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東即將暴打華爾街
1
大概2年前吧,我寫過文章抱怨寵物醫院收費。
因為我在上面花的錢太多了。
做個CT,就得四位數起,各種服務一疊加,賬單輕輕松松上萬。
錢包真的疼,但你又不得不花,看著貓委屈又難受又說不出的眼神,你咬咬牙還是得掏錢,畢竟這是為數不多一生的世界中只有你的生物。
曾經我覺得他們收費那么貴,能賺很多很多很多錢。
但和很多獸醫聊天,獸醫也很委屈,說自己累么累的要死,賺錢那是真沒見到,早知道學醫美去了。
然后我和獸醫一致認為,是寵物醫院把錢都賺走了。
然后,看到了一家要上市的寵物醫院的招股書。
看完了,我整個人都清醒了。
房東,才是一切的答案。
2
這家寵物醫院叫新瑞鵬。
規模國內第一,接近兩千家醫院。
行業里第二名到第十名加起來的數量,都不到它的1/3。
毫無爭議的行業龍頭,營收大幾十億。
很厲害對吧?
但再看收入和利潤,就和牛老師一樣,有點虛。
營收有三塊。
一個是醫療,一個是供應鏈(把耗材賣給同行),一個是賣寵物用品和寄養洗澡啥的。
營收的大頭自然是pet care services(寵物醫護),占60%。
2020年這部分收入是20.5億人民幣,成本是19.7億,毛利率3.9%。
2021年也不樂觀,毛利率3.4%。
收100塊,毛利只有4塊錢。
算上供應鏈和賣貓糧賣狗糧的部分,毛利稍微好點兒。
但也好不到哪里,4.7%。
稍微開過店或者公司的朋友,都應該知道毛利這么低,就別想賺錢了。
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再省,這么微薄的毛利也遭不住。
所以,顯而易見,虧損。
虧得還厲害。
我作為消費者,交了很多錢。
獸醫說自己也沒賺到什么錢。
現在,就連寵物醫院都表示自己沒賺錢。
那么,錢呢?
3
繼續看醫院的財報。
新瑞鵬短時間內能有這么多家醫院,靠的不是經營,而是并購。
可以說,這不是一個生意擴大,而是一個攢起來的資本局。
(現金流量表里融資現金流非常充沛,但經營現金流持續為負)
這是典型的PE玩法。
先收一家門店很多的頭部醫院,當成經營主體和并購平臺。
再通過這個并購平臺在全國范圍內收小型醫院。
跟那些被并購的醫院去對賭業績,業績達標,錢就到位。
業績不夠,就打車滾。
最終通過體量和看起來還不錯的營收,在二級市場(也就是股市),把股權賣給有緣人。
從經營的角度,通過并購,做到全國最大,集采就有優勢,成本就能降低,也能掌握一定程度的定價權。
這并不是空想,資本市場相信這樣的故事。
通策醫療(口腔醫院)、愛爾眼科(眼科醫院)和美年大健康(體檢機構),都是這么做的。
別看虧損嚴重,但確實是有先例的。
尤其是,要去納斯達克上市。
不虧損配上納斯達克嗎?
亞馬遜,特斯拉,哪個不是虧損嚴重?
人家瑞幸更是速通了納斯達克。
巧了,寵物醫療,也是一個特別符合美國人思想的故事。
美國,一個熱衷于寵物消費的國家,一個人均家里有貓狗的國家,一個商業醫療服務非常發達的國家,他們能聽得懂這個故事。
貓狗就是家人,給它們治病是剛需,而且客單價還高。
好生意,好公司。
Don’t BB so much,just take my money!
Quickly,quickly!
4
這時候,就要給他們來一點小小的震撼了。
寵物醫院這個生意,即使你把全國的門店占個90%,都不可能掌握定價權。
因為,消費者的付費意愿是個問題。
作為養過多只貓,現在還有兩只貓的人,我說一句,我是愿意給貓花錢的。
但前提是你別把我當冤種。
新瑞鵬是一個攢局的拼盤生意。
里面的很多醫院之所以會被收購,是要做業績對賭的。
所以,不得不提高客單價,多拉賬單,原本可以收500的,現在可能會收550。
就會比沒有對賭壓力的醫院更猛一些。
消費者又不是傻子。
本來,寵物醫療服務的頻次就相對低。
招股書里有個數據是這樣的。
“于2020年、2021年及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九個月,我們分別為約170萬、250萬及220萬活躍客戶提供寵物護理服務,并分別治療約430萬、580萬及470萬宗醫療個案。”
可以算一下,平均一個活躍客戶做寵物醫療的次數是多少。
2020年是2.5次,2021年是2.3次,2022年前九個月是2.1次。
打疫苗、絕育、驅蟲這種醫療就已經是三次了,可見去寵物醫院做醫療的次數真的是屈指可數。
新瑞鵬號稱自己寵物護理業務的回購率是56%,遠超過同行的30%。
這個數據沒有什么意義。
打完疫苗,做個絕育,再驅個蟲。
只做兩次,也可以算進回購率里。
想要賺錢,靠的是老客的第三次醫療服務、第四次醫療服務。
再估算一下客單價,2020年是465,2021年是500,2022年前九個月是489。
也沒看出來,有掌握定價權的趨勢啊。
寵物消費這個場景特別特殊。
因為寵物不會說話,所以無論醫生給你出什么治療方案,都會有一種“我好像被宰了”的感覺。
這個藥給你開50,那個檢測費給你100,賬單一看,1500。
很多養狗養貓的人,現在聽說寵物醫院宰客以后,就盡量不去寵物醫院了,直接小紅書或者寵物群查治療攻略了。
我有個朋友養狗,他覺得皮特芬太貴,直接就改用紅霉素藥膏加碘伏了。
我身邊很多養貓的人,驅動都自己做了,畢竟大寵愛的價格差,太大了。
不是不樂意給寵物治病,而是如果貴了,就直接用平替方案了。
5
按照財報數據簡單估算,單店的醫療服務營收也就160萬左右(至于本地生活服務的部分,屬于完全的賠本生意,重點在醫療服務)。
監管規定每家寵物醫院必須得有三個持證醫生,再配上護士和前臺,成本根本砍不下去。
但小醫院就不一樣了。
老板自己就是獸醫。
根本就沒有這個成本。
這個生意里賺錢的,是那種不連鎖的寵物醫院,社區周邊的客源就夠吃了。
說到底,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粗暴的生意。
想要賺錢,靠壓成本,靠精細經營,靠持續深耕社區,門檻是隱形的,而且挺高。
畢竟如果一家寵物醫院自己很賺錢,根本就沒有必要去賣給新瑞鵬,他自己給自己打工多爽。
當它選擇去賣給新瑞鵬,基本上也是因為賺不到錢了,周邊客源吃干凈了,趁著有人收,就干脆賣了。
這是一個逆向篩選。
能進這個盤子里的,本身盈利能力就偏弱。
還有就是,很多本來悶聲發財的寵物醫院,賺錢的原因其實是不太合規。
例如老板作為唯一的獸醫,飛單上門做一些對私的不開票生意。
這部分是很多小醫院的收入大頭。
而一旦賣給新瑞鵬,需要合規,需要符合上市要求,其實也可能就賺不了錢了。
消費頻次太低,導致這些連鎖寵物醫院只能通過寄養和寵物洗澡來引流。
這個邏輯是當貓貓狗狗熟悉了這里環境的話,等生病的時候,自然就會來這里了。
引流,就意味著負毛利。
而真正收割的醫療服務呢,又因為客單價過于高和寵物本身生病的頻次很低,基本上割不了多少。
這是一個死局。
每家都不賺錢,每家都保持一個低毛利。
醫院數量多了,有規模效應嗎?
有。
集采會有優勢,可以靠著集采優勢在供應鏈上賺錢。
但,管理成本也會增加。
如果是一家單體醫院,你管好手下幾個醫生,基本上就能做到沒啥問題了。
但做大了,就不行了。
某一家出問題,其他一千多家醫院的口碑都會受到影響。
還是那句話,由于寵物不會說話,所以起糾紛的概率會更大。
不僅僅是合規成本,還有管理成本。
這就沒有辦法去對抗小醫院了。
規模效應,在這個品類上,不是那么大殺四方。
6
所以,房東要贏了。
為什么?
先拆一下新瑞鵬的成本結構。
人工,51%。
材料,16%。
房租,15%。
設備折舊,12%。
乍看一下,房租占比沒那么高,好像房東沒有贏麻啊?
人工51%,房租15%,這咋贏了?
這時候,你要意識到一個問題,房東,不只是醫院的房東,還有這些打工人的房東。
前面不是寫了人力成本是51%嘛,房租間接拉高了人力成本。
為什么一二線城市的獸醫成本高?
是真的因為供小于求嗎?
不是。
是因為如果你給不了一萬塊,他就沒有必要從縣城跑到北上廣了。
人在小縣城也能糊口,而且還能活得更好。
他要租房。
獸醫拿的那點工資,付了房租真的就沒多少了。
而且,醫生們還覺得自己委屈,根本吃不飽。
直接就在小紅書、閑魚、淘寶上去接單了。
上門150塊就能做絕育,你還去個屁寵物店啊。
然后互相加微信,之后直接朋友引薦。
醫生飛單爽的飛起。
這就,直接打擊了醫院的盈利。
另外,別忘了,還有【消費者】的房東存在。
說句實在話,真愿意給寵物花超過寵物身價的錢的人,沒有那么多。
很多養寵的人要么付高額房租,要么背高額房貸。
寵物本來就是給自己提供情緒價值的,一旦成為了負擔,就不樂意了。
現在寵物主都很精明,在養寵之前就會挑一些不怎么生病的品種。
所以,房東的存在,也影響了寵物醫院醫療服務的天花板。
影響了營收,直接增加了房租成本,間接增加了人力成本,影響了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和意愿。
再說了,你設備買了,證辦了,舍得關門嗎?
你總會覺得寵物醫療市場一片光明。
未來還會有更多的人去養寵物,等獸醫供給變多了,成本也就打下來了。
不到山窮水盡,你不舍得。
房東看了看剛剛轉賬過來的房租,想了想納斯達克還有人接盤。
會陷入思索。
都給他們整上市了,是不是,房租又該漲了?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