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關聯到強影響:人工智能產業已成地區經濟發展重要組成
從智能穿戴到自動駕駛,再到今年橫空出世的ChatGPT掀起了2023年最熱的“潮點”,至此,人工智能或已經完全成為前沿技術科技的“代名詞”,從一級市場“火”到了二級市場。
其實,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已經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據剛剛落幕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當下,我國核心產業規模已經達到5000億元,企業數量超過4300家,各類創新成果也呈現出不斷涌現的態勢。
眾所周知,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前沿科技的支持,離不開創新與研發的能力,由此來看,人工智能產業在區域經濟活動中所占據的價值與創造的價值也無疑將會更加凸顯出來。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礦山,諸多區域經濟的應用場景在為人工智能技術提供舞臺的同時,也推動了人工智能技術與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產生出更強的助力地方經濟的效果。
對于國內而言,政府的加速引導、地方區域的積極布局,人工智能產業在我國的研發與發展的動力可謂空前之大。從《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關于加快場景創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到《關于支持建設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應用場景的通知》,從宏觀政策、經濟促進倡議到應用場景,國內的AI“氣候”已經完全形成。
從區域現狀來看,在全球人工智能創新城市500強中,中國有42城市上榜。全球人工智能創新城市前100強中,中國城市占位19席,分別是:北京、上海、香港、杭州、深圳、南京、西安、廣州、臺北、武漢、合肥、沈陽、成都、天津、哈爾濱、長沙、新竹、大連和濟南。
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已經與相關地區科技創新緊密的連接在一起。縱觀國內省市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可以明顯發現人工智能融資事件的數量與政策措施、地區GDP,研發經費的投入有著明顯的正相關的關系。
天眼查數據顯示,從融資事件的地域分布來,北京、上海、廣東、浙江以及江蘇,相關的融資事件數量位居前列,分別有76起、59起、53起、37起以及30起。
在北京,隨著大力推進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的步伐,當前數字經濟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40%,位列全國第一;北京市在大模型研發層面正在不斷注入算力、數據、場景、投資、人才等相關支持,當前在全國超過80余個公開發布大模型中,北京約占了其中了一半。
在上海,作為國內最早布局人工智能產業的城市之一,近年來在場景應用、生態建設、人力資源等層面更是持續發展,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從2018年的產值1340億元上升至去年的3821億元;與此同時,作為人工智能的創新應用先導區,浦東新區的重點企業已經超過600家,產值規模超過1200億元。
在廣東,先后獲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僅2022年就有14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入選國際級“智賦百景”名單。預計到2025年,廣東將培育形成40家以上技術創新龍頭企業,核心產業規模突破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萬億元。
據悉,自2022年底以來,全國已有多個省份、地區集中發布了與人工智能發展相關的政策措施,從“頂層設計”階段,打破壁壘,推動原始創新,促進數據流通,讓更多數據被有效運用起來,進而推動產業的健康發展。由此可見,從東部到西部,從華北到華南,對于國內多個城市和省份而言,人工智能都已成為全國多地重點發展的產業。
事實上,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持續突破,人工智能與各行業開始出現深度融合,一個更加智能的時代加速到來。與此同時,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融合開始成為整個市場的大勢,各城市均開始加快培育壯大智能企業,瞄準模型、布局算力、整合數據、深挖場景,培育和助力相關企業,推動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出更加重要的引領作用。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