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輝超市虧損,數字和流量的游戲
0
后臺有人發我個圖,問我怎么看永輝超市的虧損。
網上搜了搜,對永輝超市虧損的評價,基本集中于因為社區團購和生鮮電商的出現,導致大賣場業務不行。
怎么說呢,這個原因不能說錯,但不全對。
只是這個原因的話,那真的太小看永輝了。
為什么永輝虧損成狗了?
最大的原因是會計政策變更了。
第二大原因是拿出錢去做數字化去了。
第三大原因才是競爭。
1
先說會計準則問題。
永輝大多數門店都是租的,自有的很少。
很多都是大店,一萬平米以上。
而且一次性要租10年-20年。
永輝門店的數量大概在1000個以上。
這些租金是一筆非常大的數字,要按照什么科目來處理,對永輝的財報都影響非常大。
這次變更的,就是關于租賃的。
在原先的會計準則下,永輝把這個錢算在房租里,屬于【銷售費用】這個科目里。
在新的會計準則下,這個房租開始影響資產負債表。
租的房子屬于使用權資產,每年就要進行折舊,折舊就會產生費用。
還沒交的租金屬于租賃負債,負債就要計提利息,財務費用就要增加。
(2021年相比2020年,折舊及攤銷翻了一倍多)
(以2021(新準則)和2020年(舊準則)做對比,新準則下財務費用比上一年多出了13億)
在新準則下,因為要采用“實際利率法”,所以就會出現“前高后低”的趨勢,對利潤產生先高后低的影響。
并不是永輝真虧了更多,而是會計政策變了。
當然對應的是,現在攤的多,后續就會少。
2
第二個原因,是永輝超市的研發費用提升了。
不,更準確的說,是永輝超市多了研發費用。
因為過去沒有研發費用。
至少在財報里,沒有。
從2020年開始,用戶開始習慣在網上買菜了,而且是加速習慣,永輝也不得不在數字化上面加大投入了。
從這個研發費用的結構來看,大概率還是因為新招了很多程序員的原因,4.3億里有3.9億都是職工薪酬。
2022年又把研發費用提升到4.8億左右。
這個研發費用比起真正的互聯網大廠來說,少得可憐,但對于全靠摳搜才能賺錢的零售行業來說,就是一個非常大的變量。
會計準則變更+研發費用,讓永輝展現了虧損。
怎么說呢,上市公司的財報,其實就是數字游戲。
3
前面是數字游戲,然后我們說業務,這是一個流量游戲。
從業務上來說,永輝確實是面臨巨大的競爭。
再說一遍,零售一直就是苦哈哈的生意。
摳成本,摳到了細節里。
近千億的營收,能賺個十幾個億就很開心了。
而且這十幾個億還是從經銷商身上扒下來的各種上架費啊,陳列費啊,各種花里胡哨的給供應商經銷商上眼藥。
為什么他們愿意交錢?就是因為永輝超市每天來來往往的客流。
靠著流量收經銷商和品牌的錢。
有些新品牌可能放超市一年,都是賠本的,賣不出去,但要給超市交上架費。
這個神秘的【服務業】營收就是各種品牌經銷商上貢的錢,倉儲服務費啊,市場推廣活動費啊,場地設備使用費啊,花里胡哨的。
品牌方和經銷商不僅僅要賣貨,也圖個展示效果。
你看我在永輝超市擺著,有排面。
哪怕我主要在電商出貨,我也可以標注一個【超市同款】。
要的就是一個認知度。
這筆錢一年有近60億,毛利率高得離譜,堪稱無本買賣。
你甚至可以理解成超市這個業態,其實是賠本賺吆喝,然后用吆喝來換經銷商的上貢。
和互聯網一樣,做的都是流量生意,哄C端用戶,賺B端的錢。
所以,我們接下來的所有的分析邏輯,都是以流量為主的。
永輝成,是因為流量。
永輝虧,也是因為流量。
永輝未來能不能行,也會是因為流量。
4
永輝流量的法寶是生鮮。
物美價廉的生鮮。
我一個福州的朋友現在都會去永輝而不是去樸樸,因為價廉是真的價廉。
永輝之所以能有現在的江湖地位,靠的是【生鮮引流,日百賺錢】。
生鮮是極其高頻的一個消費品類。
每天都需要買,還不得不買。
你來我這里買菜買蛋買水果了,會不會順手買個牙膏,買袋薯片,買瓶二鍋頭?
菜蛋不賺錢,別的賺錢,也一樣。
(2022年永輝超市營收結構,生鮮能貢獻一半的營收)
永輝在生鮮供應鏈上確實是有兩把刷子,這是永輝的護城河。
永輝會想方設法壓低上游的成本,通過入股、自建配送中心來盡可能減少生鮮環節的各種損耗。
然后用低價讓更多的人來永輝買生鮮,更大的銷售體量又會壓縮上游成本。
這個流量游戲的邏輯是通的。
繼續拓店,繼續增加規模,然后吸引更多的消費者,然后再進一步壓縮上游成本。
永輝是全國范圍內少有的能做跨省生鮮供應的巨頭。
所以,很多散戶之所以愿意持有永輝,也是覺得永輝可以做成更加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沃爾瑪。
5
但國內市場和外國不同。
國內人口密集,就決定了生鮮并不一定是需要線下大賣場。
比如2021年冒出來的社區團購,拼多多和美團都各自飆升到了1000億的體量,興盛優選幾百億。
除了這些,各種生鮮配送電商,盒馬、美團買菜(和美團社區團購不是一碼事)、叮咚買菜、樸樸超市。
粗略估計也是千億的體量。
三是,會員倉儲店,山姆、Costco,這些做的是全球直采,而且靠會員費就能賺錢,所以在價格上能做到更便宜。
這些說的還只是菜啊蛋啊什么的,如果你現在要買保質期更長的水果,直接遠程電商都OK了,產地+順豐包郵,其實價格也還好。
至于家門口的各種社區店,比如錢大媽,比如明康匯,比如鍋圈食匯,比如百果園,比如各種沒有牌子的生鮮夫妻店。
買生鮮仍然是高頻的需求,仍然是剛需的需求,但永輝的競爭對手肉眼可見是不斷增加的。
關鍵是,【生鮮引流,日百賺錢】里的【日百】部分,現在也有各種直播間來搶奪。
注意,這些不是吞掉永輝已有的地盤,而是吞掉永輝的預期增長。
說白了就是,蚊子腿也有人卷。
所以對永輝而言,等于是流量被人分了,就很尷尬。
這里要強調,永輝不是不行啊,永輝要是不行,京東和騰訊也不會入股。
只不過永輝過去靠著便宜生鮮打流量的方法論在很多大城市失靈了,因為大城市有更多的生鮮消費可選項。
能上網隨手買,就不會去逛超市了。
這是所有超市的困境。
流量下滑,經銷商不愿意交錢了。
(最近三年來自服務業的營收連續下滑)
6
再列一些永輝的一些有趣的數據。
在2022年營收前十名的店里,有五家都位于北京。
但,都是北京非市中心的地方。
更顯眼的是全國營收第九名的店。這家店位于貴州的一個人口剛剛超過20萬人的縣。
只用了5390平的面積就做到了全國前九。
永輝事實上,已經在卷下沉市場了。
在大城市的郊區,人口不少,房租又不貴,才能賺錢。
永輝正在籌建的店,也有大半是在三線城市以下的。
這是生鮮電商平臺暫時沒有辦法去覆蓋的地方。
三線城市的本地商超沒有永輝能打,但卻要比永輝更懂得如何在本地生存。
所以永輝啃三線城市并不容易。
當然,零售就沒有容易的,永輝也不是第一天做這行了。
真正的挑戰,不是上面這一切。
而是新一代人的消費習慣。
永輝不怕外賣來搶生意,但怕消費者變習慣。
當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了外賣以后,生鮮盤子的是在做大的,但直接面對C端的生鮮需求是在減少的。
這,才是最大的挑戰。
而這,也不只是永輝一家的挑戰。
是科技進步對商業帶來的一次大過濾器。
是,無限游戲。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