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強品牌”守住“真紅利”,品牌如何抓住新增長機遇下的確定性
整理 | Sober
3月21日,在上百家品牌參與的第七屆Morketing Summit靈眸大賞上,近百位行業大咖帶來了以「穿透 PENETRATE」為主題的專業內容分享,共同聚焦營銷行業發展新趨勢,洞察潛藏新機遇。
什么叫做穿透?穿透其實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
一方面穿透過去,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人口、流量的紅利讓中國一躍成為最具商業投資價值的熱土之一;另一方面則是透視未來。那么,面對各方紅利消散的局勢,品牌究竟怎么做才能守住真正的、確定性的紅利?
凱度BrandZ一項研究指出,企業30%的銷售是由短期轉化帶來的,70%的銷售則是由品牌資產帶動而來。但問題是,品牌資產帶動銷售的中長期效果卻被嚴重低估。
事實上,品牌價值才是企業的確定性紅利。
在3月21日數智未來主題日中,小米互聯網業務部商業營銷品牌總經理陳高銘帶來了《如何成為新增長機遇下的確定性?》主題演講。
以下為演講實錄,經Morketing Global編輯整理:
感謝Morketing的邀請,在“穿透”這一大主題下,我今天的分享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是小米商業營銷對于品牌建設與品牌經營的理解;第二部分是智能大屏營銷市場的一些新動態與新資訊,第三部分,則是小米商業營銷如何助力品牌在2023年活出確定性。
營銷效果=流量x質量
用“強品牌”守住“真紅利”
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經濟的飛速增長讓品牌在國內的發展一路紅利相隨,并讓投資者在這片最具商業投資價值的熱土上大展拳腳,然而,隨著人口、流量等外部紅利的消散,增長的難題再度顯現。
面對新增長難題,在全球投資者與企業都在積極尋找“下一個中國”時,麥肯錫咨詢公司中國區主席倪以理則直言:“下一個‘中國’,在中國”。
同時,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30年預期目標GDP增長5%左右,這意味著,未來中國將成為約等于目前印度、日本和印度尼西亞的GDP總和的經濟強國。
不管是來自外部的評估還是源自內部的政策都給出了強烈的信號,我們也毫不懷疑的堅信下一個中國,在中國。
回歸當下市場發展的大環境,一邊是外部紅利消散,存量競爭時代到來,另一邊是消費者回歸理性,審慎消費,當品牌不能再依靠人口與流量帶來的所謂的時代紅利之時,究竟什么才是經濟復蘇機遇中的“真紅利”?品牌又該如何發力,抓住戰機,實現高質量增長?
官方給出的答案讓我們有了新思路。2月6日《質量強國建設綱要》發布,其中“品牌”一詞總計出現38次。產品會被模仿,渠道會被淘汰,可見,品牌才是企業最終的競爭力與核心壁壘。
但是,品牌建設的本質是與時間博弈的過程,這意味著,想要真正將品牌力轉化為助力企業穿越發展周期的真紅利,絕對離不開一個長期的經營和發展,而在這個過程中,品牌營銷很有可能會掉進三個誤區中:
第一,只做傳播,不做品牌。刷臉式傳播,消費者可以在一時記住你,但不會行動。
第一,只做流量,不做策略。不考慮營銷場景與自身的適配度,哪些火就跟風投放,造成水土不服。
第一,不考慮階段,只要求結果。僅僅以ROI為導向,卻忽略長期品牌價值建設。
那么,如何避開這些陷阱,有效塑造品牌的長期價值?在小米商業營銷看來,營銷效果=流量x質量,因此,想要打造高質量強品牌、守住當下的紅利,必須用高質量營銷實現品牌的高質量增長。
以OTT作為高質量營銷新支點???????????????????
撬動品牌增長
具體到流量與質量。流量是指品牌“觸達TA”的能力,而質量是指品牌“觸動TA”的能力。在小米商業營銷看來,高質量的品牌營銷效果是流量與質量雙重賦能的結果。
基于「凱度品牌高質量增長3c模型」,品牌力增長有三個關鍵要素:高質量的媒介、高質量體驗和高質量渠道。我就從這三個關鍵要素入手,代表我們整個OTT大屏行業做一些分享,讓更多的人看到我們OTT大屏在打造高質量強品牌上的具體優勢。
從流量層面看,當下OTT用戶數已突破10.83億,可以說是國民級的超級媒介。
同時,在媒介觸達率上,OTT與其他媒介相比也擁有更多觸達用戶的機會。據CCS《全國廣播電視行業統計公報》的數據顯示,與移動端相比,智能電視用戶有效使用時間長達3.4小時,比移動端更長。因此,「廣泛的覆蓋率」和「持續的觸達時間」讓OTT成為當下品牌建設過程中最具競爭力的高質量媒介。
至于內容質量層面。相比互聯網媒介,OTT自身的媒介屬性已經決定了其不僅能給用戶帶來高質量體驗感,還能為品牌打造差異化的記憶點。
一方面,OTT的大屏所帶來的強烈視覺沖擊能夠強化用戶對品牌廣告的記憶力。凱度消費者調研報告顯示,智能電視廣告在消費者的記憶度中占據第一,而且在內容信賴度方面,智能電視的表現也是互聯網的1.86倍。
另一方面,與移動端相比,OTT的創意廣告形式更加豐富多元,為品牌實現廣告的創意疊加提供了更大的發揮空間,通過OTT廣告疊加創意特效的形式,品牌能夠激發用戶興趣,強化品牌的差異化記憶點。
實際上,我們都說媒介投放是要有策略,我們不能All in在一個媒介上,而當下OTT大屏正是為數不多的既有流量增長空間,又能與其他媒介形成協同共贏效果的媒介。
根據群邑《OTT實驗和定制化調研》顯示,對比單獨投放,OTT+媒介觸達可進一步有效提升用戶認知。比如,OTT+短視頻覆蓋人群增幅比例(形成認知)為98.8%;OTT+微博覆蓋人群增幅比例為96.6%;OTT+長視頻移動端覆蓋人群增幅比例為58.8%……
小米OTT+AIoT全場景布局
引爆營銷增長
作為較早入局國內OTT賽道的玩家之一,小米OTT一直保持行業領先地位。背靠硬件廠商的小米電視連續4年出貨量穩居中國第一,服務全國7400萬的家庭用戶,覆蓋2億中國人口。
當然,除了硬件實力與強勢的曝光率,小米OTT也一直在提升OTT廣告的創意形式,為品牌獨家定制不同營銷策略,幫助品牌實現品牌資產的正向累計。
以小米商業營銷與沃爾沃的合作為例。通過小米首創的雙屏聯動交互新模式,實現了OTT大屏與移動端AR聯動的效果,同時獨家上線沃爾沃品牌號“沃享AR世界”,首創專屬于品牌的大屏公眾號,形成專屬品牌的用戶溝通陣地,實現長期留存客戶、轉化私域流量。
除此之外,OTT大屏也備受奢侈品牌的青睞。在小米OTT與奢侈品牌LV的合作中,我們一起把秀場搬上了大屏。在直播前,通過15s開機+焦點視頻帶來大秀預告;直播中,通過焦點視頻+首頁拼圖+預約提醒為品牌集中引流;直播后,通過精選頁banner+畫報為用戶帶來精彩回放。
除了在OTT大屏賽道展現出強大的營銷優勢,身兼終端廠商和營銷服務平臺雙重身份的小米在移動端、AIoT終端入口上蓄力多年,積累了充足的營銷勢能。OTTxAIoT的聯動打法,不僅能夠聚焦用戶所處的具體時空場景和情緒狀態,洞察更立體真實的消費者需求,更能幫助品牌給用戶營造沉浸式的多維體驗場景。
小米商業營銷,可以是品牌的廣告商,但更可以是品牌的服務商。
事實上,作為全球重要級的AIoT消費級平臺,小米涵蓋了消費者與品牌交互過程中的全鏈路觸點,給多元化使用場景下的用戶需求和體驗升級提供了多種可能,進而可以幫助品牌實現用最好的產品和最低的成本,創造最好的體驗感。確切地說,是帶來超預期體驗。
比如,在小米商業營銷與百事可樂的合作案例中,百事可樂與小米生態鏈體系下的TOKIT廚幾跨界聯名,將用戶的體驗場景從“佐餐”場景擴大到“美食烹飪”場景。同時,依托TOKIT廚幾的智能科技,為百事可樂打造AI多功能料理機百事定制版,建立和強化“美味有百事”的品牌心智。這就是小米商業營銷為品牌帶來的差異化、獨特性和記憶點。
另外,今年小米商業營銷與時俱進的把AI元素也加入到了我們的營銷案例中。
在與兒童退燒藥品牌美林的合作中,我們深入新手爸媽面對小兒發燒時的護理痛點,開啟AI+IoT的智能育兒時代。一方面,依托小米AIoT全場景智能生態,美林與小愛AI助手及秒秒測智能體溫計聯手,打造“美林媽媽AI助手”,為新手爸媽提供科學專業的退燒護理知識,建立深刻的品牌認知;另一方面,通過與小愛音箱在多維度兒童場景下的互動,“美林媽媽AI助手”提供科學專業的兒童退燒錦囊,達到AI育兒核心場景的全覆蓋。
結語
外部紅利的消退未必就是壞事,這讓更多行業清楚地看到了真正的紅利究竟是什么。下一個中國,在中國,而下一個紅利也注定在那些高質量的強品牌身上產生。
最后,小米商業營銷期望和更多合作伙伴一起在充滿機遇的2023年活出確定性!謝謝大家。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