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生四共四融”的“農文旅融合”實施發展理念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前提。城鄉融合發展,是切實解決和發掘我國內循環機制的必要有力途徑和手段。要建立城鄉更新融合發展機制和市場服務體系,這是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目標的重要保障,要堅持走以城帶鄉、社區治理、消費幫扶、以需促產、品牌興業的路子。
如果離開縣域、城鎮來發展鄉村,那將必然是陷入死局,脫離鄉村來只建設發展縣域、城鎮,那也是有如無根之水,沒有了根基。
所以,一定要充分認知,只有在城鄉融合發展視野下來思考鄉村振興的問題,才能真正的盤活鄉村,帶動產業和經濟的發展。
縣域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對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具有重要意義。建設數字鄉村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道路,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秉承立足產業,以人為本的理念,從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資源配置等角度入手,實現農業生產數字化轉型,切實提升群眾的生活質量。
文化和旅游是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對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文化、旅游以資本下鄉的方式大批涌入農村市場,我們要充分調動傳統文化在鄉風文明建設和鄉村治理中的作用,引領和推動鄉村振興。
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和文旅的深入融合表明,以農業、旅游業和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助能模式能激發鄉村經濟的活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增強人們幸福感、獲得感,帶動農村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以“農文旅”產業融合,引領產業振興。以農業為核心,將文化和旅游引入農村經濟中,依托現有特色資源和閑置資源,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促進農業多功能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民收益共享。
“農文旅融合”內在根本邏輯在于:農業是吸引源頭、文化是提升品質、旅游是盈利途徑。
“農文旅”融合驅動鄉村振興的機制在于以組合優勢延伸產業鏈,多方向拓展功能;并以旅游業放大價值鏈,提升農業、文化等產業及其產品的附加值,激發消費市場。鄉村振興需要著眼于農村、農業和農民,著力于生態、生產和生活,以“農文旅”產業為抓手,積極推動旅游與鄉村的自然資源、文化價值、生態環境、特色村落嫁接,打造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以“農文旅融合”實現"線上+線下”雙線閉環的“供銷”貫穿體系,利用“四生四共四融”的“農文旅融合”實施發展理念,共創共生共贏。
四生:生活、生產、生態、生意。
四共:項目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
四融:文化融合,制度融合,資源融合,利益融合。
圖:產融內循環 經濟外循環 品牌走出去 資源引進來
要踐行鄉村振興,就要走“一條主線 兩個轉型 三個融合”路線,即:
以“農業高質量發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農業的供給側改革”為一條主線。
加快和促進兩個轉變:一個是從增產到提質的轉變,加大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的力度;一個是從品質到品牌的轉變,加大品牌強農、服務強農的力度。
倡導和推進實現三個融合,
① 城鄉融合,要堅持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雙輪驅動,通過城鄉融合來激發農村人氣活力,激發鄉村多重功能價值,推動農村現代化;
② 一二三產業融合,通過對鄉村的建設,讓鄉村明白要打破傳統的觀念,要走產業鏈發展的理念,農村不僅僅是只有農業生產,還有衍生的相關的服務產業,加工產業等。未來農業必須轉型,必須由“賣原料”向“賣加工品”轉變,由“賣大路貨”向“賣品牌產品”轉變,由“賣產品”向“賣服務”轉變,實現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
③ 數實融合,數字化將是建設農業強國的主要引擎,圍繞“一基三化”,以數字技術為基,讓鄉村產業數智化,鄉村生活智慧化,鄉村治理現代化。實現:技術進鄉、人才回鄉、金融到鄉、農品出鄉、農商興鄉。
袁帥,數字化領域專家,PMP項目管理師,數據分析師(高級),擅長頂層架構、商業設計與項目管理。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兼融媒體中心執行主任,縣域經濟發展合作服務中臺·工作委員會秘書長,中關村物聯網數字鄉村振興研修院執行院長,新社匯聯合創始人。電商直播“新農人”培育計劃組織者之一,“一十百千”數字鄉村振興賦能計劃組織者之一,主張"產融內循環,經濟外循環”以S2B2C為基礎,向S2b2m形態升級,最終實現產業數字化經濟形態,即SbBC的生態模式。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