代詩篇和文章,都在告訴你,人類離不開戶外,更離不開自然。
李白詩里的樂觀豁達灑脫是哪里來的?
肯定不是在故紙堆里尋章摘句憋出來的。
只有在廬山上看了瀑布、在天姥山登過天臺、在蜀道聽過蠶叢及魚鳧的故事,才能誕生出我們所知道的那個李白。
只不過這種向往,平時被各種亂七八糟的念頭遮住了。
而現在,蕉下用一支《驚蟄令》把它勾了出來。
《驚蟄令》里的驚蟄踏歌而行,是在哪里踏歌?
在戶外,在田野,在山間,在所有你能走到的地方。
只有在親身走出去,親眼見到日出云海、滿目青山的那一刻,你才能真正感受到什么叫: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
而今塵盡光生,照破青山萬朵。
釋心月,《示圓阇梨偈》
6
蕉下拍這支《驚蟄令》的風格,也非常有意思。
既沒有單純地模仿西方品牌,去講所謂的高級質感;
也沒有為了傳播數據好看,就努力往沙雕和網感上靠。
而是用了一套全新的、屬于中國文化的視角,去講戶外生活這件事情。
絕大部分戶外品牌,其建立調性的思路都是現代主義的。
無論是追求極限征服自然,還是向內挖掘突破自我,其實和普通人的關系都不大,拍廣告也往往是找個頂級戶外大神站臺。
但一個典型的我們自己人的畫像,往往不是橫沖直撞所向無敵的孤膽英雄,而是機智又堅定,安逸又隱忍的“凡人”。
這樣的人表面上好像不顯山不漏水,但真遇到事了,又總能想出辦法來解決。
狂風暴雨面前不必頭鐵,茍住就是一切。
等天晴了雨停了,欸,我又行了。
這既是小民的經驗,也是生存的智慧。
蕉下拍《驚蟄令》,選擇用現代的技術、現代的形式和現代的畫面,來溯源這樣一種傳統文化里本就存在的戶外向往與自然主義精神。
瓶子是引領時髦技術為先的科技新瓶,里邊的酒卻是千年文化沉淀至今的哲學舊酒。
新瓶裝舊酒,而二者又結合融洽、難分彼此。
這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繼承。
不要覺得品牌態度和用戶心智是玄學,這些東西是真的可以影響到用戶決策的。
說白了,這個年代大家的產品都差不多,用戶為什么選我而不是選別人?這個品牌和那個品牌之間有什么差異點?
所有品牌要回答的唯一問題,就是“為什么我不一樣”。
讓用戶掏錢的,或許是你為用戶提供的實用價值,但能夠讓用戶選你的,一定是你為用戶提供的情緒價值和認同感。
對品牌來說,比爛到挨罵更可怕的,是平平無奇泯然眾生。
就算爛,也要爛得有特色。
表面上用戶是在買產品,實際上是在買你的品牌態度,買你講的那個故事。
不知道大家注意過沒有,很多歐美品牌喜歡讓模特冷著一張臉,好像誰欠了這個品牌錢一樣。
通過冷色調、抗拒動作和陰郁表情來營造高級感,我愿稱之為PUA式營銷。
過去相當多的中國品牌都在下意識模仿這種營銷風格,這就導致品牌給消費者講的那個“故事”,陷入了同質化。
但蕉下沒有走這條老路。
這雖然是蕉下第一次構建品牌,但甫一出手,便狠辣精準到嚇人。
它選擇講一個不一樣的、屬于中國人自己的故事:
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灑脫。
這些從我們文化基因中提取出來的精神元素,是支持著每一個中國人在冬季蟄伏以候驚蟄的那股力量。
不管你認不認蕉下,但你絕不會討厭這種品牌態度。
7
《驚蟄令》視頻最后,講到了“驚蟄”輕量化全地形戶外鞋。
因為,一切夢幻,都需要【腳踏實地】。
一切開悟,都需要你【走出那一步】。
寥寥幾筆,但已經足夠讓人印象深刻。
作為蕉下輕量化戶外的第一款大單品,“驚蟄鞋”比之休閑運動鞋防護性和功能性更強、更能適應戶外的多元化環境,又比傳統戶外運動鞋更有設計感、更百搭好看。
在兩條二選一的路線之中,蕉下偏偏能走出揚長避短的更優解來,這恰恰也是古人所鐘情的“中庸之道”。
而且借助三層底和仿生蕉葉的獨有技術,“驚蟄鞋”能適應輕量化戶外的全場景需求。
為什么說“天下無路不可走”?
因為從柏油路、小溪水路、泥濘山路到城市街道,都可以靠一雙“驚蟄鞋”解決。
關鍵是,通過“輕量化全地形戶外鞋”,蕉下開始建立其“輕量化戶外”的新品牌形象。
這些年來,戶外運動之所以遲遲得不到普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在大眾認知中的門檻過高。
要么是“我需要買很多設備、做很多準備”,結果等裝備買齊了、準備做好了,當初那股強烈想出發的意愿也消亡了。
要么干脆就是“這不是我能玩得起的”,還沒開始呢,就先被自己給勸退了。
所以在整個戶外圈子里,都有這么一個共識:
戶外運動想要發展壯大,必須輕量化,方便化。
門檻越高,玩兒的人就越少。
但在此之前,從來沒有品牌像蕉下這么嚴肅地提出過“輕量化戶外”的理念。
并且蕉下還不是單純說說而已,而是真的為此研發了很多套技術體系,乃至開辟出一整個新賽道。
輕量化戶外并不是要和硬核戶外打擂臺,而是要填補硬核戶外所覆蓋不到的地方。
過去的戶外產品看似豐富,但在覆蓋場景上其實有很大一片空缺。
一公里生活圈內,各種休閑鞋已經卷成了紅海;
三十公里之外,也有大量硬核戶外品牌花式占領市場。
但在離家一公里以外、三十公里以內的城市戶外和城郊戶外場景,大家此前往往是“亂穿鞋”的。
穿休閑鞋不夠安全舒適,穿硬核戶外鞋又過于隆重和累贅,最后不就只能亂穿了?
驚蟄輕量化全地形戶外鞋的誕生,就是對這片空缺的“女媧補天”。
它的設計目的,本來就不是讓你上能登珠峰,下能涉沙漠。
它只是想讓你能夠輕松自在地,陪心愛的人走過春夏秋冬。
8
其實從2013年成立之初,蕉下就一直在做各種讓生活更舒適的輕量化產品。
今天的“驚蟄”輕量化全地形戶外鞋和輕量化戶外概念,不是橫空出世的意外,而是蕉下十年來沉淀的結果。
在蕉下眼中,戶外從來都不是生活的對立面。
戶外是生活的一部分。
走進戶外也不是為了逃離日常生活,而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好。
能從室內環境無縫銜接戶外的輕量化戶外裝備,就是對這種理念最好的詮釋。
但輕量化戶外說起來容易,實際上卻困難重重。
如果只是想把產品做得更硬核,更挑戰極限,需要的是堆料,是加法。
你產品再硬核,能有防彈衣硬核?
但你會穿著防彈衣陪孩子去郊游嗎?
做加法很厲害,但減法,會更難一些。
輕量化戶外要做的,是在舒適、設計、功能和搭配等多個維度中找到一個平衡點。
不但要成為六邊形戰士,還不能太貴,在每個場景都能兜底。
這是真正困難的事情,蕉下也努力了很多很多年。
直到今天,在誕生過多個防護科技/套組/技術后,蕉下才終于公開提出了輕量化戶外概念。
這是,減法的藝術。
借著《驚蟄令》,蕉下證明了做品牌不是只有模仿西方一條路徑,用中國傳統文化為內核,一樣能塑造好品牌調性;
而借著“驚蟄”輕量化全地形戶外鞋,蕉下又為整個戶外行業開辟了一條新路。
某種意義上,蕉下自己,正是《驚蟄令》里那句“天下無路不可走”最好的踐行者。
有些話,就是得說的人自己信了,聽的人才會愿意相信。
說到做到。
今日方知,我是我。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