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記云餃賣的不是餃子,是大媽
1
最近點外賣,點了很多次袁記云餃。
這是一家快速擴張的連鎖餃子館,3000家店,是餃子連鎖行業目前開店最多的品牌之一。
而且還是起源于廣東,可以說給了我這個北方人一點點小小的南方震撼。
一開始看到這家店招牌的時候,對云這個字產生了一點點誤會。
我當時的想法是:不愧是數字時代啊,連餃子都可以上云了。
【袁記】這種古典的中餐店取名方式,會讓你覺得這好像真的是一家老字號。
加上這個【云】字,你又覺得這是一家科技賦能的老字號。
云餃子,不他喵就是看吃播嗎?
2
吃了好幾次之后,我在想自己一個北方人為什么會吃這個。
然后意識到,袁記云餃的核心競爭力是大媽。
它賣的不是食物,而是大媽的手工。
從這個角度說,袁記云餃改名叫袁大媽也沒啥問題。
袁記水餃有兩種店,一種只做生食,現場不給煮。
另一種是可以外帶,也可以現場煮好吃,當然也會做熟食外賣。
熟食外賣針對的是價格相對不敏感的客戶,生食水餃面對的是那些相對覺得可以麻煩一些、但希望價格會低一些的客戶。
它主打的就是生餃子、生云吞。
杭州目前也開了大很多店,下午五六點能看到生食店門口排隊。
每家店不管多小,都會有個透明的大操作臺,幾個大媽在里面包餃子。
可以說,袁記云餃把餃子玩明白了。
餃子,一定得配大媽現包。
餃子在國內很多地方,不單單是一種主食和碳水化合物,還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
家的圖騰。
尤其是春晚這么多年,把【吃餃子=團圓】這種公式烙在了很多人的腦子里。
很多北方打工人在大城市里漂泊,思鄉情切,就會很想吃餃子。
冬至吃餃子,七夕吃餃子,圣誕節也吃餃子,聚會吃餃子,送家人出門吃餃子,接家人回來吃餃子,好事兒吃餃子,啥事兒都要吃餃子。
既然是圖騰,就要有繁瑣的儀式和相應的氛圍。
如果從冰箱里拿出來一盒帶著包裝的速凍餃子或者云吞,然后下鍋里,也不是不行,但就會感覺這包水餃是沒有靈魂的。
吃了,等于沒有吃。
但是如果自己全程做餃子,又太麻煩了,不太現實。
最后的折衷方案,是買現包的餃子,回去煮一碗,制造一種家的氛圍感。
于是,就有了袁記云餃。
在透明的櫥窗里,大媽們熟練地包好一個個皮薄餡兒多的餃子。
那些速凍的餡兒和餃子皮,被大媽溫暖雙手注入了靈魂,活了過來,解除了封印。
成為了活水餃,活云吞。
此時,袁記云餃已經不是餃子館,而是“家人體驗館”。
你付的不是餃子的錢,你是付費看大媽們包餃子,體驗有人給你包餃子的“家人感”。
一個餃子折合2塊上下,你會覺得貴。
但你買個家人感,是不是會覺得這個氛圍感很劃算?
愿者上鉤,愿者上鉤。
3
說穿了,為什么袁記云餃會排隊,是因為大家都討厭預制菜。
預制菜沒啥不好,但給人的感覺就是沒有靈魂。
生活已經鋼筋水泥的森林,工作已經是全自動PUA,食物能不能留點手工業的痕跡。
很多人去排隊買現包的水餃,就是對食物工業化的反抗。
但這種反抗又充滿了荒誕。
因為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袁記云餃的餡料、皮都是預制好的。
都是有保質期的工業品。
你說它是速食吧,它確實是當著你面現包的。
你說它是現做吧,它又是中央工廠配送過來的餡料和餃子皮。
你想罵它吧,它說自己一直說的就是現包現煮,沒說現場剁餡兒。
所以說,它是一種帶有表演性質的預制菜。
就像是在參加一場化妝舞會,你看到遠處一個妙人,欣喜若狂,他帶了一個寫有現制品字樣的頭套,你摘下來一看,發現他其實是預制菜。
然后你也瞬間明白了為什么它可以快速開出這么多店了。
要是把餃子制作全流程都放在店里,店面積要更大,人力成本要更高,而且出餐速度也會快速降低。
關鍵是,不走這個路線的話,衛生和味道也不夠標準化,不可控。
另外消費者也認,就挺好的。
于是預制菜+預制菜+手工撮合=手工。
從這個角度而言,袁記云餃的設計確實也是合理的。
比起我們都不知道怎么來的各種外賣,袁記云餃已經算是比較實在的了。
他們卡了這個BUG。
但有BUG的也不是他們,是這個打工人沒空做飯的魔幻的世界。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