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2023:高端前攻、中端后守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沉寂許久的行業,終于在疫情之后迎來了久違的舞臺,MWC線下展會三年來第一次召開。2月27日至3月2日,2023年世界移動通訊大會如期在巴塞羅那舉行,國內一眾手機廠商們紛紛登臺亮相、大秀肌肉。與以往相比,這次亮相的火藥味更加濃烈,各路玩家密集發布新品,頗有“白刃戰”的意味。
在本屆MWC展會上,OPPO、小米等玩家以既有的高端產品為主打,榮耀則首發了全新旗艦機型,不同的策略、不同的路線,卻不改其將重心移向海外的共同目標。
涇渭分明的海外擴張
自正式舉辦MWC大會以來,幾乎每一年的會展都會涌現出一大批新的技術,在消費電子領域引發熱潮。比如,在2013年的MWC大會上,華為亮相了當時號稱全網速度最快的手機—Ascend P2和超大屏的華為Ascend Mate,聯想、中興甚至樂視也都亮相了自己的產品,此后廠商雖然輪流變換,但趕在MWC大會上首發新技術產品作為一種傳統,仍被保留了下來。
在今年的MWC大會期間,榮耀、OPPO、中興等諸多手機廠商均有相關新品發布。
其中,榮耀對外推出了全新的Magic 5系列旗艦,并亮相了青海湖等重磅技術,其Pro版本還榮獲DXOMARK攝像頭和屏幕第一名。除了榮耀之外,淡出視野多年的努比亞(中興手機子品牌),也帶來了全球首款裸眼3D平板電腦—nubia Pad 3D。OPPO也在此次大會上,展示了45W液冷散熱器以及自研芯片馬里亞納Y,小米、傳音、華為等也都參與了其中,這讓本屆MWC大會儼然成了中國手機廠商的秀場。有意思的是,中國廠商對海外市場的態度在這次大會上也展現的涇渭分明。
一是,以小米、榮耀等為代表的國產廠商,繼續高調推進在高端手機市場的計劃。比如,小米在MWC前一天便率先發布了小米13與小米13 Pro國際版,售價高達999/1299歐元。從單價來看,這一次小米13的定價,較之前小米12的歐洲定價又上了一個新臺階。此前小尺寸的小米12,在歐洲市場的定價為899歐元,最貴的小米12 Pro也才1099歐元。而這次小米13的起售價,都較之前提了100-200歐元(相當于人民幣736元到1472元),這意味著小米在歐洲市場再次提升了價格。考慮到關稅、運營商抽成、互聯網吸金能力減弱等因素影響海外出貨成本上漲,但相比國內同款機型的售價,海外幾乎翻倍的定價仍然是略顯夸張。
除了小米之外,榮耀的新品也出現了提價。榮耀本次發行的Magic 5標準版海外售價899歐元(約6600元)起;榮耀Magic 5 Pro海外售價1199歐元(約合人民幣8800元)起,其中Pro版較之前提了100歐元。與提價相“配合”的是,榮耀在此次MWC大會上展示了包括青海湖等一系列的“重磅”技術。
僅從動作來看,榮耀和小米所選擇的方式并無二致,都是通過“價格先行”的打法,試探歐洲市場消費者的反應。不同之處則在于,小米去年在海外表現不錯、根基相對深厚,因此此次新品的意義或更多在于鞏固和發展既有優勢;而對于剛剛在國內“扭轉局勢”的榮耀而言,此次“高調出海”則相對激進,幾乎是“硬著頭皮往上走”的架勢,顯然是下了很大的決心。
二是,以華為、vivo等為代表的“低調參與者”,非但沒有大張旗鼓地跟進反而是積極收斂鋒芒。華為作為最早吃到MWC紅利的玩家,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逐漸淡出,因此本屆MWC其雖然盤下了最大的展區,但產品、技術更多面向B端市場,而非C端手機市場,基本上沒有參與國產手機廠商的“出海大戰”。而2022年成績尚可的vivo,則延續了其慢人一步的節奏,并沒有過多參與這場“叢林肉搏戰”——或許是嘗到了后發甜頭的vivo,2023年仍將以“穩”為主。
其實,說到底華為、vivo的海外策略稍顯保守,根本上還是因為海外市場它們優勢不大的緣故,因此也便沒有必要去做這樣的“盲目跟進”。
高端前攻、中端后守
從整個手機市場的發展態勢來看,當下主要的智能手機廠商,都已經將其重點放到了中高端手機市場了。但針對高端市場和中端市場,手機廠商的策略各有不同。
一方面,是針對高端市場的“迅猛出擊”。過去一年多,包括OV榮米等在內的智能手機公司都在頻繁發力高端市場,行業“沖高”之勢十分兇猛。從機型方面來說,各類機型不下上百款;從側重點來說,游戲、影像到折疊屏等幾乎都有涉及;從涉及技術門類來看,從屏幕、芯片到內在架構、操作系統,都有全新的應用產品。可以說,這個市場的競爭情況力度空前。
在這一番沖刺之下,盡管國產手機廠商還沒有沖破蘋果的壓制,以及華為“失聲”之后留下的全部空白市場,但也都找到了自己位置。據Canalys發布的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排名數據顯示,去年全球排名前五的手機廠商中,三星(22%)、蘋果(19%)、小米(13%)、OPPO/vivo均為9%,其他則被列為others。安卓系手機廠商中,小米登臨全球第三,僅次于三星、蘋果;在國內市場,vivo則占據高端安卓機市場第一的位置,OPPO、榮耀也僅僅守著自己的位置,繼續在國內國際市場四處出擊,尋求破局機會,攻伐之勢絲毫不減。
另一方面,在仍有增量存在的中端市場,繼續保持“守勢”。在去年宏觀大盤下跌的情況下,處于中端價格段的市場依然維持了增長,這也刺激了各路廠商加碼中端市場的信心,尤其是對于一些“沖高”有難度的廠商而言,守住中端市場更是其當下的核心戰略。
實際上,今年開年伊始,圍繞中端市場的大戰就已經開始了。2月7日,一加發布新機一加 Ace 2,把價格從旗艦機的三四千元起步,下探至2799元起,直指中端機市場。一石激起千層浪,隨后其他各路品牌紛紛跟進。比如紅米K60選擇直降300元,直接降到3000元以下區間,Realme在2月也發布了realme GT Neo 5,2499元起步,并且在紅米喊出對K60系列 512GB配置降價后,也宣布要在3月推出512GB的大內存版本手機。
從各家祭出的“殺招”來看,中端市場除了比價格,最主要的還是在配置性能與價格之間追求平衡,謀求性價比。而從整個大盤來看,盡管中端市場混戰激烈,但其根本目的也不過是追求守住“陣地”而已。按照這個趨勢,2023年智能手機的“前攻后守”態勢還將得到延續。
復蘇并不輕松
其實,不論是高端的“攻”還是中端的“守”,其核心目標仍在于一個“穩”字,對大盤的整體改善是很有限的。
一來,手機市場大格局已經在過去兩年重新固化本身變動不大,消費端難以提振也成常態。據Counterpoint Research 數據顯示,中國國內智能手機品牌份額排次已經2021、2022兩年未有變動,依次為:vivo、OPPO、榮耀、小米。這代表著后華為時代,國內智能手機市場 “VO 榮米”全新格局已經形成。
雖然過去一年,由于外部的“極致沖擊”帶來的消費端收縮影響不可忽視,但寄希望于行業在疫情結束之后迅速反彈也不太現實,這其中既有消費市場本身的飽和因素影響,也跟供給端應用缺乏革命性的技術應用有關。即便是各家加大市場投入、不斷發布新機、繼續推動渠道改造,其效果也僅限于“去庫存”,邊際效益遞減之勢仍難以逆轉。
二來,細分增量市場對大盤的貢獻比較有限。拿去年增速最高的折疊屏手機來說,去年出貨量僅有330萬臺,即便今年擴大1.5倍,也不過是剛剛達到500萬臺,其對整體市場貢獻十分有限,不會從根本逆轉大盤的下跌走勢。
三來,“砍單去化”的影響雖然已經逐漸得到平復,但供應鏈恢復擴張的動力不足。有從業者提到,去年在部分海外市場廠商們都是虧損經營,進入2023年,相較前兩年的激進,開拓的步子放緩了,國產廠商們出海變得更加謹慎,甚至相對保守,開始降成本、砍生產線,部分渠道投入也在收縮。總之,遭遇近十年一遇的低谷,手機市場的復蘇并沒有那么容易。
總體來看,智能手機廠商在今年“守”的意味大于“攻”的意味。在總體市場沒有出現大的轉折之前,這種境況或許還將持續較長時間。
智能機進入“穩中求進”時代
顯然,隨著智能手機進入存量時代,各路廠商的競爭動作更多還是圍繞“維穩”這個大目標展開,因此相比之前其動作也有了很大的不同。
首先,在新階段各路廠商會更加注重以產品創新來贏得主動權。過去在手機增量時代,各家智能手機廠商圍繞渠道、營銷、產品等展開全面PK,相互之間你追我趕、取長補短,如今各家在核心領域的競爭手段都已經比較接近了。
比如,過去vivo、OPPO注重線下渠道,小米、榮耀、華為在線上賣的很好,后來雙方彼此吸收、取長補短,如今各自都有了覆蓋各個價位、渠道的產品線,營銷方法和深耕細分市場這些手段也都被廣泛應用,彼此之間都差不多。在主流的手機廠商中,僅有后來獨立的榮耀,在線下渠道方面稍微落后一點(也在加緊追趕),其余廠商在線下線上都已覆蓋的比較完全,繼續依靠拓展線下渠道或者品牌的方式,其成效已經比較有限。因此,在新階段各家主流廠商的主要重點或將回歸到產品本身上來。
其次,對新出現的增量市場將會傾注更多熱情。比如,自去年開始大規模出貨的折疊屏,以及圍繞影像技術革新而來的細分品類,普遍得到了包括華為、小米、榮耀以及OV等手機廠商的重視,幾乎所有廠商都不約而同地選擇擁抱這些新增量市場。其中華為就啟動了專門的影像品牌XMAGE,最近的春季發布會也推出了新的折疊屏手機Mate X3,其他廠商也在陸續更新自己的折疊屏手機,影像方面其他廠商也都在陸續跟進,做最新的影像技術探索和產品創新。
不難看出,在大盤出現拐點的背景下,各家廠商在“保存量”方面的競爭更加趨向產品力競爭這個本質了。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