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字樓里的「連接」智慧,撬起萬億新賽道
【潮汐商業評論/原創】
對于新入職的Cherry來說,在新公司上班的體驗也是全新的。
每天上班,尚不熟悉的她可以在互動屏的指導下精準找到目的地。辦公室的溫度、濕度和空氣質量,會隨著天氣條件和人員的密集程度相應調整。休息時Cherry抬頭就能看到智慧顯示屏上的衛生間使用情況,人少再起身。等到下班,“找車困難癥”的她能在輸入車牌號后跟著導航來到車前,燈光也會跟隨她的腳步一路變亮。
在這棟大樓里,「智慧」仿佛無處不在,垃圾桶永遠是清潔的,燈永遠是該開的時候亮,該滅的時候熄……難得地兼顧了“打工人”的效率與愉悅。
而這樣高度智能化集成的體驗背后,是一套完善的智慧物業管理系統,在政策鼓勵和科技賦能的雙重利好下,智慧物管正以勢如破竹地姿態闖入寫字樓,連接一切空間、提供無界服務,讓物業服務內卷出新高度、邁向了新起點。
01 初衷:科技連接美好生活
早在十年前,物業管理行業就掀起了一股科技應用的熱潮。從2013年的“互聯網+”,到2016年的“云計算、大數據”、2017年的“物聯網”、2018年-2019年的“智能化”,以及2020年的“5G+”、“線上線下融合”、“智慧物業管理服務平臺”,物管行業的科技思維和科技應用越發成熟。
尤其是一場疫情,讓普羅大眾看到了智慧物管的先天優勢,以及智慧物管在短短幾年內取得的跨越式發展。正如中國物業管理協會所指出的“再先進的科技,都不能忘了初心”,智慧物管也正積極踐行著“科技連接美好生活”的初衷。
為什么說是「連接」?因為它概括了智慧物管中從科技應用到提升體驗的路徑,智慧物管系統主要是通過技術應用,加強各主體間的連接,如與物的連接、與人的連接,打破物理空間的限制,提供不斷突破邊界的服務。
與物的連接——以機器代替人力,實現設備集成管理,減少投入和能效。目前應用較為普遍的解決方案,即通過整合資源,將整個企業的所有設施管理工作都列入一個團隊的管理之下。
以Cherry體驗的數智化工作場景為例,智慧物管平臺將整個寫字樓的設施設備都納入管理范圍,大到工位、會議室、食堂、衛生間,小到燈、顯示屏,實時掌握其所處狀態,并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決策,“哪些是已使用的,哪些是待使用的”,以及“哪些這時候該使用,哪些不該使用”。這種智能化連接,能讓寫字樓的成本管控以及服務質量都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與人的連接——深化各主體間聯系,如物管平臺與員工、管家與業主、業主與業主的連接,有效提升溝通效率,并提供個性化、定制化服務。
即便同在寫字樓,客群差異仍然很大,不同的行業、不同的階段對于物業管理的需求都不盡相同,這就要求物管企業能充分了解并及時響應業主需求。
在同為龍湖智創生活打造的互聯網行業深度服務“樣板間”中,為跟上企業節奏,在服務專區設置自助財務報銷交單機,自助辦理員工卡、開具證明、報銷單據等;為照顧員工的痛點,如食堂管理、班車管理、共享區域打造等等。這種個性化連接,能為企業降本增效,提升員工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實現多方共贏。
02 實現路徑:場景、技術、服務
那么,物管企業如何才能實現智慧管理?總的來說,就是要在以人為本的理念指引下,搭建“場景=技術?服務”的基本框架。
首先,場景是物業從割裂式管理到精細化運營的關鍵。智慧物管是以分析用戶為基礎、以滿足需求為核心、開展有針對性的運營活動。
如,一家創業期的IT公司,核心需求在于人與空間的降本增效,如何搭建智慧化場景來解決痛點問題?以龍湖智創生活的服務案例為參考,在空間場景方面,智能化工位應用通過檢測空間熱度和工位利用率,控制工位的合理使用在80%,其余20%靈活調整,以滿足項目方短期參與或驗收,以及其他三方協作人員臨時入駐等等,經測算,整體空間利用率提升15%左右。
人力場景方面,智能化設備管理通過智能終端進行遠程設備設施監控,根據設定的頻率、參數,自動識別設備、進行品質檢查,標注異常狀況、自動生成工單,結合人工巡檢、提高管理效率,以藍海引擎產業園為例,通過植入智慧化系統后,可全面實現遠程自動化設備巡檢與系統控制調節工作,日節約單人工時4小時。
其次,技術是物業管理智慧化升級的關鍵。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實現物業管理的數字化、流程化、標準化。
仍然以Cherry體驗的數智化工作場景為例。在衛生間管理中,通過配置IoT智能傳感裝置進行使用人數識別,實時傳送至智慧顯示屏,同時設置限制提醒,保潔人員可結合衛生間客流波峰谷調整清潔頻次,確保整潔度。
在能源管理中,現場環境傳感器會自動識別并采集數值,包括溫度、濕度、照度、二氧化碳濃度等,在設定范圍內根據數據反饋調節。如,遠程自動控制大樓照明系統,減少依靠人員手動開關,停車場智慧照明,根據人車情況調整燈光亮度。
此外,不管是場景的設計、技術的支持,智慧物管要落到實處、取得實效,關鍵還是物管企業的服務。
這也對物管企業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樹牢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智慧物管企業要始終以人的日常基礎需求及進階需求為導向,努力提供便捷、高效、穩定的客戶體驗,以及豐富、有效的定制服務。
另一方面,需要培養有多元技能的復合型人才,智慧物管企業需要有較高的資源整合、快速響應和綜合服務能力,人員也需要專業的需求洞察、數據處理和流程作業等能力。
03 競爭格局,龍頭企業突圍
十年磨一劍,任何行業的迭代發展從來不是一蹴而就,而縱觀物業從傳統向智慧的轉型歷程,離不開政策紅利風口、行業規模擴容和企業“跑馬圈地”。
2012年,住建部頒發《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暫行管理辦法》,智慧城市上升為國家層面方針政策,此后有關智慧城市與智慧社區建設的政策陸續頒布落地,鼓勵物管公司科技賦能,提供更多增值服務。
而隨著智慧物管的熱風席卷了住宅區、寫字樓、產業園區、其他公共場所,甚至整個城市,行業的市場規模也在快速增長。
調研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物業管理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4.5萬億元,其中,智慧物業市場規模預計達到1.6萬億元。
同時,相對傳統地產行業來說,物業服務具有輕資產、逆周期屬性,既能實現盈利閉環,又能成為流量入口,各大房地產企業和物業服務商紛紛加緊布局。
但這個藍海市場,也無疑是一個極具競爭門檻的賽道,物管行業從人力密集向技術密集轉向,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
方正證券調研報告顯示,2013-2016年,百強企業智能化投入復合增長率達60.65%,2020年平均單個公司用于智慧物業建設的IPO募集資金為6.02億元,同比增長2.3倍。克而瑞研究報告也顯示,2020年-2022年,TOP50物企年均數字化投入從1500萬元增長至2300萬元。
基于此,背靠強大地產商的龍頭物業服務商或將憑借長期的技術積累、強大的綜合能力和管理的規模效應脫穎而出,如龍湖智創生活。
從技術積累上看,龍湖智創生活IFM綜合設施管理解決方案中的多個智慧服務系統廣泛應用于住宅、寫字樓乃至城市中,如智能建筑集成管理平臺,通過大量實時傳感器積累海量數據,并基于多年項目管理經驗,對場景進行精準分類,針對不同場景的需求,進行分區、分時、分層的精細化管理等等。
從管理規模上看,截至2022年,龍湖智創生活合約及戰略合作面積約5.2億方,其中,包含阿里、京東、小米、李寧等500強企業總部,也有騰訊、網易、滴滴等大廠的產業園、職場等等。
作為一種新興的趨勢,智慧物管只有真正服務業主,幫助其降本增效、優化體驗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因為,作為買單者,任何噱頭都不能持久地吸引用戶參與,只有真正賦能企業經營發展的智慧物管,才會獲得真實持久的應用與互動。
正如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所說,“企業唯一的使命是創造客戶”,為顧客創造價值者生,這是商業世界亙古不變的叢林法則。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